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财经风向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下一篇 4 2012年3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策性土壤不除,负利率还会重来

  随着2月份CPI数据的出炉,持续了24个月的负利率时代终于宣告结束。

  对老百姓而言,负利率意味着存款的缩水。表面上看,账户数字每月还在涨(利息),但货币的购买力在降低,钱相当于被政府收走了,这就叫“人在家中坐,税从天上来”。2011年全年我国CPI同比涨5.4%,而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5%,百姓实际存款利息收益为-1.9%。也就是说,存一年定期1万元会“缩水”190元。按总量算,去年国民存款整体缩水6600余亿,人均超过500元的财富被蒸发。

  这6000多亿的钱哪去了? 答案很简单,跑到能贷到款的人腰包里去了。经济学的一个常识是:要素的低价格必然造成高需求。包括国企在内的企业或个人,拿着低成本贷来的钱炒地炒楼炒农产品,导致物价飞涨、泡沫横流。这就是所谓的穷人倒贴富人,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

  有人会问,既然富人能以钱生钱,低收入者为什么不可以呢?

  这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低收入者存在普遍的“强制性存款”状况。这并非说银行逼着你存钱,而是你自己非存不可。想想看,中低收入者省吃俭用存了一点钱,既要应付孩子读书还要提防家人生病,谁敢冒险拿去投机?退一步说,即使有这个胆子,这点钱能去炒楼炒姜炒大蒜吗?二是贷款并不是想贷就能贷。银行不是扶贫机构,他放贷的目的是为赚钱,同样也追求低风险。你既无抵押物也没在银行信用体系内,贷到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也是2009年信贷闸门打开后,为什么央企财大气粗到处制造“地王”而中小企业普遍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一个更大的疑惑产生了!既然负利率有那么多不利因素,为什么政府在两年时间里不采取强有力的加息措施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分析一下负利率形成的原因:一是高通胀;二是低利率。经济学告诉我们,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当一个国家通胀时,央行的首选武器是加息,一方面提高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促使流动性回归。利率和通胀的水涨船高自然避免了负利率。但当一个国家在通胀的同时经济增速也出现问题,政府的选择就出现了两难。

  如果把投资、出口和消费比喻成经济发展三个马达的话,那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出口马达熄火了。政府于是采用四万亿刺激计划(投资)、家电下乡(消费)等手段提升另两个马达的马力,最终率先走出了危机阴影,但经济强劲复苏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产能过剩、流动性泛滥、资产价格飙升等后遗症。

  通胀发生在经济尚未企稳之际,加息与否都必须考量如下问题:一,加息会影响马力,经济有失速风险;二,在欧美的量化宽松政策下,全球流动性泛滥,加息可能吸引境外热钱;三,各地的“铁公基”投资多来自于贷款,加息可能导致违约风险;四,如错过治理时机,通胀有可能恶化。政策考量下,我们看到2010年以来,央行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只进行了4次小幅加息。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找到负利率形成的政策性原因:如果一个国家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必然会遭遇两难抉择并形成恶性循环:即过度投资(信贷极度宽松)和过度依赖出口(外汇占款猛增)都会导致通胀,而治理通胀又会削弱投资、出口能力。权衡之下,负利率只能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过去十年,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却三次进入负利率时代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CPI虽已回落,未来月份可能继续走低,但随着国内人工等要素成本的升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以及欧美量化宽松政策的延续,中长期推动通胀的结构性因素依然存在。要避免通胀回潮,防止负利率对经济社会的侵蚀,尽快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改变增长方式是唯一的路径。

  财经评论员 张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财经风向标 A14 政策性土壤不除,负利率还会重来 2012-3-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