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7版:博封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2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都市圈圈网
一个虚拟的村子
一种盛行的风格
最炫葫芦屯

  几个年轻人拍了一段视频结果被工作单位解职了——一条社会新闻却让人们都去看了名为《四平青年》的视频。观者谓之“四平昆汀”。“四平昆汀”的卖点一是叙事有昆汀风范,二是从头到尾的“四平风格”,也有人说,这就是“葫芦屯风格”。

  葫芦屯最初的发源已经无从证实,唯一清楚的是它从一系列“恶趣味”图片开始,最终形成了一种可在线下找到无数实例的网络审美。乍看起来,“葫芦屯”是以丑为美,或者有讥笑乡土的嫌疑,仔细一想,到底是讥笑谁歌颂谁,倒是说不清楚了。

  文/萝贝贝

  这是一种城乡接合部审美

  房地产商公子蓝百万、乡下小混混二龙湖浩哥、城中黑社会大佬八哥都看上了歌舞厅的美女琳小姐。浩哥进城找美女,丢了一个傻缺手下,收了两个路边乞丐,顺便帮手下报了个仇,敲诈来一笔巨款,一秒钟变暴发户。八哥和浩哥火拼,浩哥损失惨重。八哥抢来了美女,蓝百万找杀手灭了八哥一伙,杀手原是美女的相好,背着人命去自首留给美女大好前程——最后搂着美人乐的是浩哥走丢的傻缺手下:“四平多大点地方我能走丢吗?”这才是大Boss。

  《四平青年》拍摄得虽然有点粗糙,但黑色幽默穿插在犯罪和打斗过程里,说是“四平昆汀”也不为过。不过相比起复杂的故事,人们更乐意看的是“四平风情”的幽默劲儿,当然,主要是看浩哥。浩哥带着手下进城,面对中国随处可见的“现代化混合乡土”的初步繁荣景色,大呼城市繁华,颇有点“去趟铁岭度个蜜月”的意味。城市里的巨幅房地产广告,标着惊人的房价数字,在浩哥眼中变成了“25一个”,“那咱也买一个”,豪情万丈。花十万买了辆二手车,浩哥一伙人的逻辑是:“花了十万不能啥也没有啊,这样你给咱仨一人一根烟吧。”进KTV,浩哥手下的小弟对着装饰的喷水兽头接水喝。

  《四平青年》里被定义成有钱人的蓝百万和黑社会浩哥,也未见得有多高端,黑社会浩哥请人吃饭,饭店基本上是小吃部水平,房地产商公子蓝百万一开口,就是一股味儿。

  在电影电视都铆足了劲儿拍CBD的时候,《四平青年》不加修饰地拍着吉林的四平,纵然故事全是虚构,街景、店铺、人物的口音全是熟悉的,就像中国的任何一个小城市。片中半土不洋的“潮人打扮”:浩哥的貂皮袄子,乞丐的斑马纹外套、八哥的黑墨镜、琳小姐的烫发,都是“城乡接合部”审美。在网络上,这些造型都让人联想到一个词:葫芦屯。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葫芦屯

  据说河北保定真的有个地方叫葫芦屯,但百度地图里没有收录。葫芦屯这个地方成了另类的网络“香格里拉”,谁都不知道在哪儿,却说得头头是道。

  最早的起源已经不可考,但网上总有一些带着浓烈现代乡村气息的图片,例如青年夸张的“杀马特”发型,小摩托运货骑出“风一样男子”的感觉,网聊的孩子戴着耳麦摆出种种自恋表情,刚会化妆的小姑娘张开血盆大口,街边路人露出古惑仔一样的夸张文身……从论坛时代起,这些风格的照片被统一概括为“葫芦屯”,还有人做了照片集锦取名“葫芦屯的那些人那些事”。

  照片之外葫芦屯还和一些经典的代表“小镇青年”网络符号相联系,例如“技校精英”、凤凰传奇。有时候葫芦屯也和“假装有文化”有关,岁月静好、现世安稳、默然相爱、寂静喜欢、折翼天使……总之就是人人网和QQ空间里的热门帖子标题,故作痛苦伤感状的,那都是葫芦屯青年的素质。网络上半土不洋的东西年年都有,葫芦屯的内容也愈发丰富。

