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群雄并起。有三支最出名的起义军则沿长江一字摆开,从东到西依次是陈友谅据武昌等地,朱元璋据应天(今南京)等地,张士诚据苏州等地,其中陈友谅最强,张士诚最富,朱元璋最弱。尽管朱元璋夹着尾巴低调做人低头做事,但西面的邻居陈友谅仍看不惯他。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陈友谅率强大水师从安徽采石东下,欲联合东面的张士诚,将应天的朱元璋扼杀在摇篮里。一强一富联合打弱,似乎不应该有什么悬念。如果当时可以赌,恐怕没几个人会买朱元璋赢。
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陈友谅志在必得却一败涂地,开始走下坡路直到败亡。那么,朱元璋是怎样打败陈友谅的?
□思辨/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实力对比
朱元璋阵营(弱)
地盘:势力范围以应天为中心,包括今天浙江大半,江苏、安徽的一小部分。
将领:邵荣、徐达、冯国胜、常遇春、杨璟、康茂才等。
兵力:大约10万。
装备:朱元璋的水师实力只有陈友谅的十分之一,装备也不如陈友谅的。
陈友谅阵营(强)
地盘:当时陈友谅的天完政权占有江西、湖北、湖南的绝大部分和安徽、福建的一小部分,睥睨群雄,笑傲江湖。
将领:邹普胜、张必先、张定边等。
兵力:至少30万。
装备:“混江龙”、“撞倒山”等百余艘名牌巨舰和数百条小艇。
战前准备
朱营降声一片,唯有新人刘伯温主张打
陈友谅率领大军杀气腾腾地直奔应天。该怎么办?朱元璋召开了一次殿前会议。从史书记载看,这次殿前会议几乎没有主战派,言论一边倒。大家之所以主张投降或逃跑,私下想:换个老板很简单,到了陈友谅那里,非但不会有性命之忧,还可能官升一级呢!朱元璋不一样,他要是逃跑或投降,按照陈友谅的一贯作风,自己的头早晚要搬家。对此,朱元璋很清楚,也很痛苦。
朱元璋正为没人替自己着想而伤心,突然发现一个人在向他递眼色又不讲话。朱元璋心领神会,把这人单独请到内室。此人一进门就说:“那些主张投降或逃跑的,都应该拉出去砍了!只有杀了他们,安定军心,才可能打败敌人!” 朱元璋一听话中有话,赶紧虚心讨教。这人果然早有主意:“客观上,咱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胜算更大!士气上,要设法激发战斗精神。您得带个头,把金银财宝都拿出来分给将士们,一来表明您坚守的决心,稳定军心,二来让大家有福同享,大伙才会与您有难同当。战术上,陈友谅狂妄自大,得意忘形,这次志在必得。咱们可以预先埋下伏兵,诱其深入,适时出击。陈友谅是最强大的一股势力,这次只要打败他,您就是大佬了,成就帝业将走向坦途。”(“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 )
这个老头不简单,他就是新近入盟的刘伯温。两人合计完,朱元璋就定调子了:不能跑更不能降,咱们要和姓陈的拼。
变被动为主动,朱元璋甩出“鱼饵”康茂才
朱元璋回头继续与刘伯温商量具体战法,决定在城南打心理战,在城西北打伏击战。
