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耙、掼床、绳车(chā)凳、水龙……这些曾经为我们生产、生活做出极大贡献的器具,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44岁的无锡市惠山区钱桥中学老师高波认为,这些流传了几百上千年的东西不应该就这样消逝。他在10年间走遍无锡的乡村,收集了近千件藏品。如今,老物件们被摆放在钱桥中学新落成的民俗文化展览馆里供学生们参观,而这些他们父辈甚至祖辈也不曾见过的老物件,让学生们仿佛穿越到古代。
抢救老物件,他走遍无锡乡村
2002年春节后,惠山区钱桥镇华新村高草棚开始拆迁了。住在这里的钱桥中学美术教师高波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都被抛弃在了废墟中,其中很多是老乡村生活的记忆,丢掉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农村拆迁的时候,很多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子拆了就拆了,悄无声息的,太可惜了,将来查起来,连个资料都没有。”高波告诉记者,随着一个个村落被拆除,千百年来依附于乡村田园的民俗文化正在迅速消亡。于是,他开始了对历史民俗文化的收集和影像记录。每逢双休日,就骑上车,走村串乡,寻访老房子、老农具、老物件,并请教当地老人,讲清老物件的功能、历史,拍照并记录下来。从钱桥到整个惠山,然后再到全无锡的各个乡村,10年来,高波地毯式搜罗着无锡的每一个乡村,少的时候一天跑五六个村庄,多的时候能跑20个村庄,收集到近千件藏品。
2005年,钱桥中学成立了“亲近民俗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高波在学校的支持下编撰成《旧物新语——无锡民俗文化考察》。2008年,钱桥中学筹建“无锡民俗文化馆”,高波把藏品都送了进去,去年,钱桥中学利用图书馆加固工程,又投入了200多万元资金,重新设计建造了现在的“民俗文化展览馆”和文化长廊。
稀世老物件,留存古老的记忆
走进民俗文化展览馆,只见里面摆放了各种各样的老物件,有见过的,也有没见过的,小脚老太放缠脚布的专用扁桶、放置在猪圈旁的“坐马坑”、放置小孩的“立桶”等。
“你看看这个是什么,”高波指着两个有着长长手柄的篮状物问记者,“这不就是篮子吗?”“错了,这个叫做垯篮,是用来平整秧田用的,”高波告诉记者,“我父母这辈都没有多少人知道了。”而在另外一边,则放着一张草编的板凳,“这个就显示以前人的巧思了,”高波告诉记者,这种绳车(chā)凳以前在农村很多,是用木头做的支架,然后用茨菰草做的草绳缠上去,坐上去不容易磨坏衣服。
在展览馆,记者还看到了人力的水车和牛拉水车,“这个人力水车可以同时4个人上去踩水,现在还能用。”高波告诉记者,牛拉水车像是大木盘,蒙上双眼的老牛套在大木盘边,一圈圈地绕行着,将河水运至河边的田地中。
2006年,钱桥毛村要拆迁了,在村里有一只水龙——古代消防车,他劝说村里把水龙捐出去,村民不同意。原来,“水龙”又叫“太平龙”,有保一方平安的意思。为此,高波等了三年,等到当地快拆迁完的时候,这架“水龙”被捐赠给了民俗文化馆。金辰 胡姗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