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南京纪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2年5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阵父子兵

  2011年,对于我们张家来说,最富于文化意义的事莫过于第二届南京“文化名人”和“文化精品”的揭晓了。其中两项都有我们父子的一席之地,时间跨度竟达半世纪之久,令人唏嘘不已。

  先说父亲张水宝的故事吧。

  在“文化精品”里有军旅作家胡石言于19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柳堡的故事》,大多数中国人主要是通过同名电影和主题歌《九九艳阳天》牢记于心的。而这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经典名片,父亲参加了拍摄,作为群众演员甚至留下了影像于银幕上。据父亲回忆,那是在1957年,他参军的第三个年头,他所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六八二部队九十二团三营奉命配合影片摄制组,整整三个月。其实主要的任务就是出背景,在田埂上走、走、走。但是这一走,居然把我的父亲留在了胶片上。当时父亲个子小,在营里担任卫生员,走到田间地头一个豁口时,见一下子跨不过去,他就往回退了一步,再飞身跳过,不承想,这个镜头就此定格在了影片里,至今让我们回味无穷。

  再说说我的故事。

  在“文化名人”里,有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宪文,他的入选理由是:主持编纂《南京大屠杀史料集》78卷,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很荣幸的是,在江苏行政学院杨夏鸣教授的引荐下,我参与了史料集数卷的翻译工作。文章千古事,我在翻译过程中特别小心谨慎。想想父亲正出生在抗战开始的前两天,在日寇的铁蹄下侥幸生存,我的心中不时冒出无名火,但冷静下来,还是认真地将自己手头的翻译尽心打造成信史,让事实大白于天下。

  实际上,在我看到南京市发布的“文化名人和文化精品”时,就有了落笔的冲动。但一直迟迟没有动笔,主要原因是自己对父亲还了解得太少,前两天整理家居时,找到父亲珍藏的一本笔记本,想到平凡人也有不平凡的经历,个人的历史加起来就成了我们民族珍贵的记忆,由是记之。张志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南京纪事 A17 上阵父子兵 2012-5-2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