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经是南京下关区法院的民庭庭长,退休后又被返聘至下关区调委会,成为一名专职的调解员,一干就是四年多。6月12日,在调解完一起纠纷后,66岁的黄辛果准备站起来去倒杯水,突发脑溢血,倒在了调解席上。经过15天的抢救仍然没能挽回她的生命,6月26日上午,黄辛果走了。
让剑拔弩张的婆媳心平气和
黄辛果2001年7月从下关区法院民庭庭长岗位退休,2007年10月被聘为诉调对接工作室专职人民调解员,并担任下关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辛果人民调解工作室”主任。在四年多来的调解工作中,她所在的“辛果人民调解工作室”受理各类民事纠纷2489件,调解成功2327件,调解成功率达93.5%。
作为从法官岗位上走下来的调解员,黄辛果了解,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是想尽快解决矛盾,如果能调解,就尽量不走诉讼这条路。
2009年上半年,黄辛果接手一起继承纠纷。一名刚结婚不久的小伙子到四川汶川出差,遭遇“5·12”大地震遇难。他的父母与妻子在处理后事时,却由于缺乏沟通产生了裂痕。为此,远在辽宁农村的父母委托南京律师提起诉讼,要求继承儿子的遗产并分割补助金。黄辛果了解到,双方当事人都得到了一定的经济补偿,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遗产的分配,而是要帮助他们增进理解,避免经历一场针尖对麦芒的官司,使遭受重创的心雪上加霜。黄辛果打长途电话与两位老人沟通,每次通话都在40分钟以上。同时,她还劝说老人的儿媳主动与公婆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引导他们逐渐走出创伤。在此基础上,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双方就遗产的继承和遗嘱补助金的分割达成协议并全部履行完毕。
只要有调解可能,就不轻言放弃
黄辛果突发脑溢血后,她的同事、调解员张玲每天都睡不好觉。张玲说,黄辛果曾经告诉她,“调解,就是不断地沟通,了解双方的脾气,找到共通点,反复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当面谈不拢就分开做工作……只要有调解可能,就不轻言放弃。”这是黄辛果教给她的工作原则,也是黄辛果多年坚持的最低标准。
□现代快报记者 田雪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