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4版:无锡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都市圈圈网
不仅是经济高地,更是文化高地
从泰伯奔吴到吴文化节,高新区文气一脉相承
  泰伯陵见证了高新区的厚度 现代快报记者 李雨泽 摄

  从泰伯奔吴到彭祖遗迹,从江南立国到吴越争霸,从西施自沉、范蠡退隐到梁鸿孟光举案齐眉,几千年的吴文化精彩纷呈。如今的无锡高新区,地上跨国公司云集,地下文物宝藏密集,形成了一个现代与古典交相辉映的文化新区,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全国的开发区中绝无仅有!

  泰伯——

  “开发区第一任主任”

  “泰伯陵守陵人”——在长达十多年时间里,高新区鸿山街道的华伯泉一直以此自称。他不姓吴,也不是吴氏后人,这名异姓人怎么会成为泰伯陵守陵人?自此与泰伯陵、吴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1997年,华伯泉调任当时的鸿声镇第三产业总公司总经理。

  一次无意中听镇上的老先生讲起泰伯的典故:距今大约3200多年前,泰伯的父亲古公,也就是黄帝的25世后人,生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 ,三子季历。季历之子姬昌聪敏异常,古公认定其是兴邦治国之良材。但按照周礼诸侯传统规定,应由长子泰伯继位。眼见父亲衰老多病,泰伯与二弟仲雍商定,为兴周除商,两人以外出采药为名,将王位让给三弟季历,然后传给姬昌。

  出宫后,两人长途跋涉,历尽艰辛来到了江南无锡。当时这里还是荆蛮之地。泰伯兄弟带领人民共同筑堤堵水、翻土造田,把黄河流域的稻麦良种和养蚕养家畜的技术传授给土民。他率众开凿了一条大渎河,既可灌溉又可排涝,亦可通航。

  历史上江南第一人工开凿的大渎河被称为伯渎河,至今仍在绵延不绝地养育着江南子孙后代。泰伯三让王位、开拓江南的功绩被孔子称为“至德”,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泰伯为第一世家。

  当地人开玩笑地说泰伯是“开发区第一任主任”,因为他的开拓、包容、创新,才让荒蛮之地成为富庶江南,也才有了如今一脉相承的开发区精神。

  然而,泰伯去世后,始建于东汉的泰伯墓历经风雨渐渐衰败。随着对“泰伯奔吴”这段历史的深入了解,华伯泉提出了修、扩建泰伯墓的设想,却招来一片反对声。当时的鸿声镇(后改为鸿山镇)是周边乡镇中经济实力最薄弱的地方,抢救文物需要花费一千多万元,这笔巨资从何而来?

  “镇党委书记很支持我,他力主修墓,并由我来负责这个项目。”华伯泉想到了泰伯后裔们在海外成立的吴氏宗亲会。“世界吴氏宗亲会开会的时候,我们利用晚上时间,一一去他们的房间走访,但当时投来的大多是怀疑的目光。有的人甚至连门也不开,不接电话。”华伯泉办公桌上的电话是街道里唯一开通国际长途的,“因为时差问题,我经常半夜12点到办公室给在海外的吴氏宗亲打电话。但我们只能联系上他们的秘书,有些人给他们打了十几次电话才回复。另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不通,像我们联系柬埔寨的会长,他不懂英语,我们只好通过越南的秘书长进行翻译。”

  最终,通过吴氏宗亲们的募捐,泰伯墓于1998年4月完工。随着越来越多吴氏后人认祖归宗,2006年,泰伯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当年起开始举办 “中国(无锡)吴文化节”。 连续七届参加吴文化节的香港吴氏宗亲会总会主席、香港至德总会理事长、世界宗亲总会主席吴天赐这样评价:“层次高,规模大,影响深远,成为旅居世界各地至德宗亲特别向往的盛会,越来越多人不惜花费重资,不辞舟车劳顿,不远万里专程到无锡参加。”

  通过一系列活动,使无锡高新区加强了同海内外的联系。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把海外的宗亲都联络起来,增进了宗谊,加强了联系,促进了互相之间的文化交流,经贸往来。投资设厂的外商也引进了不少,提高了经济效益。

  中华德城——

  再现“泰伯三让”意境

  在高新区,吴文化的开发绝不仅仅止于此。另一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泰伯庙就在与鸿山相邻的梅村镇。

  今年50岁的梅村镇人毛剑平自幼家住伯渎河北岸,他至今清晰记得小时候每天上学要经过一座至德桥。“从我家到就读的无锡县实验小学,每天要过桥。1972年我上小学二年级时至德桥被拆除了,至德桥原来是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石拱桥,当时因为桥梁桥孔小严重影响到了交通,加上桥身为石台阶,居民骑车上下不便所以拆除后建造了水泥桥。另一座三让桥也在文革中被拆除。”然而,这两座桥的消失让许多上了年纪的梅村人越来越感觉到了遗憾。

  如今担任江苏吴文化研究基地主任、无锡高新区泰伯庙文物保护所所长的毛剑平想到弥补这件憾事。“梅村在梅里古都建设中贯穿了德字,中华德城一期以泰伯庙为中心打造美食街,二期在建至德宗祠,恢复三让桥、至德桥。”据介绍,至德桥将按原貌比例放大,桥洞跨度是原来2倍多。桥墩材质用水泥结构贴石头,桥身则恢复石头台阶用石头。原至德桥上有两副对联,可惜的是毛剑平走访了不少当地老人,却都说不清楚对联的内容。所幸当地一教师自己创作了对联,经送无锡市楹联协会推敲,最终被选定上桥。三让桥也被恢复原名,移建到梅村。两座桥梁将于明年初建成完工,与泰伯庙相呼应,丰富梅村的文化旅游资源。

