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发现 将军秘事之四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2年4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都市圈圈网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将军雷绍康
  1948年11月13日,刘邓大军5旅领导在解放河南商城后合影,左二为旅长雷绍康、右一为政委寇庆延
  雷绍康(左二)陪同苏联专家参观中山陵
  雷绍康与夫人陈芳黎的合影
  1961年雷绍康与大儿子在一起
  全家福
  抗日战争时期的雷绍康

  ■编者按: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的红星园里,长眠着唐亮、杜平、饶子健、刘飞、刘先胜、聂凤智等百余位开国将军和老红军。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堪称一部壮丽的史诗,其中的篇章,既有战争年代的叱咤风云,也有和平年代的柔情大爱。《发现》周刊联合《铁军》杂志、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红星园·将星闪耀”系列,一一为您介绍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雷绍康(1913—1974):湖北省大悟县人。1929年参加徐海东领导的游击队,后编入鄂豫皖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5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772团营长、补充团参谋长、团长,新编第七旅参谋长,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5旅旅长、鄂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湖北军区副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副参谋长,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教员,合同战术教授会副主任、主任,科学研究部部长、训练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9月8日在南京逝世,安葬于雨花台功德园。

  1948年底,解放军从湖北省大悟县的一个村口经过,队伍浩浩荡荡,过了好几天也没走完,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兴高采烈地站在村口看解放军,五十来岁的大妈雷吴氏也在人群中。只是,她没想到,队伍里一位年轻的军官看见她,立马走下吉普车,奔了过来。这位年轻人,正是她那跟着红军离家十八年的儿子、她以为早已死在战火纷飞中的儿子——雷绍康。

  跟着红军走 寡母在家盼了十八年

  雷绍康,1913年出生在大悟县刘集镇阮蔡家,父母都是贫苦农民,雷绍康八岁就给地主放牛,后来还卖给人家做长工。长到十来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寡母带着他和年幼的弟弟艰难度日。生活的困苦和社会的黑暗迫使这个少年很早就开始成熟懂事,并且拥有了自己的革命信仰。

  1929年,16岁的雷绍康参加了徐海东领导的游击队。第二年,游击队整编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他也随着红军队伍离开了家。

  红军走后,当地的白匪和地主反动武装开始大肆搜捕杀害红军家属,制造了好几个万人坑。雷绍康的母亲雷吴氏只好带着年幼的小儿子逃到外地,四处讨饭,过了三年才敢再回家乡。而那离开了家的大儿子,一走就是十八年,音讯全无。在那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雷吴氏猜想,大儿子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她没想到,今生居然还能亲眼见到儿子。虽然在那个村口,雷绍康只是见了她一面就随队伍离开了,连村里近在咫尺的家都没有回,但至少,她知道自己的儿子还活着。直到两年后,国家初定,雷绍康才带着妻儿,真正回家探望了母亲。

  作战科科长 重伤昏迷差点被误埋

  在那次匆忙的相见中,雷绍康并没有让母亲知道自己多年来英勇的战绩,也没有说出多年来战斗中留下的处处伤疤。

  1930年他随红军离家,1932年他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西进川陕。1934年73师扩编为31军,雷绍康任31军93师作战科科长。93师以“善攻能守,长于夜战、近战”而闻名。而雷绍康勇猛善战,顽强灵活,在该师的历次战斗中曾多次负伤,其中明显的大伤就有八处。

  有一次,子弹从他的左额射入,导致重伤昏迷,战友们一度以为他会没命,结果他命大地活了下来,但是,因为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他并没有将弹片取出,就这样留在了脑袋里。还有一次,在战斗中,雷绍康被子弹击中,肺部出现贯穿伤,子弹留在身体里。他因气胸而出现了休克,清理战场的人以为他死了,就将他和其他尸体一块抬去了土地庙,结果还是战友们来寻找他,发现他还活着,将他从尸体堆中拖了出来。直到病逝,这两块弹片都留在雷绍康的身体里,一直没有取出。

  1938年8月,奉中央军委命令,雷绍康所在的红31军93师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雷绍康担任营长。9月6日,雷绍康参加了129师全体指战员在陕西三原县石桥镇召开的奔赴抗日前线的誓师大会,聆听了师长刘伯承、旅长陈赓的讲话,宣读了抗日誓词。会后,他随部队东渡黄河,投入到巩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去了。

  加强情报战 逼得日军中队长剖腹

  1940年至1944年期间,雷绍康历任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参谋长、军区作战科科长,第四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

  冀南第四军分区地跨临清、馆陶、潍县,当时山东地区的歌谣传唱:“日住碉堡下,夜观炮楼灯,行军必过路,夜夜闹敌情。”就是指这个地区的环境艰苦,斗争复杂,经常会遭到敌人的大扫荡和大屠杀。

