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红透全国。其实在过去的两年里,苏大10名学生几次赴千里之外的贵州省锦屏县、黎平县,寻访调研“贵州好声音”,并初步获得第一手珍贵的民间侗歌资料,完成了上万字的调研报告。记者昨日获悉,这份调研报告和相关侗族大歌的视频资料等已经递交到贵州当地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
探寻“贵州好声音”
2011年暑假,一群来自山泉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的苏州大学志愿者们来到贵州省锦屏县大同乡大兴村开展支教活动。支教期间,领队夏鹏和队员孙易第一次领略到已经流传2500多年之久的侗族大歌的魅力。“大兴村的阿姨们要去拉歌,我们好奇地顺着声音想去看个究竟,没想到一下子就被那音乐吸引住了。”回忆起第一次听到侗族大歌时带来的震撼,夏鹏如是说。
这次经历给两位大学生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孙易和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夏鹏约定再次去贵州锦屏,调研侗族大歌的现状和传承问题。“侗语是一种依靠口口相传的语言,我们要把这么美好的声音展示给世界 。”夏鹏说。
去年11月,山泉青年公益发展中心成立了侗族大歌专项调研小组,并申请参加第五届谷歌益暖中华全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后顺利地从23000多份作品中脱颖而出且入围全国决赛。今年暑假,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资料积累和筹备,志愿者们第二次来到贵州锦屏县大同乡大兴村和侗族大歌的原生地黎平县岩洞镇,在义务支教的同时开展侗族大歌的寻访调研工作。在为期20多天的志愿活动中,志愿者走遍锦屏县和岩洞镇的大小村寨,与寨子里的侗族村民同吃同住,用手中的相机、摄像机记录下最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面临失传
侗族大歌虽然在2009年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志愿者在调研中发现,这一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调研队员赵倩说,长年奔忙于城市与乡村打工的年轻人生活观念发生变化,流行歌曲和卡拉OK开始成为侗族年轻人新的音乐生活方式和农闲时最时髦的玩法,而这些因素正在一点点地侵蚀着侗族原有的文化。“我们调研的对象中只有上了年纪的婆婆才能够完整地表演侗族大歌,年轻人只会唱一些简单的敬酒歌。我们感觉,侗族大歌在年轻的侗族一代有逐渐消失的趋势。”另外,村寨里侗歌班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服务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迎合游客的需要,演出侗歌的内容和方式都是按照游客的要求修改过的,而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却在逐渐流失。
在深入的调研后,山泉支教团队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完成了一份上万字的调研报告《浅议侗族大歌的发展与现状——以贵州黔东南黎平县岩洞镇为例的探究》,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侗歌教育、政府激励政策、侗歌传承人保障政策、出台法律文件等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视角。
“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侗族大歌,让这样美丽的声音能永远延续下去。”山泉支教团队领队夏鹏说,明年暑期他们将再赴贵州黔东南地区,对侗族大歌开展数字存储保护工作。丁姗 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