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承载着人民重托,共商国家发展大计的全国两会,已经在京召开。解读会议传出的政策导向,阐释代表委员的建言内涵,评述会场内外的新闻热点,成为采访两会媒体的重要任务。而主流媒体的声音,又需要在一个畅达的平台上与普通民意形成映照。为此,快报社评专栏将在近期,专门结合权威媒体的言论要点,给广大读者第一时间传递两会精神,输送媒体思想,供广大读者在更广阔的视界里,与全国两会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7.5%。温家宝总理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这一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众多媒体解读的重点。
从2005年起,每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目标都设定在8%左右,今年是8年来第一次调低。此前部分省区市也调低了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往年8%左右的预期目标,为何在今年降至7.5%?
在权威媒体和专家眼里,降低增速目标昭示鲜明导向。
昨日,新华社《两会新华时评》指出:此举向社会各界发出了鲜明导向信号:中国将把更多注意力转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文章认为,经济增速是宏观经济核心指标之一,经济增速预期目标有着很强的政策性和导向性。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置,不仅要与国内外经济形势相适应,与五年规划相衔接,更重要的是,突出反映了政府的政策导向意图,有利于在经济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适当降低增速目标,符合客观实际。在中国经济从政策刺激转向自主增长的过程中,增速适度回落是顺理成章的。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前景不明,国内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成本上升,都对中国经济增速形成了下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适当降低增速目标,实事求是、合情合理、留有余地。
适当降低增速目标,还有更深层次考虑。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与其说是外部冲击造成,不如说是外需环境变化暴露出内在经济结构失衡。部分企业缺乏竞争力、一些领域存在体制弊病、增长过于依赖资源要素和出口市场等问题都充分暴露了出来,需要深度调整。主动降低增速目标,让经济运行绷得不那么紧,才能为结构调整提供更广阔空间,以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经济增速目标属于预期性目标,与有法律约束力的约束性目标相比,更多反映的是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引导。适度降低增速目标,就是告诉社会各界,包括各级地方政府,不要过于追求经济增速,而要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对广大普通百姓来说,适当降低增速目标,他们将得到更多实惠。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增速过快,或过于追求速度,往往“萝卜快了不洗泥”,造成高耗能行业迅猛扩张,经济结构恶化,物价快速上涨。反过来,适当放缓经济增速,能形成某种倒逼机制,促进地方政府加快经济转型和体制创新,引导地方政府放弃过度追求速度,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留有空间。
可以这么说,给经济发展方式留有空间,也就是给民生保障事业放宽通道,至少,经济增速高了会加重物价上涨压力。长期的高物价水平下,民生改善的压力难以得到释放。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今年CPI控制在4%左右,可以看作是与经济增速预期目标适当调低的结果呼应。
但是正如新华社和一些代表委员所提醒的那样,经济增速目标是预期性的而非约束性的,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经济增速并不是一回事。从近年来中国经济实际增速看,均大大高于年初预定目标。2009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速为9.2%,2010年为10.4%,2011年为9.2%。把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略微调低,这个目标的实现也需要经过一番努力,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如何坚决贯彻落实“调低”目标,关键看发展观的转变是不是到位。
我们知道,经济增速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各地方的发展,确实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但发展说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经济增长最终应该惠及的是民生。以往,一些地方,民生改善的速度总是不能跟上GDP增长的步伐,民众实惠得到的不多。各级政府应当好好利用经济增速放缓的空间,把更多精力放在改善民生上,重点解决养老、医疗、就业、分配公平等民众焦虑的问题,让人民的幸福感切实增强。
忠实反映人民意愿,切实推动国家进步。这是人民日报祝贺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的社论标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较往年调低,不正是昭示切合民意,科学发展的信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