  鸿山小镇——

  走出钱氏一门六院士

  鸿山不但是至德名邦,还是“院士之乡”。 仅5万多人口的地域拥有两院院士达7人之多,国学大师钱穆、物理学泰斗钱伟长、经济学巨擘钱俊瑞,以及钱令希、钱临照、钱易、邹承鲁等均生长在此,其中钱氏一门六院士被传为佳话。

  在钱穆、钱伟长故居门前有条原名为啸傲泾的小河浜,短短一、二公里沿河却生长了七名两院院士。70岁的钱煜是钱伟长的堂侄,他每天在故居接待来访者。

  与故居毗邻的怀海义庄原名怀海堂,根据宗谱传记已有700多年历史。怀海义庄的宗旨是“救灾周急、恤孤矜寡”,义庄为五开间三进,内设怀海正堂、厨房、账房、米仓、书房和钱伟长父亲开办的又新小学。如今钱氏的后人们也依然以读书为荣。钱伟华1968年高中毕业后因文革无法继续学业。十年后当恢复高考时,他毅然捡起了荒废多年的学业,考上了江苏师范学校。如今他的儿子也已经博士毕业归国工作,儿媳也是留学生。“在我们家族里,儿孙辈大学生不稀奇,博士、硕士还有好多。”

  梅村——

  造出四分之一国产二胡

  二胡和无锡是有缘的,中国最著名的“二胡三杰”华彦均和刘天华都是无锡人,二胡的传世之作《二泉映月》、《光明行》、《姑苏春晓》等都出自无锡人之手。中国民乐界最受敬重和最具影响力的二胡演奏家闵慧芬,和被誉为“二泉使者”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邓建栋,也是无锡人。如今,在高新区梅村,又出现了一群二胡制作大师。万其兴就是其之一,他拥有“国际二胡制作大师”、以及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授予的“二胡制作大师”等诸多称号。

  75岁的万其兴制作二胡已有60年了,十五岁时他离家到苏州当学徒工。1991年,万其兴“下海”开起了二胡制作坊,凭着过硬的手艺,第二年生意就好起来,供不应求。如今,工厂已经有40多名师傅,年产二胡1.6万把左右,成为梅村规模最大的二胡工厂。其中一半左右的二胡销往日本、台湾、香港等东南亚地区。

  工厂出产的二胡最普通的只要300元,最好的红木二胡超过18万元。“闵惠芬、宋飞、邓建栋等二胡演奏大家都在用我的二胡。”万其兴制作的二胡也在各类比赛中屡屡摘金夺银,不久前在广州举行的国际珍品二胡评选中,他的二胡包揽了2个金奖和1银1铜。一名二胡爱好者当场购买了总价值23万元的两把获奖二胡。

  像万其兴这样的二胡制作大师在梅村还有很多。

  目前梅村已形成了一条制作二胡的产业链,大型二胡生产企业10多家,年产各类二胡近4万把,收入近3000万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5%左右,在全国二胡制作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配合二胡产业,梅村启动了二胡文化园建设,将毗邻梅里古都的梅村影剧院改建,总投资约2000万元,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建最有文化的高新区

  无锡高新区不仅是经济高地,更是文化高地。这里有泰伯陵、泰伯庙、鸿山遗址、昭嗣堂、四个国家级文保单位,还有一批国字号单位,鸿山遗址与兵马俑、三星堆等一同入选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华赏石园、国家级湿地公园——梁鸿湿地公园等。

  “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全国开发区中是绝无仅有的!”曾任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文化保护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黄胜平于2004年调任到高新区后,提出要改变人们对开发区的印象,不能成为钢筋水泥下的文化沙漠,力推高新区在开发建设中重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首先是对全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对泰伯墓、泰伯庙、鸿山遗址、七院士、昭嗣堂、钱穆故居、十八景等一系列文化资源开发建设,先后投入数十亿元,新建了吴博园、整治伯渎河。

  除了独特的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是高新区的又一张名片。梁鸿国家湿地公园被称为18平方公里的“世外桃源”,目前,公园内分布有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兽类、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共7大动物类型,总种数300多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6种,包括鸳鸯、白鹭等。区内浮游植物共有8门157种,高等植物共有53科119种,并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缕梅。此外,湿地公园还重点打造了一条特色水上游线:坐古朴摇橹,学吴侬软语,听吴地民歌,享水乡风情。

  黄胜平认为,文化对高新区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一系列文化开发,唤醒了沉睡几千年的文物,让高新区的文化找到依托,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凭借各类特色文化谋划旅游产业发展。 “过去文化属于从属、配角,现在文化不仅搭台,也能唱戏,唱主角!”黄胜平说,高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高于全省和无锡市的水平。

  泰伯奔吴

  距今大约3200多年前,泰伯的父亲古公,也就是黄帝的25世后人,生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 ,三子季历。季历之子姬昌聪敏异常,古公认定其是兴邦治国之良材。但按照周礼诸侯传统规定,应由长子泰伯继位。泰伯与二弟仲雍商定,为兴周除商,两人以外出采药为名,将王位让给三弟季历,然后传给姬昌。出宫后,两人长途跋涉,历尽艰辛来到了江南无锡。

  □现代快报记者 陆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