  豆瓣上的“葫芦屯小组”,将各种“葫芦屯”收纳其中,还虚构出似模似样的地方简介:“葫芦屯,依山傍水,四季常温,依托地缘优势,大力发展葫芦、葡萄、琵琶、杨梅、栗子种植及獭兔、狐狸和奶牛养殖,在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下,杨蜜、兔皮等产品出口外销到非洲国家。近年来,葫芦屯村支部大力发展旅游业,全村有名的景点有80多处,2011年,在全村人民的集体见证下,投票选出了“葫芦八景”。 此外,葫芦屯美食亦驰名中外,主要品种有:原味大腰子、炭烧大腰子、薄荷味大腰子、无糖大腰子,等等。”

  葫芦屯小组里的成员统一叫“无业村民”,试摘选ID如下:吭哧瘪肚、正人君子张志川、化肥厂李来福、黄富贵……小组里最爱做的事情是扯闲篇,三句话不忘展示自己“又土又爱炫耀”。“说说大家的职业”,给出的答案是:黄富贵网吧网管、葫芦屯日报责任编辑、红太阳施工队头号搅泥工、葫芦屯第一高楼工程包工头、葫芦

  屯第38号大街治安巡逻员、大中华区煎饼果子摊总经销……

  葫芦屯小组的另一个方向是音乐,豆瓣专门有“huluradio”小站,可以欣赏到众屯民的演唱,分类延续葫芦屯文字风格:寂寞芳心大赛、喜相逢KTV。不要以为这个电台一定在放慕容晓晓、凤凰传奇,这个小站居然真的在放很好听的歌啊喂,还接受过音乐杂志采访啊喂,当然他们接受采访的时候还在扯屯子里的事儿,仿佛真的有这个屯一般。

  左手小清新,右手“农金”

  葫芦屯在网络上几乎是“农业重金属”式的文化定位,葫芦屯人做起音乐小站来都是清新可人的民谣调调,看上去似乎很矛盾。不过仔细一琢磨,所谓的“葫芦屯文化”其实就是装土和装时髦、装腔和反装腔的矛盾结合体。

  最初“葫芦屯”系列照片流行的原因,是“嘲笑式”的,围观的人觉得这些照片散发着“土气”,这种“土气”又不同于单纯的土,而是土里带着想时髦的愿望,刻薄者谓之曰“城乡接合部风貌”。主动学习这种葫芦屯城乡接合部风貌的年轻人,为什么非要奔着葫芦屯的风格走?因为要抵抗那些假装有文化假装很高端的,就要不断炫耀自己多么不忌惮显露自己的“屌丝风采”,你发微博炫耀自己在登机口,我只好说我在拖拉机上颠簸着进城,你手上拎着来路不明的爱马仕,我就拍照显摆我有举世无双的阿迪王,你展示自己美女相伴,我只好说我们村二妞刚烫了卷发我在很努力地追求她……总之,一切都为了让你的炫耀苍白无力我的低端生机勃勃。

  说回《四平青年》,人们说这视频是“葫芦屯”的,看中的是所谓“小城市风貌”,一边是刚富起来的城市悬挂着疯狂的房地产广告,房地产富商追女人的方式就是自信地拿出数额惊人的银行卡当见面礼,高档KTV金碧辉煌,一水儿的西洋装饰,有水晶吊灯和会喷水的兽首,街边小店开始卖几万一件的或真或假的貂皮,城市建筑不足够现代化,却努力地“现代化”着。另一边,仅仅坐公交车就能到四平的二龙湖众混混,举手投足都是世俗眼中“十足”的乡下人,见到什么都新鲜,自我感觉超好。

  如此总总,画面加起来就是活生生的“葫芦屯”了。《四平青年》的好处是坦荡地展示一个城市的一切,即便是“银行卡追女”这种夸张的情节也确有现实依据可寻——虽然不一定真的发生在四平。这个小短片带红了“生性”这个词,视频本身给人的感觉也是如此。并不完美的,有时候土鳖有时候暴发户,言语之间都是老百姓智慧的,我们生性的生活。所谓的“葫芦屯”,现在也是生性的吧。

  需要注意的是葫芦屯系列和早先所谓的“屌丝”文化一样,都有些许仇富和蔑视女性的倾向,有钱人身边一定有美女,美女一定用钱换回,女性和感情变成了物化的财富,这个话语体系中无论是有钱人还是穷人,没有一个角色能端正对女性的认知和尊重。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