为什么要在城南打心理战?历史上城南是主要防御方向,防线主要是秦淮河,陆军来打不怕,因为秦淮河当时宽三四百米,陆军渡河不易。但水军来攻就麻烦了,因为水军可以从长江进入秦淮河,发动进攻能够直抵当时并不坚固的城栅(此时明城墙还未建)。陈友谅军的优势恰恰是水师。城南也不适合朱军的陆战,因为战场受秦淮河和长江的限制,不易展开战斗队形。朱元璋考虑,最好能用心理战让陈友谅放弃这一进攻方向。
面对强敌,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是最佳作战方式,伏击战为首选。但伏击战要有好的地形可利用,这是前提。朱元璋最终巧妙地选择了城西北的龙湾作为主战场。龙湾在今下关南至中山码头、北至上元门、东抵狮子山一带,是长江西移后成陆的一片低洼地带。陈友谅要从龙湾攻城,必须离船登岸,然后经过一大片开阔地,其中还有不少沼泽和湿地。两边的石灰山(今幕府山南部)与狮子山,以及芦苇滩都可以隐藏伏兵。
水师是陈友谅的立军之本,让他弃长就短、水军上岸陆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朱元璋想到一个人是引陈友谅上钩的最佳诱饵——康茂才,他是朱元璋攻取集庆(元时南京)时收降的元军水军将领,他的另一个身份更重要——陈友谅的老朋友。朱元璋决定好好利用这层关系。
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后,康茂才赶紧拍胸脯打了包票。
那么,陈友谅收到康茂才的信是什么反应呢?他送走康茂才的信使后,征求太尉张定边的意见。张定边提醒道:“吾与康某之交也早,之交也泛,暌离已久,旧情难续;彼事元璋多年,‘各为其主’,能无诈乎?而况当今之世,敢与汉王问鼎、逐鹿者唯元璋一人也,刻正不知‘鹿死谁手’,焉有未败而降者乎?”陈友谅觉得张定边说得有理,但有一点他不同意:朱元璋居然能和自己争天下,张定边也未免太高看对方了。陈友谅的思路是这样的:既然朱元璋快完蛋了,我又有望统一天下,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康茂才投诚合情合理。何况康茂才在信中还透露了不少军事机密,劝友谅兵分三路直取应天(实际上是朱元璋想分散陈友谅的兵力),并承诺里应外合,共成大事。陈友谅通过信使了解到康茂才负责驻守江东桥(横跨于当时南京西城墙附近的三汊江上,今江东门附近),而且是一座木桥,便于水师通过,更觉得天助我也。他好生款待了信使,并让他转告康茂才,自己将亲率大军进逼江东桥,联络信号为三呼“老康”。
战争过程
预设三处战场
朱元璋静待陈友谅上钩
朱元璋见陈友谅接受了“邀请函”,便开始准备迎“客”,布设陷阱与罗网。关键之关键,是防止陈友谅从秦淮河水路发动进攻。朱元璋的办法是把木质江东桥改成铁石材料,大船难以通过;同时让康茂才爽约。朱元璋认为,陈友谅遇到这两个新情况,必然改换主攻方向。朱元璋据此预设了三处战场。
前沿阵地:杨璟率一部兵力驻守大胜港(今南京西南30里,大胜关高铁桥南岸),一方面防止陈友谅经江心洲东的夹江从新河口进入秦淮河发动进攻,另一方面也作为长江沿岸前哨警戒阵地,一旦陈水军通过,及早发出警报信号。同时,朱元璋还下令在新河口跨水新筑起一座虎口城,作为第二道防线,预防陈军突破杨璟部第一道防线后深入。
主阵地:驻守龙湾的邵荣部适机放弃阵地,卖个破绽,引诱敌军上岸;冯国胜、常遇春率领3万人埋伏于石灰山;朱元璋本人带着大军埋伏在卢龙山(今狮子山);张德胜、朱虎率领水军出龙江关(今挹江门外)到江北岸待机,可从陈军背后发起水上攻击。这四路是围歼陈军的主力。
