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5版:坊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都市圈圈网
夫子庙有位资深鸣虫玩家,全家都玩虫
立下战功的蛐蛐
可以住进黑檀木棺材
  斗蛐蛐 现代快报记者 郝多 摄
  黄檀木棺材
  这是冬蝈蝈
  马伟民在介绍店里的虫子

  “余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混迹龙门街以来,力拓虫市,历三十年随市三迁,现虫友万众……‘马老太鸣虫’油然而生。”在南京夫子庙花鸟鱼虫市场里,这样一个招牌十分醒目。虫店老板马老太是鸣虫资深玩家马伟民的妈妈。

  “受我的影响,现在我们全家都玩鸣虫。”说起自己心爱的鸣虫,马伟民滔滔不绝。走进他自己的虫店,各类鸣虫“大合唱”。“这是天籁之声。”马伟民陶醉其中。

  身材标准的蛐蛐

  才可“参斗”

  冬蝈蝈

  螽斯科,人工饲养的叫份虫

  体长约4-6厘米,虫体以绿色为主,叫声浑厚

  人称“叫哥哥”,以叫声出彩

  蛐蛐

  蟋蟀科,人工饲养的叫白虫

  体长约1厘米,青紫黄三色为主

  可以为了争雌而打架,也就是俗称的斗蛐蛐

  油葫芦

  蟋蟀科,人工饲养的叫黑虫

  体长约1.5-2厘米,颜色较深,偏黑色

  以听叫声为主

  马伟民认真地向现代快报记者介绍他的虫子:

  

  参加比赛的蛐蛐要先“量体重”,在0.5克上下的“标准身材”才可参赛,“选种很重要,要高大的,牙齿要饱满,但饲养过程更重要。”马伟民说,专业的虫友,一般都自己配制饲料,且不外传,“一般长到30天,就可以拿出来斗了。”

  马伟民也有心爱的蛐蛐,当立过“战功”的蛐蛐离去时,他会将蛐蛐的遗体放在小木棺里,以示珍爱。“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给蛐蛐买棺材。”马伟民拿出三种棺材,分别是黄檀、紫檀和黑檀的,“黑檀是最高等级,‘一辈子’都斗赢的才可以住。”

  出差也带着蛐蛐

  48岁的马伟民从7岁就开始接触鸣虫,“每到夏天,邻居们都会带着自己的蛐蛐出来斗,街道斗完,甚至还要跨区斗。”

  每次马伟民都会跑去看斗蛐蛐,但比赛完,输掉的蛐蛐下场很惨,“一般会人为弄残,然后遗弃。”马伟民心疼这些“残兵败将”,就带回家养。一年里,马伟民能搜集到四五十只“残疾蛐蛐”。

  工作后,马伟民在一家纺织品公司上班,借着出差的机会,他常去北京、上海、天津的鸣虫市场转。交上虫友后,马伟民出差甚至经常带着3、4只蛐蛐,“要放在蛐蛐盆里,然后用红纸包上,上面写上‘胜’或者‘上’,表示自己的蛐蛐会打胜仗。”

  经济条件好了之后,马伟民每月要花三分之一的工资在蛐蛐上。

  顶级玩家每年花费30万到200万

  上世纪80年代末,马伟民开了自己的虫店,赚点外快。2000年单位倒闭后,他彻底将爱好变成职业,还把老婆和老妈也培养成了虫友。

  金钟、姐儿、孔雀蛉、金蛉子……在马伟民的店里,有十几种鸣虫,“我店里的虫子在南京的虫店里算最齐全的了。”马伟民说,除了金蛉子是南京特产以外,其他基本都是在外地人工饲养的,“我会去北京、天津、济南、哈尔滨等地进货。”

  作为南京虫友会的一员,马伟民经常带着自己的蛐蛐参加比赛。每周六晚上,他也会定期在自己的小店组织“斗蛐蛐大赛”,“以虫交友,大家喝喝茶,斗斗蛐蛐。”

  据马伟民说,南京的虫友有5万人左右,他们每年在鸣虫上的花费在200至1000元不等,而南京虫友会的专业玩家有2000多人,每年人均要花1万元以上玩虫。南京还有10人左右的顶级玩家,每年花费30万到200万不等,“他们有时买一个虫具就要好几万。”马伟民笑称,自己还不算顶级玩家。

  南京的虫友都是些什么人?“白领,房地产商,公务员,什么行业的都有。”马伟民说,在北京、上海等地,有些白领会带一只蝈蝈或者黄蛉到单位。“不要小看这些鸣虫,它们发出的天籁之声,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愉悦心情。”马伟民认真地说。

  现代快报记者 郝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