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6版:发现 最新探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2年3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1945年8月
123万日俘受到人道待遇
  1945年10月,南京日俘上缴枪支弹药 (本版图片由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提供)
  中方第三方面军代表曹大中满怀胜利的喜悦向日俘训话
  抗战胜利后,新六军进入南京城
  中方人员向日俘宣讲中方规定和政策
  1945年12月,南京妇女代表探视日侨妇幼生活

  1945年8月10日,中国政府从外电广播中获悉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15日,正式收到日本政府投降电文。历时八年的抗战,终成正果。洗雪耻辱的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地走上街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而在同一天,在华的日人,也在奔走相告,他们面色凝重、忧心忡忡,为未卜的前途无限担忧。回忆日军在华的滔天罪行,他们不敢想象自己的未来。很快,善良的中国人以实际行动打消了他们的担忧。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唐蕾

  日俘日侨遣返前后

  300万日本人滞留中国

  中国借用美国船只遣返

  翻开1945年8月15日之后的《中央日报》,满眼都是“ 胜利”、“狂欢”的字眼。

  8月21日,蒋介石的特派代表何应钦与日方代表今井武夫等在湖南芷江洽降。今井武夫在会上提出了日侨日俘遣返问题,当时中国陆总副参谋长蔡文治少将就答应道:“关于保护日本军队及日本人民以及运送回日本国内问题,我方自当负责处理,且目前正在考虑研究借用美国船只,向日本国内运送。”

  当时的中国,自身还不能完全承担起日俘、日侨遣返工作。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研究馆员任骏告诉记者:“八年抗战,中国的航运业遭到沉重打击,当时小型江轮只有3万吨尚能行驶,遣送300万日俘日侨,国民政府初步估计要三年半到五年才能完成。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国民政府求助美国。在遣返中,美国担负了主要的海运任务,配给坦克登陆舰85艘,自由轮100艘,日本和中国方面提供登陆舰、商船、运输船等100余艘。”

  此时的日本,铃木内阁垮台,天皇忙于组建临时内阁,同时焦头烂额地处理投降事宜,对于日侨日俘的遣返,根本顾不上。从8月15日日本驻北平公使楠木发表侨民谈话中可以窥出日本政府对遣返问题的冷淡:“祈各位侨胞保持天皇臣民之矜度,冷静应付。”

  逃命日侨挤满车站

  日军指挥官拒绝保护他们

  天皇宣布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的消息,震惊了在华日人。8月15日,当冈村宁次收听到这一消息时,他一面声泪俱下“训示”部属要“谨遵圣谕”,一面又发电给陆军大臣阿南和参谋长梅津美治郎,请求继续作战。

  “这时的冈村宁次仍然是很狂妄的,他认为日本的百万大军,在国家战争上虽然失败了,但在战役上仍居于压倒性胜利的地位。所以他一面电令下属停止军事行动,同时又指示军队‘为了自卫可采取战斗行动’。高层对天皇旨意的阳奉阴违,对于日俘的态度有极大的影响。消息刚传来时,满城都是恸哭之声,日军跪在大街上,叫嚷着要剖腹尽忠的,主张决一死战的,在当时是很多的。”南京大学历史系副研究员韩文宁说。

  另一方面,是得知战败后处在惴惴不安情绪中的大量日侨。一些日侨受中毒较深的军国主义分子逼迫,绝望地集体自杀。还有一些日侨想到日军在中国罪行累累,内心十分恐怖,害怕胜利后的中国民众会迫害他们,在这种情绪的指使下,他们无目的地逃难。像长春的日侨听说了战败的消息后,原本安静宽敞的长春街道很快就被挤得水泄不通,带着大包小包慌不择路的日侨们到处都是,原本干净宽敞的长春火车站瞬间变得拥挤不堪。

  高度紧张的日侨把日军当做最后的保护伞,当时一些奔逃的日侨路遇日军与苏军激战,十分害怕,希望日军指挥官能派人来保护妇女儿童,结果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奔逃中缺衣少食,混居引发恶性传染病的传播,加上精神上的高度紧张,造成了同样是战争受害者的日侨的死伤。在这种情况下,对日俘日侨遣返制定管理办法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管理日俘非常人性化