  不仅如此,1943年这里还遭遇了大旱灾,八个月滴雨未下。当时,作为司令员的雷绍康,号召部队节衣缩食救济灾民,还和战士们一起帮助群众拉犁耕地,渡过了难关。

  在对敌斗争中,雷绍康采取了巩固老区、开辟新区、重点打击最顽固敌人、分化瓦解一般伪军的政策,打了多场胜仗。

  考虑到当时敌强我弱、在战略上敌处主动我处被动的情况,雷绍康还加强了情报站的建设。收集四分区范围内各据点的敌伪材料,研究各据点敌人的行动规律。因此,分区队伍总是能及时避开敌人的扫荡,同时又能准确打击敌人。

  有一次,在得到敌军即将来袭的情报后,雷绍康带着部队转移,路上发现要经过的村庄里有火光,走近一看,原来是大批日伪军在村里休息。雷绍康带着部队从村东悄悄绕了过去。

  敌人合围扑了个空,回头一查,发现四分区的部队是从那股日伪军身边溜过去的,要追究责任,逼得那个日军中队长剖腹自杀了。

  国民党告示 称抓住他赏银元三千

  1945年,蒋介石发动内战,为了给内战派以迎头痛击,晋冀鲁豫军区组建了通称刘邓大军的野战部队。第四军分区部队整编为野战军二纵队第五旅,雷绍康任旅长。

  次年9月,在定陶战役中,雷绍康率部毙敌五百五十余人,俘敌一千零九十余人,缴获坦克四辆、火炮四门、轻重机枪七十四挺、其余枪支五百余支。此战,解放军以伤亡35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个旅17200人,其中俘敌12200人,毙伤5000人,成为军事教案里的经典案例。

  敌人在定陶惨败后,心有不甘,纠集了所谓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五军和整编十一师,沿菏(泽)巨(野)公路向东急进,妄图将我军压缩在黄河南岸进行决战。刘邓决定以二纵阻击新五军于龙固集以西地区,其中固守龙固集的任务交给了雷绍康带领的五旅。

  龙固集防御战,从9月29日开始,到10月9日结束,经过激战,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五军付出了伤亡两千余人的代价,却只前进了不到十华里,最后狼狈撤逃。五旅全体指战员得到了刘邓首长的通令嘉奖。国民党对雷绍康恨之入骨,贴出告示称:“捉住雷绍康,赏银元三千。”

  1947年6月,雷绍康率部随刘邓大军由东路经商城向大别山挺进。1948年,刘邓大军撤出大别山,北上准备淮海战役。5旅改编为独立师,雷绍康任师长,师辖三个团,改属鄂豫军区,留守大别山区坚持斗争。1949年调任湖北省军区副参谋长。

  刘伯承监考 成绩优异在南京任教

  建国后,为了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为部队培养指挥人才,党中央决定组建南京军事学院,指派刘伯承担任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雷绍康是该院第一期学员。

  由于雷绍康学习成绩优异,学院决定留他任教。

  雷绍康认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低,担心做不好,刘伯承笑着对他说:“这次考试是我亲自监考,你考得很好。是总顾问(苏联专家)给我讲,让我们留下你的。而且,治军先治校,办好一所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员,对于我们新中国的国防是十分重要的。”

  刘院长的话让雷绍康深受启迪,他加强文化学习、虚心向同行和外国专家请教,中文、数学、历史、地理、甚至俄语都学得很快,军事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1955年雷绍康担任合同战术教授会主任。合同战术教授会除负责学员课堂理论学习外,更重要的是野外军事训练。每次训练,雷绍康总是身体力行,和学员一样在野外摸爬滚打,进行战术演习。1959年,他在一次野外训练时突然晕倒,经检查为心肌梗塞,还有高血压,家人、同事纷纷劝他休息、养病,但他仍然坚持工作,负责教员培养和教材编写工作。

  1960年,雷绍康被任命为军事学院科学研究部部长、训练部部长,忠实地实践了刘伯承元帅“治军先治校”的思想,为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送儿子当兵 主动要求去艰苦的部队

  雷绍康为人忠厚朴实,对战友和部下都很关心,在“文革”期间还挺身而出,保护了一批老干部。

  但他对家人,特别是对子女的要求却很严。

  1961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周恩来总理号召干部子弟带头参军,在军事学院,雷绍康让自己18岁的大儿子雷小康,第一个报名,并且主动要求去条件艰苦的部队。当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据此拍摄了一段纪录片,叫做《将军送子当兵》。从此,大儿子在山东一干就是15年,直到雷绍康去世才转业回到南京。

  女儿雷小庄1969年参军,1971年在部队入了党,并被评为全军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后进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小儿子雷励后来也参军当了通信兵。

  1974年,雷绍康病重,孩子们都还在各地当兵,想要回来看护他,他坚决不同意,还是其主治医生给大儿子所在的部队首长反映情况后,其大儿子才得以回来照顾了几个月。当年9月,雷绍康因病悄然逝世。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