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1版:发现 民间档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2年3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兰斋馆藏清代才子袁树《莫愁湖图》
揭秘200多年前的“莫愁烟雨”
  袁树的《莫愁小像》
  王文治所书袁树和诗
  袁枚的“毒舌”评语及和诗
  袁树《莫愁湖图》

  坐落在南京城西部的小湖,有一个美丽而引人遐想的名字“莫愁”。关于这片湖的前世今生,有着众多雅致的传说和演绎。清朝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对莫愁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距离莫愁湖作为明中山王府私产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经历了改朝换代和时间风雨的洗刷,莫愁湖边建筑倾颓,在当时人的记载中景色不无凄凉。也是在这一年,莫愁湖经历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修,这次修缮引来无数文人墨客诗词唱和,其中不乏当时名家。200多年前的莫愁湖到底何等惊艳,引无数“文坛英雄”竞折腰?南京艺兰斋美术馆馆藏的袁树《莫愁湖图》也许可以带我们穿过时间的长廊,与古人共赴那场莫愁湖上自然与艺术的美的盛宴。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李颖鑫

  千愁万绪,清朝才子画活南朝佳人

  提起袁树,大家也许会感到陌生,但是提起他的哥哥随园主人——袁枚,大家,特别是南京人可能就再熟悉不过了。袁氏兄弟虽然是杭州人,但是随园主人袁枚长期寓居南京。作为颇为时人争议的文人,袁枚做过溧水、江宁的知县,四十岁告归之后,就在江宁小仓山下筑室而居,优游岁月。而他的弟弟袁树也像袁枚一样属才子型文人,而且还善画山水。艺术史上评价他的画作“用笔用墨饶有自然之趣”。

  除了为莫愁湖写景,袁树还为莫愁女造了一方小像。这帧小像就装裱在莫愁湖图的前面。画面上的莫愁女也许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但依然可以透露出中国古代文人对女性的审美意趣。袁树笔下的莫愁女双目低垂,一脸愁绪,有着一种温婉而贤淑的气质。“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一曲南朝时期的乐府塑造的千古佳人——莫愁,成为莫愁湖的灵魂和象征,让人们凭空对莫愁湖生出许多好感。所以又有人说莫愁湖是自然之湖也是文化之湖。

  吴福林在《莫愁湖史话》中这样描绘莫愁湖景:“视野极为开阔。不但四周远近山峦尽收眼底……登高还可见诸水,如长江、秦淮河、护城河,有‘秦淮渔唱’景观;南京四周重要景观亦入眼帘……身在一景,而能饱览众景。这是身在高大水泥建筑物包围之中的现代人很难想象出来的。这正是莫愁湖以小取胜之处,倍受赞誉之处。”

  今天的我们已经再难见当年的莫愁湖景致了,但是透过袁树的《莫愁湖图》 我们大概可以想见当年的莫愁湖景,那种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开阔,还有农耕时代风景的自然质朴。古代没有照相机,但是依然有画笔为我们留下宝贵的图画资料。

  展开《莫愁湖图》,一股清新朴拙的韵致扑面而来。画面的正中是一方不大但开阔的湖面,杨柳依依、浮萍点染,简单的笔触勾勒着水鸟悠游的情致,浮萍间或见渔船出入。湖边绿树环绕,时现人家屋脊,在绿色掩映的小楼里,游人正观湖入神。远处群山环绕,江水悠悠,长江上风帆点点。凝神观画,仿佛能触摸到当年湖畔的杨柳春风所洋溢的那种甘甜和芳香。彼时的莫愁湖带着一点点田园的野趣,又沾染着画家的文人意趣。

  野趣盎然,200年前的莫愁湖触手可及

  诗画相和,清代文化名流齐聚莫愁湖

  袁树所画《莫愁湖图》展现的正是乾隆五十八年重修之后的莫愁湖。

  整幅画卷由六部分组成。题首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孙星衍所书“江南佳丽”四个篆书大字。第二部分便是莫愁小像,紧接其后的就是袁树所绘莫愁湖图。第四部分是20首咏莫愁湖诗,署名为“松云李尧栋”。第五部分就是大才子袁枚写给李尧栋的信以及他所作的20首和诗。第六部分则为袁树的和诗,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诗是由有“淡墨探花”之称的大书法家王文治书写,时人常将他与“浓墨宰相”刘墉并称,他的书法作品极具艺术和收藏价值。

