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好书快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下一篇 4 2012年6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大的“三多”让我受益匪浅

  [内容简介]

  北大保安甘相伟,高考失利后,不屈服命运安排,在没有资源、毫无背景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奋斗,以北大保安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拼命获得与北大学子并肩的机会。从这位“北大励志哥”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改变命运”,因为他演绎了小人物不可能成才的另一种可能模式,他就是一个鲜活的草根传奇。

  [上期回顾]

  奥运会期间,我荣幸地获得了当奥运志愿者的机会。与此同时,我认真准备北大中文系的考试,奥运结束后,我如愿考上了中文系。

  北大周其凤校长在给我这本书写推荐序的时候,特别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北大的资源用之不竭,学生用得越多,北大就越好,越富有,越高兴。”周校长一方面是说我善于利用北大资源,不断充实自身,使自己更快成长,另一方面也一再表明,在北大这块沃土上,北大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里有很多奇珍异宝,所有的人尽管去取去用,对自己千万不要太吝啬。

  成为北大的一员后,我体会到,北大这种资源不但丰富异常,价值连城,而且它还是免费的。在我看来,这种免费资源大的方面可以叫它“北大精神”,小的方面可以叫它历史传统、大师宿儒、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宽松气氛、湖光塔影、艺术演出、海量藏书、周末讲座……

  2007年我进入北大后,北大保安大队首先给我们这些保安员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课余我便努力读书、旁听、写作,尝到了收获的甜头。随后进入北大平民学校学习,获益更多。

  以前,老北大的校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写着“学堂重地,闲人免进”。后来蔡元培先生来北大当校长,就把这块牌子去掉,由他主持开办了“北大平民夜校”,要北大的教授和学生利用晚上的时间,为北大的校工上课。这就是北大平民学校的开端。时隔80多年之后,今天的北大平民学校仍然继承了这一传统。它是一所免费为北大后勤系统内的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教育和培训的“学校”。

  学员全部来自北京大学餐饮中心、水暖中心、浴室、幼儿园等后勤系统,有保安、厨师、幼教等。教师全部是义务授课,同时还有北京大学学生志愿者辅助教学。北京大学重新创办平民学校,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可谓最大的免费资源之一。

  当我得知我的一个同事在2007年第二期平民学校学习后,受其影响,我在2008年上半年也报了名,结果有幸从北大后勤系统大约3000人中脱颖而出,单位领导最后根据我平常的工作表现和个人的学习愿望,确定了录取名单,于是我成为第三期平民学校的一名学员。

  在平民学校学习期间,学校开设的课程很多,每周都有非常优质的课程,比如学会学习、人际交往、网络课程、理财、英语、计算机、国学和礼仪方面的课程等,这些课都是由北大很有名气的老师来讲。我感觉自己通过在平民学校的进修,获得了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内在受到了熏陶,对我的生命触动很大。

  在这里,我们上课的气氛非常好,老师会鼓励大家多发言,学员们会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讨论中来,有什么不懂的还可以和身边的志愿者交流,我觉得这种感觉幸福极了。平民学校更像是一个大家庭,不仅是上课,我们平常还会举办各类运动会、文艺晚会等,我当时还在文艺晚会上表演过诗歌朗诵。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们每个人都顺利结业,获得了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实际上,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这样一张证书,更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

  当初刚进入北大时,我曾对自己做过一个规划:第一,要继续阅读大量文学作品,保持良好的写作习惯;第二,要阅读比较有宏观视野的书籍,拥有社会学的思维方式;第三,要保持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关注;第四,要学习日常英语口语,保持对语言的敏感性。这几个方面,在北大我都做到了,而且都有额外收获的惊喜,这些得益于对北大各种资源的使用。

  在北大,我也曾受惠于许多老师,他们也是北大的无价财富。比如我人生中的第一张飞机票是韩凌教授帮我买的,年轻的韩老师是一位特别热心的学者,他不仅鼓励我多读书,继续深造,还特别关照我的学习和生活,赠送我很多书籍,并且经常和我探讨学术问题,让我深深受益。我在环境学院工作时,唐孝炎院士经常让助手给我带好吃的东西,每次见面的时候我都会向唐老师问好,她70多岁的高龄还给本科生上课,做学术演讲,尽管身体不好,但还是要到学校走一走、看一看,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叶文虎教授,曾专门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询问我的人生理想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还和我畅谈三农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方向等话题,也为我的新书写了评语。我永远记得这些恩惠。它将鼓励我在人生发展道路上更加奋发前进。

  有人总结说,北大有“三多”:一是社团组织多,二是学术活动多,三是思想流派多。各类名人讲座,也让我受益匪浅。北大校园里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真实而经典的段子。20世纪90年代初,北大邀请一批著名专家学者组成讲师团,在学校定期演讲,一位毕业校友强烈要求加入。校方问:人家都是著名专家学者,你的身份是什么?他想了想说:我是著名本科生。

  自从我进入北大当保安开始,工作之余我只做三件事:阅读、蹭课、听讲座。在北大,大大小小的讲座我听了上百场。比如,我在光华管理学院听过王石讲他早年的创业史、冯仑讲他的企业经营战略,还听过俞敏洪、杨澜、李开复、林毅夫、黄怒波、张亚勤等人讲述他们的奋斗史。此外,中文系的名师如陈平原、温儒敏、陈晓明、曹文轩等教授的学术讲座和课程,我也认真聆听和切身体验过。我还有幸听到了已经退休的钱理群和陆俭明教授的讲座。

  一次,讲座结束后,陆教授夫妻俩去给自己恩师的遗孀拜年,回来时,我们在校园内相遇,我主动问候陆老夫妇。

  陆老很好奇,问我怎么认识他的,我说我刚听过您的讲座,他显得很高兴。因这讲座得来的缘分,我们互祝新年,小叙了一会儿,他还主动询问我在北大的生活学习情况,让我好好利用北大丰富的教育资源,多充实提高自己。

  从中文系毕业的著名作家刘震云,其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获得了2011年茅盾文学奖。那次在“中国作家北大行”的系列活动现场,我有幸聆听了他谈创作的感悟。有意思的是,在中文系百年系庆论坛上,刘震云深情地回忆了关于中文系一些老教授的故事,还说到当年自己的班主任程郁缀老师曾组织同班同学聚会,听说班上最漂亮的那个女生从美国回来了,因为自己当时还在河南的村里,所以没来参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想把对这位女生的回忆永远保持在20年前,当时全场轰动。

  北大著名教授、美学家叶朗先生的课和讲座我也有幸多次聆听,他讲课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引人入胜,他给人的感觉也是亲切和善,所以颇受学生好评。我在校园里经常能碰到他,但我并没有和他说过话,我发现他总是低着头走路,像在思考什么问题。北大正因为有了这些宝贵的讲座,才让学术薪火代代相传,我愿在这里一直聆听下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好书快读 A8 北大的“三多”让我受益匪浅 唐蕾 2012-6-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