第A26版:发现 最新探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都市圈圈网
“江南银元局”
为何相中南京西水关
  厂区113岁的银杏树
  两座厂房之间的小路
  城墙上的拱门就是仓库大门
  站在仓库拱门内拍摄的厂区

  南京菱角市66号隐藏在老城南的街巷里,如果按照门牌号去找,你多半找不到这个地方。但如果你向附近的老居民询问:“清朝的江南银元局在哪块?”立刻会有人指给你:“呶,就在来凤街上,菱角市小区正对面!现在正进行整体改造,听说以后会成为创意产业园。”

  从清末到如今,100多年岁月里,菱角市66号多次易主,单位名称也多次更换。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江南银元局”,如今是否还有迹可寻?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 现代快报记者赵杰摄

  追本溯源

  李鸿章为何要在南京开设银元局?100多年间,这块土地上又发生过哪些故事?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试图联系南京第二机床的有关工作人员,然而,他们都表示,对那段历史不清楚。不过,根据杨工的建议,记者找到了出版于1996年的《南京第二机床厂志》,其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这里100多年来的变迁。真相和传说,有一定的出入。

  两江总督刘坤一建银元局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奏准设局。随后,在南京西水关云台闸南岸沿河收地44亩,向江南筹防局借银8万两建造厂房,定名为“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开建,是因为当时的西水关是内外秦淮河交汇处,货物吞吐量大,交通运输非常方便。要运输大量银子和银元,只有走水路才妥当。

  光绪二十三(1897)年10月,厂房建成,分东西厂。为了使造出来的钱币能与洋钱抗衡,刘坤一还特地派人从上海的瑞生洋行采购了全套制造银元、洋钱的机器。1897年底,厂里开始铸造钱币。之后,厂子几次扩建,又有了中厂和新厂。前后共征地121亩,用银30817两,建筑工料费银425500两。当时的厂区东至菱角市街,北至回龙街,南拓至土墙,西靠金陵古城墙。规模和今天的菱角市66号相当。

  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的问世,和李鸿章、张之洞并没有直接关系。菱角市一带的老居民之所以会有误解,大概和李鸿章、张之洞都曾担任两江总督有关,特别是张之洞,是刘坤一的继任者,为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的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

  辛亥革命后,经临时大总统孙文批复,这里归中央财政部管辖,先后称为“造币总厂”“江南造币厂”“南京造币分厂”等。从1912年至1928年,这家造币厂共铸银元五亿一千多万枚,中元银币247万多枚,二角银币593万多枚,一角银币89万多枚,还有不同种类的铜币30多亿枚。其中,这里铸造的一元钱币占当时流通领域的68.9%。

  重兵把守,工人进出要搜身

  由于产品特殊,清末和民国时期,想要出入菱角市66号绝非易事。据厂志记载。厂子建好之后,奉行一条不平等的人格待遇标准,职员穿长衫,工人只准穿短褂,工人若是穿长衫就是犯规。厂门口设了几道关卡,由清兵把守,门两边武器架上还排列着十八般兵器。

  民国时期,厂门改由卫兵站岗,六名卫兵荷枪实弹,警戒森严。穿短褂的工人,每天下班出厂,都要严格搜身,上自头发嘴巴,下至鞋子袜筒,全身上下无一处不经过严格搜查,配合稍不及时,就要挨训遭打。工人身上不准装一文钱,查到就算是偷的,又打又罚,受尽凌辱。穿长衫的职员,则进出自由,通行无阻,卫兵还给敬礼。

  在生产过程中,厂方还豢养了一批工头爪牙,专门监视工人劳作,谁要是动作稍微慢了点,就要挨骂。工头还要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明目张胆克扣工人工资。

  民国时期曾是度量衡制造所

  1929年,国民政府财政部派员接管南京造币厂,打算将厂子迁到上海筹建中央造币厂,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计划最终落空。当年6月4日,造币厂发生大火,财政部趁机将主要设备和部分成员迁往上海,造币厂原先的厂房、设施和部分人员转归工商部接管。至此,菱角市66号造币的使命结束,又开始接受新的任务。

