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中国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下一篇 4 2012年6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5元”代课人生
  塘边小学只剩五六十个学生,教室的玻璃已经破碎

  ■他们是一群代课教师

  ■他们坚守在贫困山区

  ■他们拿着微薄的收入

  孔艳每两周去看望丈夫和儿子一趟。从毕节地区纳雍县锅圈岩乡到六盘水市水城,大巴票价40元。这比她一个月的收入高15元。

  孔艳是锅圈岩乡拥护村人。1997年开始,她在该村塘边小学代课,每月获政府财政补贴190元。15年来,这个收入不升反降,直至今年初变成25元。

  这一变化令同为代课人员的吴学敏无法接受。他将补贴单据公诸网络后,纳雍县政府旋即介入,将代课人员的待遇提高到每月1000元,并为他们缴纳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

  “25元代课费”似已尘埃落定,但面对贵州省要求今年9月前彻底解决代课人员问题的决定,夹杂在孔艳和吴学敏心里的,是对过去数十年低收入的不满、对未来去留的犹豫不决和作别以青春换取的荣誉感的不舍。他们是纳雍县109名——乃至贵州省约万名——代课人员的缩影。

  当老师

  偏远地区难以

  吸引公办教师

  乘车西出贵阳,花7小时,行过200余公里山路,你将抵达纳雍县——辖于毕节地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由纳雍县乘车,花3小时,西北行约100公里,你将身处锅圈岩乡。这里是纳雍县最偏远的地区之一。

  由乡上步行半小时左右,你才能看见一个没有围墙的院落。在一间墙皮斑驳脱落的平房顶上,一块水泥板上漆着“塘边小学”四字。平房前一块空地,既是学校的操场,又是村民王家的院落。

  胡明万住在塘边小学边上,是这所学校的缔造者。胡明万说,他1971年就开始教书,是村上资格最老的教师。经历了十多年的游击式教学后,他和顾庆万、孔顺明以及自己的学生张怀明,在县团委的帮助下,建立了塘边小学,供拥护村及周边的孩子读书。

  胡明万的记忆中,这所有着20多年历史的小学,前后仅有过7名教师。除了4名建校“元老”,另外3人是黄大勇、孔艳、吴学敏。

  孔艳是孔顺明的女儿。1997年,孔艳初中毕业,恰逢父亲病逝,作为家中长女,为了照顾母亲和三个弟妹,她继承父亲的衣钵,到塘边小学做了代课教师。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包括贵州省在内的不少地区,开始大力推广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类似纳雍县的西部偏远地区,难以吸引公办教师,为了弥补这一缺口,代课教师大批出现。吴学敏正是其中的一名。1988年,他在拥护小学揽下了音乐和美术课程;1993年,为了更高的工资,他去了爱国小学。转年,因盐井小学教师不足,吴学敏又改到那里教书。一年之后,他又被调到缺人手的民生小学。

  2001年,吴学敏得知塘边小学也缺人,便想调过去,为的是离家近些。这一申请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批准。虽然去塘边小学还得走40分钟山路,但吴学敏觉得近多了。

  路

  去学校走翻山小路需40分钟

  这条只是农人上山天长日久踩出的小路,最窄处只有双脚合拢宽窄,雨雪之后尤其湿滑。

  孔艳家和吴学敏家分别在拥护村三组和四组,这与塘边小学所在的拥护村九组隔了一座山。

  绕山而行有两条路。大路宽些,晴时多沙石,雨时泥泞,需走上1个小时。小路在孔艳家背后。这条只是农人上山天长日久踩出的小路,最窄处只有双脚合拢宽窄,雨雪之后尤其湿滑。孔艳说自己不止一次摔落在地,但这儿只要40分钟即可翻山到达学校,她和吴学敏常走小路。代价是费鞋,“鞋一般只能穿两个月左右”。

  不知不觉,他俩在这条小路上走过了十几年。

  孔艳圆脸圆眼,不善言谈,到塘边小学代课,她是为了养家糊口。她记着这份工作的苦——去年下半年之前,她带两个班,备课及批改作业有时要工作到很晚,夜路难走,便不得不寄宿在胡明万家。说到这份工作的好,她却一时想不起来,“当初都没能想到,反正就这么一天天过来了。”她说,其实自己喜欢上了当老师。

  吴学敏最初的想法则更实际,“培养出个人才,咱也能借个光”。可后来,他渐渐觉得娃们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娃们。记忆中最难以抹去的事发生在2001年,那时吴学敏离开民生小学没过几天,他包班时所带的43个学生来到了塘边小学,把他硬拽了回去。这让他在之后的一个星期里数次落泪。

  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吴学敏曾经的学生杨之灵从外地归乡。路过老师的住处,杨之灵怯怯地走了进去,喊了一声“吴老师”,掏出一根烟递了过去。吴学敏接过烟,拍了拍杨之灵,杨之灵点头一笑,又怯怯地退了出去。

  “这是我从一年级带起来的学生。”吴学敏说这话时,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享受着这些遍及乡里的学生的敬畏。

  收入

  政府补贴下调

  自筹资金也不足

  每月25元的收入还不够买鞋,更别提家里日常开销的数百元。

  提起塘边小学和那里的老师,以公办教师身份退休的胡明万慢吞吞地吐出一个字:“苦”。这苦之于学校是缺少老师和经费,之于吴学敏和孔艳,则是收入的微薄。

  纳雍县教育局纪检室主任曾杰介绍,县里对于代课人员的薪酬原则是,以教学点自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吴学敏在网络上反映的“25元工资”,即是政府补贴这一块。

  1997年刚到塘边小学时,孔艳获得的政府补贴是每月190元。2009年前后,这一金额变为每月60元。今年年初,孔艳的补贴变成了25元。政府补贴下调,教学点自筹资金也不足。

  为了爬山路,两个月就得换双鞋,每双鞋七八十元,孔艳说,每月25元的收入还不够买鞋,更别提家里日常开销的数百元。

  吴学敏把收入单据的照片发到网上之后,纳雍县政府在一次紧急会议后决定,按照每月1000元的待遇向吴学敏和孔艳发放工资,并由县财政缴纳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塘边小学凑了2000元,作为过去10个月未发的自筹奖金给了吴学敏。

  吴学敏还希望政府能够按照每月1000元的标准,补齐他过往这些年的低微工资。“我还没要求同工同酬呢”。在纳雍县,公办教师的月收入在2000元至4000元不等。他的想法被县教育局否决了。“目前县里也无力解决,否则就会陷入一直偿还历史欠账的循环,“没有力量向前发展”。

  选择

  他们不愿意

  这样离开讲台

  如今摆在吴学敏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转为工勤人员。

  据媒体报道,2004年,贵州省开始着手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要求各地“严禁聘任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对现有代课人员逐步清退”。曾杰称,最大的问题是,这些人员并不具备教师资格证。

  从1998年开始,吴学敏一直想转为公办教师,这也是孔艳的追求。截至2008年,代转公甚至是纳雍全部588名代课人员的追求。

  为了转为公办教师,吴学敏特意去贵州师范学院读了函授,但普通话却成了他最大的障碍。如今摆在吴学敏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转为工勤人员。曾杰说,省里已经在一次会议上要求,在今年9月1日前,将全省的代课人员问题彻底解决。

  2012年2月,纳雍县像吴学敏和孔艳这样的代课人员变为了344人。

  吴学敏不愿意在这样的情况下离开讲台,失去学生的尊敬,并与自己30多年的付出说再见。但留给吴学敏、孔艳,以及贵州省约万名代课人员的时间不多了。

  据《南方都市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中国新闻 A4 “25元”代课人生 2012-6-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