  而“松云李尧栋”则是当年南京的父母官江宁知府,也正是乾隆五十八年重修莫愁湖的主角,此次重修莫愁湖是这位知府自已掏的腰包。

  据《莫愁湖史话》记载,李尧栋经常往来莫愁湖上,当时湖边有华严庵,庵内有胜棋楼。知府痛心建筑的破败,于是就捐出自己的俸禄来修补华严庵,并建了郁金堂三间,在堂西建了湖心亭,又在湖边广植花柳,以恢复莫愁湖盛时的旧貌。可是这位太守的重建之举并未就此止步。莫愁湖修好之后,李尧栋一气做了二十首《莫愁湖棹歌》,也就是写在画卷第四部分的诗。据《南京莫愁湖志》编辑部主任李军介绍,这是至今唯一能看到的李尧栋的笔迹,可以说史料价值十分珍贵。清代人马士图在《莫愁湖志自序》中做了这样的记载“落成后,招寮友宴赏。太史先赋《棹歌》二十首,以示与民同乐之意。自此公卿士女争和于湖上者无虚日,斯湖之名遂因太史而益彰矣。”袁枚也说单他一人看到的和作就不下一百首,可见当时的盛况。

  不请自来,大腕袁枚甘当“毒舌”评委

  莫愁湖本就是金陵一景,李尧栋不但重修了莫愁湖并且借着重修之机为莫愁湖做了一次相当成功的公关宣传。后人评价李尧栋的《棹歌》二十首,多指其清新可读。但是能达到这么大的传播效果,只靠二十首清新可读的短诗是不够的。应该说李尧栋的资源整合运用得相当到位。首先他的知府身份在此次公关当中得到了最大化的运用,知府大人捐俸修湖本身就是一件风雅谈资,再加上二十首短诗,这些都是文人们喜欢的东西,无论是真的技痒还是给知府大人点面子,当地文坛被这二十首《棹歌》充分撬动了,连袁枚这样的文坛大腕都出动了,影响力是很到位的。

  现在人们多谈论精英自媒体,李尧栋无疑是当时的精英自媒体。文坛才人相当多,李尧栋点了把火,20首诗搭起一个平台,就把各种创意都“招惹”来了。连大腕级的袁枚也自觉自愿地做了一次“毒舌”评委,在写给李尧栋的信中,袁枚把众多和诗里的毛病一一点评,并亮出自家主张,要写出莫愁湖的特色,体现作诗者的本来面目,充分体现了袁枚一贯的论诗之旨。试想当年的和诗作者哪个会不关心大腕袁枚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不用李尧栋给出场费,袁枚自愿粉墨登场。

  今天我们看到的袁树《莫愁湖图》既有父母官大人的亲笔题诗在上,又有当时文坛大腕的点评和诗画,这样的“文案”不仅在当时文人喜欢案头把玩,在今天也是深具收藏价值。书坛、文坛大家珠联璧合,既记录那一场文采飞扬的盛事,又传承着中国传统的诗画艺术。不得不承认李尧栋的公关宣传的传播定位相当准确。莫愁湖小而雅,带着相当浓郁的文化气息。李尧栋就通过诗文唱和这种只有文人喜欢也只有文人才能参与的活动成功地实现了定位宣传,可以说一颗子弹也没浪费。

  今天我们看李尧栋捐俸修湖之举,不排除他要通过此举扩大知名度,升官发财的动机,毕竟莫愁湖是当时的皇帝乾隆来过三次的地方。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到当时的文化风向,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热爱,大概也正是这种当时普遍的文化基因从根本上保证了李尧栋公关宣传的成功。

  文化莫愁湖

  此处只谈风雅不准狎妓

  据《南京莫愁湖志》编辑部主任李军介绍,古人到莫愁湖一般是从夫子庙经秦淮河的,但是游莫愁湖有严格的规矩,那就是不得狎妓。到了莫愁湖,船上是不能有秦淮河的姑娘在上边的,这里的聚会必须是纯粹的文人间的风雅相和。可见莫愁湖历来就是个风雅之地。

  莫愁湖似乎也与诗画有着不解之缘。李尧栋重修莫愁湖并发起诗文唱和活动,是史载的莫愁湖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诗文唱和活动,但是此后莫愁湖上多有诗画结社。从六十人诗社到丹青雅社,再到今天莫愁湖公园每年举办的诗画会,莫愁湖从诗得名,也因诗画而风雅。从这个意义讲,莫愁湖不仅是地理上的莫愁湖更是文化上的莫愁湖。而这卷《莫愁湖图》正充分体现了莫愁湖的人文之盛,它不但带我们游赏了200多年前的莫愁湖,更带我们走进莫愁湖的精魂之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发现 民间档案 A31 揭秘200多年前的“莫愁烟雨” 2012-3-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