  1928年7月,《度量衡法》颁布,并于1930年1月1日实行新制。同年2月,菱角市66号被改为度量衡制造所第二厂。随后,北方各省的度量衡标本器由北平(今北京)供给,南方各省则由第二厂供给。为方便管理、监督,1933年4月北平的度量衡制造所迁到南京与第二厂合并,这里成为全国推行度量衡新制的权威机构。当时的产品有标本器、测量仪器、钢卷尺、台秤、天平等等。

  1937年抗战爆发,工厂迁往大后方,设备被破坏,人员也分散了。抗战胜利后,虽然在原址复建,但已经元气大伤。

  1949年以后,厂子又经过多次合并改造,并最终于1959年9月定名为“南京第二机床厂”。

  如今,这里正在进行整体维修改造,据工地上的工人介绍,以后这里将打造成“创意产业园”。

  巨型钢架铁梁

  撑起1000多平方米的老车间

  进入菱角市66号的伸缩门,眼前是一片红红火火的工地。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地上厚厚的尘土微微润湿,有的地方略显泥泞。沿着坑坑洼洼的路向西走不远,眼前出现一排巨大的厂房。

  记者从北往南一路看过去,这排厂房大小高度都相当。据同行的杨先生目测,每间厂房长度近百米,宽度不下十米,占地面积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进入其中一间厂房,记者发现内部已经腾空,地上堆砌着散乱的建筑材料。一眼望去,两排又高又粗的水泥柱立在屋子中间,向上看则是裸露着的巨大的钢架铁梁横亘屋顶。每间厂房南北两侧窗户的玻璃几乎都已经被全部卸掉,光线从高低不同的空洞照射进来,造成一种奇特的光影效果。

  这排厂房的建筑年代会是什么时候?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开始仔细寻找任何能够透露其年龄的细节。在其中一间厂房的门柱上,记者看到了红漆刷上去的大标语:“毛主席万岁”;另一间厂房的墙上,则写着“吸烟点”三个字,再看这间厂房的铁制侧门,上面又有“木模库区,严禁烟火”的字样。还有一间厂房的墙上,贴着一张奖状,上面写着“铸造车间机修组,荣获1998年度厂级先进班组称号,以资鼓励”,下面的落款是“南京第二机床厂”。这个名称,是菱角市66号在这次整体搬迁之前的单位名称。

  一路搜寻,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些厂房的确切年龄。不过,记者之前在66号门口遇到几位南京第二机床厂的退休职工,其中一位是1952年进厂的“老资格”,据他说,现存的老厂房,都是1949年以后的建筑。

  明代城墙清代银杏

  这里藏着两样古董

  按照老职工的说法,厂区的厂房,建筑年代并不久远。不过,他们说,厂子西边的一排仓库,却是地地道道的古董建筑——仓库就在城墙里,是几十年前掏空城墙而建的。

  记者从厂房之间的通道向西走,不久,一道高大的城墙挡在了面前。城墙根上有几个拱门,门或者用卷闸门全封,或者用铁栅栏半封。从一扇铁栅栏门向内窥视,里面很空旷,巨大的空间被隔成两层,有台阶通往上层。眼睛能看到的一层,已经腾空,只在靠墙的一侧码放着高高一排城砖,也许就是当年拆城墙建仓库时留下来的。

  稍加留意,记者发现,仓库所在的城墙,其实已经整体翻修过。城墙外侧全部被坚固的现代砖包裹,只有几扇凹进去的窗形装饰上,还能看出是明城砖的底子。记者仔细辨认,其中一块砖上有“吉安府庐陵县”字样,另一块上有“抚州府崇仁县”字样,这两处都是明城砖的烧制地。

  除了城墙里的仓库,厂区还有另外一样古董,就是厂门口三棵高大的银杏树。在一位退休职工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其中一棵。树身上有一块南京市园林局挂的牌,文字显示,2009年,这棵树的年龄已有110岁。也就是说,这棵树是1899年种植的。

  老先生告诉记者:“1952年以前,我是铸造厂的学徒,当时的厂子就在现在的白下区少年宫那里。1952年,我调到这里,来的时候就有这三棵银杏树,两棵在厂里面,一棵在厂外面。厂里的两棵树,一公一母,公的不结果子,母的结果子。据老人们讲,清朝末年建厂的时候,树就有了。”

  另一位被人称作杨工的老先生,也是这家厂里的退休职工,他告诉记者,这几棵银杏树是清朝银元局的遗物,“银元局是1896年建的,据说是李鸿章、张之洞他们搞起来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