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快到了,很多孩子都会收到新衣服。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七省市47家企业生产或经销的63种童装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显示,33.3%的样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多个厂家生产的童装甲醛含量、pH值严重超标,有些童装染料中还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5月28日《半岛晨报》)
从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看,相关部门在儿童节之际调查并曝光童装质量问题,体现了职能部门的责任担当。但是我不明白的是,有毒童装及其他劣质儿童用品的危害时刻存在,为何等到儿童节之际才监督调查、提请曝光呢?
这还是在正规市场抽查的结果,其中不乏大品牌,非正规童装市场的合格率可能更令人担忧。有毒童装伤害儿童身体,还可能造成儿童慢性中毒,甚至引发儿童白血病,其危害之严重并非危言耸听。对儿童用品执行强制认证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密度,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相关部门选择在儿童节前夕调查曝光童装抽查合格率,虽说可以看作是送给孩子们的一份节日礼物,但是,换个角度讲,相关部门监管成效姗姗来迟,实际上也是一份迟到的“败兴礼”。
这样的“败兴礼”不止儿童节,比如端午节来临了,粽子市场大检查屡屡发现毒粽子;中秋节快要到了,月饼抽查不合格率居高不下;要过年了,烟花爆竹安全大检查情况不容乐观,等等。看似职能部门闻节而动,大有作为,实则反映监管效能的常态化不足,“临时抱佛脚”的运动式执法形成习惯。这恰恰是市场质量、安全问题久治不愈的根源所在。
不打破这种节日应景的市场大检查,儿童乃至所有民众的消费安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保障。
刘凯玲(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