翼侧阵地:徐达部埋伏在城南南门外一带。城南空城计万一失败,陈友谅坚持从秦淮河南发动进攻,徐达部负责抵挡;如果陈友谅中计,放弃南路进攻,徐达部可以作为预备队投入龙湾之战。
这里要对邵荣来个特写。现在恐怕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名字,其实他最能打,甚至超过徐达和常遇春。龙湾之战,邵荣立下大功,自我膨胀很厉害,两年后就想杀掉朱元璋取而代之,但消息泄露被杀。
为统一指挥和行动,全军以朱元璋的信号旗为令,红旗表示敌军已经到达,大伙就要严阵以待,进入战斗状态;黄旗表示发起进攻,痛歼敌军。朱元璋布置妥当,静待陈友谅上钩。
按照朱元璋的“安排”
陈友谅一步步进了伏击圈
至正二十年(1360年)6月23日,陈军10万舟师浩浩荡荡杀到应天。陈友谅果然兵分三路,一路攻大胜港,一路走江东桥,一路去龙湾。
陈军一部来到大胜港,发现水路狭小,仅能容纳3舟并列入港,水上优势难以发挥,又遭到杨璟率部奋勇抵抗,无法进入江心洲东的夹江,也就无法进至新河口。陈军这一路就此受挫。
陈友谅率主力赶赴江东桥,想从秦淮河一路发动进攻。当晚趁着黑暗,陈军舰队悄悄开抵江东桥,但大船使劲冲了几次都撞不断桥,派人下船查看,才发现不是木桥而是铁石桥。陈友谅慌了,令人急呼暗号“老康”,但回应的是寂静。陈友谅不清楚康茂才为什么没来,但觉得不妙。还好,四周没有出现火把四起、伏兵齐出的情况。陈友谅不敢久留,赶紧走为上策。元末明初的江东桥一带是秦淮河入江口,周边密布沙洲和芦苇滩,能走船的水道大多不宽,大船机动困难。如没有向导带路,进出都比较费劲。陈军费了很大的劲,总算从江东桥一带的复杂地形中撤出。如今看来,其实破坏比建设容易得多,江东铁石桥既能短时间建成,当然就可以在更短时间内拆掉。然而,陈友谅没有这么做,康茂才失约让他疑窦丛生,他马上选择了调头。
陈军一部兵力在大胜港进不去,主力在江东桥也没进入秦淮河,三路中两路受挫。就在陈友谅一筹莫展之际,传来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好”消息:第三路陈军偏师在龙湾顺利登陆,并轻松击败了守军,正等待主力到来。陈友谅得报大喜,立即率军前往。次日下午,陈友谅率主力舰队到达龙湾,没看到任何守军出现,连个散兵游勇都没有。这时如果陈友谅猛然醒悟,杀回城南还来得及,可惜陈军万余名士兵先行上岸,立栅扎营,掩护余下部队登陆跟进,准备进攻。
被历史湮灭的
猛将邵荣
龙湾立下大功
朱元璋在狮子山上指挥所里,看着陈军不停地忙碌,他很清醒:时机还不成熟,得耐心等待。
当时正值酷暑,烈日当头,万里无云,炎热难忍。朱元璋穿着盔甲,有人替他撑伞。看到士兵一个个汗流浃背,他命令把伞收起来,表示要与大家同甘共苦。众人暑热难忍,纷纷请战。朱元璋却说:“大伙别急,天就要下雨了,你们赶紧吃饭,待会再乘雨痛揍敌人。”不一会,果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朱军将士顿时热血沸腾,对朱统帅的崇拜又增加了几分。朱元璋没读过书,更不懂天文气象,哪里知道天象,这很可能是刘基出的点子。
大好晴天被暴雨浇透,朱军认为如有神助,陈军地处低洼之地,想必已是到处积水,泥泞难行。雨还没停,朱元璋就开始行动,摇动了红旗。朱军前部士兵前进,拔去陈营前的栅栏,移去障碍,为大部队进攻打开通路。两军发生前哨战,打得正热闹,大雨也停了。
