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九四二》提前试片的观众,都被片中的场景所深深震撼,近日,该片的美术指导石海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一九四二》的大多数场景在最初寻找和最终确定时都遍布艰辛。拍摄的那些日子,石海鹰遍访古城古迹,通过每一个场景、每一间教堂、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城重现“一九四二”。
场景太多,
难拍
“迁移戏”让电影场景比一般影片多出一倍
提起《一九四二》中的场景,石海鹰的第一感受是:场景太多了,比一般电影多出一倍。他解释,因为普通电影都有主场景,而《一九四二》整个就是一种迁移的状态,逃荒的灾民在持续的行进中,每到一个地方景肯定不能是重复的,所以,他称其为“迁移式场景”,牵扯到多个群体和阶段。
最让石海鹰头疼的是,已经过去这么多年,到处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的景能有多少?剧本里有几个大教堂的景,其中两处是主要的,这样的教堂还有没有?再比如洛阳火车站,老东家搭火车去陕西的戏不是简单的站台边的戏,而是要呈现整个火车站的广场,那样的场景要去哪里找?还有重庆陪都一条街道,现在有的是仿古镇的街道,但怎么寻找那种当年的陪都的城市感呢?
“每个景都重新再搭不现实,预算也不允许。”现实面前,石海鹰只能先找景,走一轮下来才心里有数。“导演和我们当时定下的基调是:为了拍出史诗感,美术要往宏观里去设计。我们决定去山西、重庆、东北等各地找景。”
特定道具,
难找
为剧情,跑到东北找到70年前的火车头
据了解,《一九四二》在铁岭市拍摄的大场景是大量灾民涌入洛阳火车站乘火车逃难。在灾民的逃荒过程中,火车扮演着重要角色,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和张默饰演的长工有一场生离死别的重头戏也发生在火车上。
石海鹰透露,找火车头是剧组遇到的第一大难题。“要找以前的蒸汽式火车头可不容易。这东西几乎很难找到,有的话车头也基本卖废铁了。据我们了解,只有东北可能还有蒸汽火车头,于是我们先去东北找火车头,再想后面如何搭景。最后在调兵山的一家煤矿企业找到了美国1942年出厂的蒸汽火车头,小站台和开阔地都有。我们就按照历史重新设计出车站和广场,包括卸货区、小月台、铁轨、车厢,还有七八节火车皮。”令石海鹰惊喜的是,虽然找到的火车头老旧,但是“一加煤就能开起来”。
而《温故1942》另一个主要场景是灾民乘坐火车进入隧道。据了解,拍摄这个场景时剧组也重新进行了加工。上世纪40年代火车轨道铺的是黑色枕木,而现代的火车道下面铺的都是混凝土枕木。后来,剧组将隧道附近的混凝土枕木刷上了黑油漆。
在霍州山沟,终于找到保存完好的教堂
剧本里洛阳郊外的小教堂在电影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景,重新搭建可谓“吃力不讨好”,所以石海鹰还是想尽量找现成的老景再加工。据了解,石海鹰在山西初步选了几十个教堂,地点都在农村,结果去了之后发现变化太大了,老屋子又贴瓷砖又加新瓦,弄得四不像,教堂戏根本没法拍。看到后来都绝望了,觉得不可能有现成的了。”教堂可以改,周围环境没法改,总不能把人家农民的房子给拆了吧?“
石海鹰觉得可能是冥冥之中有人保佑,就在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在网上查老建筑资料,不知怎么就点进了一个驴友的网页,说霍州山沟还有个教堂,石海鹰觉得挺符合电影的要求。而且图片是2010年底上传的,所以应该有戏。“正好导演在山西考察,我就跟导演说了,看他有没有兴趣去看一下,但是那个地方交通很不便利,其实正是因为交通不便才得以保存,我跟导演去一看,完整性高达80%,在黄土坡上,教堂造型是西式的,却加入了大量中式建筑元素,而且建在村边上——靠村的一边因为有村民的房子没法拍,但另一边是荒郊野岭可以拍。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要拍,那整个摄制组都要转场500公里到霍州,但如果不拍,又不太可能找到第二个了,而且,如果放弃就太可惜了。导演是一个特别严谨、苛刻的人,为了电影的质感,最后还是决定拍。”
最让石海鹰感到欣慰的是,饰演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的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看到这座教堂后特别喜欢,“好多人都觉得挺棒的。”
特定街景,
难搭
用尽心力才重建了重庆陪都战时街道
除了火车头和教堂是让剧组觉得“难度较大”的几个景,电影里较难的景还有一条重庆陪都战时的街道,有一场欢迎美国特使来重庆仪式彩排的戏需要在这里拍摄,虽然是过场戏,但冯小刚认为特别重要,因为这场戏可以把观众带入上世纪40年代重庆,否则历史感就减弱了。
根据冯小刚的要求,石海鹰去重庆选景,把老街都看完,觉得都不具备拍的条件,因为必须要是陪都的大马路,不能是小古镇的感觉。正好重庆当地有关部门知道冯小刚要在重庆拍戏特地约见,冯小刚导演就把选景环节遇到的瓶颈反映了。对方当即表示,只要剧组出设计,当地可以协助为电影搭景。
接下来的难题是,所有元素必须是老重庆味道,这些资料都不好找。但重庆刚好建了个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介绍抗战时期国民党发挥的积极作用。最难得可贵的是,他们从台湾的相关历史档案里买回了好多重庆历史照片,还有从美国《时代》周刊买回来的一批历史照片。《一九四二》剧组得到该馆的支持,石海鹰从而淘到一大批历史资料,从里面找到许多当时建筑的风格元素,设计了一条268米长的街道。他回忆,“有电影院、银行、报社、木制吊脚楼、中西混搭房、青石板台阶小巷子等。再拿给当地设计院重新设计,由正式施工队施工。不过这街道建出来是新的,还要由我们来处理表面质感。道具组100多号人,忙各种细节,包括布棚、帘子、橱窗、布店、缝纫店、红绿灯,等等,忙了好久。”
现代快报记者 应嘉轩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