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妹琴是常州聋校的生活老师,17年前,她带着爱心、耐心沉浸于常州聋校这个无声的世界,用“爱”哺育、灌溉着这群失聪的孩子。她每天的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帮孩子们洗衣服、喂药、指导作业,和他们谈心、做活动,有时还自己掏腰包给孩子们买零食、衣服、鞋子……她所做的一切远远超过了“老师”的义务,而是尽到了一位母亲的责任。
每晚只睡三个小时
常州聋校有86名学生住校,年龄跨度非常大,小的六七岁,大的二十几岁,这么多孩子都需要王老师一个人照料。“平时还好,大家相处的时间长了,我对每个孩子的脾气、性格都比较了解。不过每年9月份刚开学的时候,很多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很不适应,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晚上经常哭。”王老师说,遇到这样的情况,她就把哭闹的孩子带在自己身边睡,“等他们慢慢适应了,再让他们回到宿舍。”
年龄小的孩子有时还会尿床,王老师对这些孩子特别关注。“半夜起来巡查的时候,我会去摸摸他们的被子是不是湿了,如果尿床了,还要帮他们换被褥。”王老师说,有一天巡夜,她发现一个孩子生病了,头特别烫,就赶紧拨通了孩子家里的电话。“这个孩子是金坛的,家比较远,他父母得到消息后并不是很着急,说明天到学校再说吧。”王老师想了想,还是拨打了120,连夜把孩子送到了医院。当天晚上,王老师在医院陪了那个孩子一夜。
每天晚上9点左右睡觉,夜里12点起床巡查,有时一夜还要巡查多次,十多年这样的生活,使得王老师每天夜里过了零点就睡不着。“每天大概只能睡3个小时,因为每天都要起来巡夜,所以心里不踏实,躺在床上就是睡不着。”
学生追着她“喊”妈妈
学校里大多数孩子来自金坛、溧阳,有些孩子家里还比较贫困,父母很少会主动给孩子买零食或衣服。“有时我看到哪个孩子又没有衣服换了,就会从家里把我儿子的衣服拿来给他穿。前段时间,孩子们基本都换上了厚点的鞋子,可是一个小姑娘还穿着单鞋,我看着心疼,就到超市给她买了一双新鞋子。”王老说,学校每周都有活动经费,她会带着几个学生到超市买文具、生活用品。孩子们看到各种零食,会眼巴巴地盯着看。“每次看到他们这样,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让他们拿自己想吃的东西。”王老师说,她知道活动经费里没有给孩子买零食的钱,但还是想给他们买。
“我觉得他们挺可怜的,得到父母的关爱太少,我想尽可能多地弥补他们。”王老师说,她对自己的儿子都没有这么照顾。“儿子经常对我抱怨,觉得我对他不够关心,只关心学生。我可能算不上一个称职的母亲,但是我还是想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我觉得这些孩子更需要我。”
王老师呵护有加的照料,让很多缺少关爱的聋哑学生感受到了温暖,孩子们追着王老师,打着手势“喊”妈妈。“我不要他们这样叫我,我觉得还是叫我老师好,但孩子们还是叫我妈妈。”说着说着,王老师哽咽了。她说,孩子们“喊”她妈妈,让她感到很心酸。“我觉得他们是因为太缺少父母的爱了,所以才会喊我妈妈。”
因为宿舍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王妹琴一个人管,所以她还经常被同事戏称为“王总管”。“我们学校学生的年龄差距大,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很不均衡,给宿舍管理带来了很多难题,但是王老师管理得特别好。”常州聋校一位老师说,王老师更多的是在用真情换取孩子的真心,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徐小飞 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