朱元璋见时机已到,摇动了黄旗。霎时间鼓声震天,杀声四起,冯国胜、常遇春等率伏兵从两边山上杀出,似下山猛虎;邵荣部杀了一个回马枪,把陈军顶在龙湾里;张德胜等也率水军过江从背后夹击。从兵力上看,双方旗鼓相当,陈友谅并不吃亏。但是,陈军中了埋伏,在气势上也被朱军镇住。朱元璋埋伏了多少人,陈军官兵哪里清楚,只见朱军没完没了地从山上冲下来,感觉肯定比自己人多。打仗不仅打数量,更打“精气神”。陈军本已惊慌失措,又见张德胜等埋伏的水军出现在江上,后路快断,心理几近崩溃,纷纷往船上跑。不料此时江水退潮,陈军大船搁浅,大多数人只能跳入长江逃生,被击杀者和溺死者不计其数。陈友谅见大势已去,赶紧乘一艘小船溜了。
《明史》中无论徐达还是常遇春等人的传记,对龙湾之战均着墨不多,为什么?原来,这一战表现最抢眼的是现在鲜为人知的大将邵荣。朱元璋麾下最精锐的主力是前、后、左、右、中五翼军,因常遇春和徐达等率领的五翼军“数战不利,上调邵荣兵沿江截战,友谅兵前后不能相顾,遂大败” 。
战争结局
龙湾大败后
陈友谅众叛亲离直至消亡
此役朱元璋获得大丰收。一是2万名俘虏,大部分是被陈友谅杀掉的大将赵普胜的部下。一向严肃的《剑桥中国明代史》在这件事上也忍不住幽默地写道:“他们都高兴地又同朱元璋部下的老战友会合在一起了。” 二是俘获的“混江龙”、“撞倒山”等百余艘名牌巨舰和数百条小艇,成为朱元璋日后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的本钱。陈友谅乘坐的旗舰连同康茂才给他的信一同被缴获,朱元璋览信后笑道:“彼愚至此,可嗤也。”
龙湾战后,朱元璋以小打大,击败了江南势力最大的起义军陈友谅部,心情大好,写下一首诗,其中两句是“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龙湾大败后,陈友谅众叛亲离,逐渐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辖区日益缩小、人口日益减少。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8月,朱元璋亲率舟师逆攻陈友谅,双方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大战。友谅再败,夜半携妻子弃城逃奔武昌。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4月,陈友谅终于得到一个反击翻盘的良机。当时,朱元璋北上安丰(今安徽寿县)救援小明王,陈友谅抓住机会,倾其全部家底大举反攻。可惜的是,陈友谅因龙湾之败造成心理阴影,没有直取朱元璋的老巢应天,而剑指洪都(今南昌),犯下了严重的战略方向性错误。陈友谅用了整整75天也没拿下洪都,见朱元璋回援,立即退驻鄱阳湖,企图利用水上优势打翻身仗。
混战中,陈友谅从船舱中探出头来观察战场形势,不料被一支流矢射穿头颅。可怜陈友谅英雄一世,连遗言也没来得及交代就像流星一样消失在夜空。
战事分析
朱元璋以弱胜强,奥秘何在
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共进行了三次大战 ,龙湾之战是首战。是役,陈友谅有明显优势,但战争的结果出人意料,朱元璋以寡敌众、以弱胜强,这是为什么?
