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4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下一篇 4 2012年8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月光下的影像
  《萧条江渚上》
  《观瀑图》
  《山溪待渡》

  记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艺术圈子里的一位先生谈及“传统”的话题时,他说了句:“传统是月亮”。这一见解很清新。另眼看艺术,艺术就是月亮,那月光下的影像才是艺术的一种至美。

  太阳,在白日的天空上朗照,人类世界是这般的清晰透明!一切的一切都活脱在你面前,没有了隐秘与自私,也没有了模糊与恍惚。于是,人们都说:“这太阳真叫好!”然而,朗照虽好,也会因过于清晰而缺少因距离带来的朦胧,人毕竟是精神之人,人毕竟是感情之人,那月的朦胧恰恰是生发人之情感的最好外驱力。有了太阳,人类看清了自身,有了月光,人类才真正激发出自己的睿智,自己的情趣,人类才有了自己的艺术。

  理论家似乎最乐于阳光下的耕耘。过去,我们可能感于阳光的惠泽,总在用清晰的眼光审视着艺术家的作品,总在用概念与理论诠释着自己的理解,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作品语言本身。以中国画为例,离开了笔墨语言好像我们就无话可说了,而这一关注往往又容易游离了问题的本质,一幅满载画家真情实感的作品就这样被一层层剥离,直至肢解其全部。就这样,一幅鲜活的作品因为理论的关注,尽受着阳光的直射,它被归纳到“物”的层面,于是就不再显现出艺术的趣味来。用这种方式看春阳的画,在那个意义上说来,他似乎只是沉浸于古典意味的阐释和体验,且与当代艺术的新尚隔着一层朦胧的轻纱。但另眼看春阳,我们假想着是个满月的夜晚,寂静的一片空间里悬挂着春阳的作品,人物也好,山水也好,它给我们的不再是纯粹的语言,不再是什么笔墨章法,它就是一件艺术品,一个古典趣味的呈现,一种传统精神的表征。我们感于它的气息,受用的是愉悦,我们处于高古的境界之中再来反观着自我。这时,另眼之后,春阳给予我们的便是月光下的一种影像了,因为有了月色的朦胧,有了主客的距离,春阳的艺术才真正走进我们。

  这种另眼看艺术本是件极平常的事,都因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把这简易的“直面”弄得玄之又玄了。其实,艺术的任何形式都是这样。以诗歌为例,李白的诗好,人们便常说李白的“文字好”,他的文字又是如何的一种好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几乎白话的文字,都是极通俗极平常的,但组织之后,读完全诗,便不再普通与平常了,读着这文字,没有不被其感动的!它借助于文字,却不止于文字,这文字的好因融于整体才得以显现。春阳的艺术语言正如这素朴的诗,没有太多的矫揉造作,也没有繁缛的工艺制作,平易中潜藏他对艺术语言的高度修养,笔底流露着他的艺术情趣和价值取向,充满了怀古的诗意。直取传统的正脉来参悟艺术的本质,这就是春阳流连忘返、辛勤浇灌的艺术家园。这一点,正是春阳的艺术追求在当代的意义。因为正是春阳这类画家对传统的固守,使得我们古典精神的传承——通过绘画的方式,不致有断链的可能。就此而言,这已经超出绘画本身以及春阳个人的意义了。

  当然,这是我们观看艺术的方式。作为艺术家而言,他要能让我们如此地看,就必须在他的作品中构筑月一般的朦胧与诗意,非如此他就不能让人产生月光下影像的感觉。春阳自如地驾驭他的艺术语言,应验了这一规律。春阳的画,不仅反映了他对中国画艺术传统的执著与痴迷,也不仅折射出他的重于思考、多生想法的性格;更重要的是,春阳亦治画史,古今画学,成竹在胸,他用自己的学识涵养,凭自己的勤学苦练,在静逸的状态里不断积累并结出硕果。近年来,春阳的作品,如沐春风,宋人的骨格,元人的意趣,明人的体态,以沉着醇厚的笔法,画青绿,画浅绛,织造着他心中 “月”一般的梦,给人意态清新的艺术享受,确立了他典雅清丽的艺术风貌。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春阳的画学造诣似乎正好应验了孔老夫子的至理名言。

  春阳正处生命的勃发期,当为其创作与探索的黄金时段,我真诚地企盼着他能有更多更好的中国画作品问世。希望我们能不断地在月色下,和着他作品的影像,唱起优雅的小夜曲。

  顾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艺+周刊 A34 月光下的影像 2012-8-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