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6版:博客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都市圈圈网
被放大的“旅行的意义”

  10月19日下午,金玲在穿越新藏线时去世,恰恰在几天之后的21日,是这位上海姑娘31岁生日,她最后的微博还挂着“姐姐我,10月21日生日哦,那天可能会在拉萨。”这只言片语也成为她人生最后的语句。

  从相关新闻中就能明白这女孩对自己年轻的生命有多不珍惜:17日感觉不适;18日下午发烧,在配了药、打了针并有医嘱需“留院观察”的情况下,坚持上路;19日一早,吸着氧继续旅行的她,万万没想到这天之后再也无法多看一眼藏区的蓝天……

  有常识的人都该知道海拔2500米以上,会不同程度出现高原反应,症状不同,普遍为头疼、口渴、失眠、胸闷、呕吐等,轻度只需吸氧、服药,适应几天即可缓解,一旦出现感冒咳嗽、口吐白沫等,则可能高原肺水肿或脑水肿,此时应立即送医,一旦延误就有生命危险。而金玲也并非新手,去年8月她已穿“川藏线”,随后游历尼泊尔和印度,一走就是半年……相信“高反”对她而言不陌生,但为何还是如此结局?

  这样的事总是反复发生,最早关于此的模糊印象是在驴友论坛上,一个女孩独自环游世界失踪半年,生死未卜;再来就是复旦学生被困黄山救援干警牺牲……有无数多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也不想多数——年轻人总是满腔热血地想要征服世界,而现实里的世界,却丝毫不留情地将危险利刃就藏在下一个暗处转角。

  另一些极端则是“穷游”,大多是刚毕业或还在读的学生,靠不丰厚的预算加上各种形式的“蹭”,完成旅游。当然也有一些人刻意为之,譬如最近很红的“达人”,到处蹭完毕,还厚脸皮将“不花钱”作为“噱头”叫卖。

  真奇怪,仿佛是一夕之间,全中国的青年都嚷嚷着梦想是有朝一日周游全世界,可他们大部分人连自个儿社区的菜市场都没仔细逛过,眼里却只装着南非的大草原,多混乱。

  人们越是没有什么,就越在脑中擅自美化什么,而相反的,越是拥有就越不懂得珍惜。“旅行的意义”日益被刻意放大, 就如同我们总是把任性和自私错误地与追求理想实现自我混为一谈。《论语·里仁》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之说,在子看来,“游”的前提不是“去哪里游”和“怎么游”,而是“父母在”——成年子女的远游在某种程度上对父母是自私的行为,无论什么形式与内容,都必须考虑周全,顾及点滴,安全是一切的根基,“父母在的远游”,必是游必有“方”,即为方向,也为方法。当出现高原反应还固执前行的旅行,不叫“无畏”叫“无谓”;而过分强调“一分钱不花”的蹭旅行,根本就不能享受到风景,而是费尽心思靠搜刮别人袋里的钱来实现自我卑微,无聊无耻,缺少量力而为与自力更生。

  “旅途的意义”过度放大了“旅途”,而忽略“意义”,重要的是活着、靠自我之力去实现,体会生命与自然。其实再绚丽的风景看多了也不过就是“周围的小事”,体会生活以及尊重生命,才是真正的意义,“旅行”不过就是一个载体,要知道,童年的一次秋游,其中幸福与喜悦分量,丝毫不少于穿越藏区。

  尽管不断告诉自己金玲的死价值“黄金万两”,但看到照片里她年迈父母前去接遗体时的寂寥背影,她的死,以及这场漫长的旅途,突然变得毫无意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