【人谋】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无论从政治谋略,外交谋略还是军事谋略看,陈友谅都输给了朱元璋。
政治谋略。至正十九年(1359年),陈友谅为扫除自己上升道路上的障碍,设计忌杀同一阵营的赵普胜。随后,他又派人用一副近200斤的大铁锤把天完政权的皇帝徐寿辉砸得脑浆迸裂。随后,陈友谅在进军途中迫不及待地举行了登基仪式。此番举动,人心尽失。朱元璋的政略是“缓称王”。他尊奉小明王韩林儿,刘福通败亡后,韩林儿失去依托,朱元璋派人去接他。不料,路上出现“意外事故”,小明王不明不白地舟沉人亡。朱元璋发怒要杀迎护的将领,众人集体求情才算格外开恩免死。之后,朱元璋专程到江边祭拜。小明王之死,朱元璋很可能是幕后凶手。但他这么一涂脂抹粉,在老百姓和官兵们眼里却显得重情重义。
外交谋略。陈友谅本想纠集长江上游的明玉珍和下游的张士诚,把朱元璋夹在中间,狠狠揍一顿。明玉珍和陈友谅以前都在徐寿辉手下当差,后来明玉珍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在四川发展得不错。不过,明玉珍无意北伐,而且他是个记主念恩的人,陈友谅要求他出兵,他当然不肯。东面的张士诚虽然热情接待了陈友谅的信使,还答应出兵,但就是不见动静。拖到最后,只派了几千兵马在江浙与朱元璋接壤地方意思了一下,就打道回府了。朱元璋的外交谋略比陈友谅有眼光多了。龙湾之战,应天离四川太远,朱元璋只好暂时放弃对明玉珍的外交工作。对张士诚,朱元璋一方面派去信使做说客,另一方面在应天东面严阵以待。张士诚果然不买账,直接把信撕了。不过,朱元璋已经放低了身段,而且在历次交战中都把张士诚打得很狼狈,做到了军事上强硬,外交上妥协,软硬兼施。因此,张士诚尽管表面上拒绝了朱元璋,实际上却持观望态度。
军事谋略。纵观龙湾一战,实在找不到陈友谅用了什么谋略。反观朱元璋,从战略到战术都无可挑剔。
【人心】
朱元璋深深懂得“仁义足以得天下,而威武不足以服人心” 的道理,一再告诫武将们“克城以武,战乱以仁”,并为此采取了许多措施。他重视根据地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注意休养生息,招来移民,让百姓安居乐业;亲自率军屯田,大大减轻百姓负担;每攻下一地,出榜安民,禁止部下滥杀。这些措施对于收揽民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陈友谅只看重扩充军事实力,不注意争取民心。为消灭朱元璋,他大造舰船,把巨额军费强加在百姓头上,却不重视恢复和促进农业生产,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所以,陈友谅尽管土地广阔、生民众多,却是处处危机。陈友谅生活奢侈,不惜重金打造了一张镂金床,四周布满金花。朱元璋击灭陈友谅后,特地参观过这张床,当场就对大家说:“一床工巧若此,其余可知。穷奢极侈,安得不亡?”
【人才】
朱元璋是个优秀的老板,他知道自己必须拥有优秀的员工,才能打败竞争对手,事业的雪球才能越滚越大。每到一处,他必定多方访求名士,千方百计将其罗至帐下,予以厚待。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后,朱元璋麾下已是人才济济:文有李善长、刘基、朱升、叶琛、章溢、宋濂,武有邵荣、徐达、常遇春、冯国用兄弟、杨璟、康茂才等。朱营人才质量与数量,远胜任何一方割据势力。
总体来看,陈友谅手下的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不能与朱元璋阵营相提并论。他称帝时,任用的三名大员分别是太师邹普胜、丞相张必先、太尉张定边。邹普胜铁匠出身,是徐寿辉时代天完政权的太师。此人既无真本事,也不忠心。张必先、张定边与陈友谅是结拜兄弟。张必先外号“泼张”,实有勇无谋。只有张定边是全才,不但文武双全,还懂阴阳,通医术。本来,陈友谅麾下除了张定边,还有个连朱元璋都忌惮的猛将赵普胜,然而,猛将赵普胜在龙湾之战之前就被陈友谅给杀了。陈军之所以这么不经打,主要是赵普胜旧部不肯拼命。更有甚者,徐寿辉、赵普胜的旧部还纷纷脱离陈友谅,或自立,或归附朱元璋。
【心理】
很少有人从统帅心理角度去解读战役成败,但心理因素的确是影响龙湾之战的重要原因,不得不表。心理素质的好坏影响军事决策的水平。
陈友谅狂傲自大,心理素质“好”得过了头,结果骄兵必败。相反,朱元璋面对巨大困难和压力,能够保持冷静,正确分析双方优劣,并想出应对之策,笑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