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越来越像一部情节诡异的“多空”悬疑剧!一边是住建部在反复强调楼市调控不会放松,一边是地方政府托市手段层出不穷;有专家耸人听闻地预言房价要大跌80%,也有专家断定史上最牛调控仍将变空调。从目前来看,“看多”明显占了上风,楼市回暖的预期似乎正越来越强:各地楼市纷纷上演“红五月”、深圳又现千人排队购房潮、股市上地产股普遍上扬涨势强劲……于是有人发微博表示不解:中央为了调控楼市,利率连续上调了250个基点,但房价照样压不住,后来还是靠限购令才勉强奏效,为什么如今才降了一次息楼市就好像打了鸡血?
3月份金星房产资金链断裂,被称为浙江开发商破产第一案,市场一片悲观。可如今房地产业又开始霸气外露,销售业绩火爆市场全面飘红。短短三个月,开发商遭遇冰火两重天。笔者认为,市场对楼市回暖的强烈预期可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虽然中央一再强调楼市调控的决心不变,但在稳增长基调下有可能做出让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咱们曾有过调控政策紧急调头的先例。而如今经济的艰难和复杂程度与那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次,5月份以来,政府已经密集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的举措,包括重启新一轮“铁公基”建设以及加速一批超大型工业项目投资,这些项目依然集中在钢铁、光伏等产能过剩领域,几乎和上一轮的“四万亿”如出一辙。这难免不使人产生某种联想。
最后,近日传出的几则消息极易被解读为政府放松调控的明显信号。一是央行在降息的前一天晚间,向各商业银行下发特急文件,要求商业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7倍。这被不少媒体解读为首套房贷将重回“7时代”;二是6月10日有媒体报道,某发改委人士称地产松绑或是救市第二张牌。虽然发改委昨天发表声明称,经查该部门最近没有人接受过该媒体记者的采访,有关报道纯属捏造。但在目前的敏感时期,恐怕更多人倾向于相信这并非谣言;三是昨日有媒体报道,多位银行界人士透露,目前监管部门正在酝酿出台“稳增长”的具体信贷措施。具体的政策将包括房地产贷款方面或支持中低价位和中小套型的住房贷款,以及对符合条件的地方融资平台适度“再贷”。
搜狐财经昨天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讨论,问题是“现阶段房地产调控该不该放开?”截止到晚上8:30,支持放开的有138人,反对的有297人。通常来说,由于房价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不管是理性还是非理性,希望降价甚至大降的总是占绝大多数。因此,这一比例显然说明了调控悬疑的巨大。楼市调控悬疑某种程度上其实反映的是大家对中国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正如世行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所称,中国将可能出现软着陆,但不排除经济回调过度的可能性。市场普遍担心,如果一旦出现经济增速“破八”的状况,调结构的努力可能让位于稳增长的压力。
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因为无论对中央还是地方来说,重启房地产投资都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对地方来说,由于经济下行使得财政收入大幅下降,而地方融资平台也将迎来集中还款高峰,楼市回暖能使政府的钱袋子重新鼓起来。因此我们看到,地方政府对调控的态度一直很暧昧,救市托市的小动作不断。而对中央来说,一方面外需萎缩对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打击巨大,另一方面房地产调控造成的投资真空也确实大超预期。如果调控政策松动或掉头,再次实现经济V形反转并非难事。值得一提的是,两个月前,住建部“酝酿刺激刚需入市”的表态也许和调控方向不悖,但却极可能成为楼市调控政策的“蚁穴”。
放松调控是一剂特效药,但同时也是一剂穿肠毒药。对中国经济来说,以往粗线条、泡沫式的高增长模式早就被证明不可持续,堆砌在房地产之上的虚假繁荣也必然灰飞烟灭。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就必须要经历低增长的阵痛。当然,就现阶段来说,稳增长确实很有必要,短期来说仍要依靠政府主导的基础建设投资,但切忌重复投资和一哄而上,尤其不能饮鸩止渴;长期而言,则必须依靠鼓励民间投资和拉动国内消费,培养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这就需要政府拿出坚定的改革决心,既不能拆了东墙补西墙,更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透支子孙后代的幸福。
财经评论员 张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