  在东京的中国战俘却命悬一线

  受降仪式完成后,国民政府开始着手安置日俘日侨,当时公布的数字是总计遣返2983550人,其中军人1233244人。首先,政府让日俘就近向各受降区指定的城市集结,并且向各战区缴械投降。从9月11日到10月中旬,日军基本缴械完毕,这些被称作“徒手官兵”的日军被送往各集中营。

  随后,国民政府对驻华日军、日侨的管理作出了相关规定。从规定来看,对日俘的管理是相当宽松的。当时中国战区内所有日本官兵,除了担任警戒或勤务公差者,按照规定每天早晨6点之前,晚上8点以后不得外出,其余时间可以自由行动。在日俘集中营,准许他们自己构筑房舍,并由中国政府为他们准备过冬的棉衣。当时北平集中营的日俘们,时常隔着集中营外的铁丝网,用衣服、军用皮鞋、日用品等跟小贩换香烟、瓜子、花生等零食。冬天,日俘们烧木炭取暖,营房内温暖如春。很多集中营内都安排日俘们打篮球、练单双杠、打牌下棋,生活十分丰富。

  政府要求日俘无偿修复他们在战时破坏的交通及各种建设工程。服役期间,政府发给他们主副食。对于那些工作勤劳、有显著成绩的日俘,政府每月还给予奖金一次。当时,在安徽无为至和县修筑江堤,有3000名日俘主动要求参加助修,他们抬土运石,十分卖力。当地群众给他们送来了烟叶,地方政府也送来鱼肉,慰劳他们。

  对于日侨,政府把他们集中起来,全部登记在册。饮食方面,他们享受和日俘相同的待遇,由政府供给。行动比日俘更自由,原先的生活物品、与战争无关的私人物品都可以携带,每人准许带中国法币5000元。而且允许家属居住在一处,让他们成立自治组织,管理十分人性化。

  1945年12月3日的《申报》上记载了虹口日侨的生活,街上仍有很多穿着木屐和服的日本女人。记者采访了一个日本商人,问到他回家的事,商人说自己不愿意回国,宁可在中国摆馒头摊。很多日本商人都衷心地表示自己愿意留在中国工作,都喜欢和中国合作。

  鉴于当时日侨的态度,国民政府规定,对于那些不愿回国的日籍技术人员,可长期征用,按规定付给薪金。

  中国政府对日俘日侨的态度是十分宽容与人道的,但与此同时,在日的中国战俘却经历了非人的遭遇。1945年9月11日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上报道了东京发回的专电,数千名我国战俘被关押在东京的集中营内,政府弃之不顾,不提供衣食,同时还被征作苦役,中国战俘挣扎在生死线上,无人过问。

  遣返前注射伤寒疫苗

  孕妇还有特设产科医院

  在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中国政府正式展开了日俘日侨的遣返工作。

  遣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把日俘日侨运送到港口,这部分由中方负责;第二阶段是海上运输,则由美军承担。遣返是分批进行的,国民政府“拨出了80%的列车”用于运输,将日俘日侨再分批运送到指定港口。上船前,中方要负责检查工作。当时对每人所带钱财作出规定:军官日金500元,士兵日金200元,侨民日金1000元;所带走的东西以一个人能负担的重量为限。

  中方还在日人登船之前,为每人注射一针伤寒疫苗,4月至10月间,需注射一针霍乱疫苗,随行行李也都喷洒消毒药水。为了运送伤病日俘日侨,还特地派了两艘医疗船,船员及医疗人员都是日本人。同时,中国方面组织了12200多副担架和20200多人的护送队伍,对失去行动能力的伤病日俘日侨进行运送。

  据《申报》记述,当时沈阳地区为了保证日侨在遣送期间的健康,在各待运站都设置了急诊医疗所,挑选有经验的日侨外科医生担任治疗工作,药物由地方政府提供。并且设置了产科医院,妥善照顾孕妇,120多名孕妇安全生产。当时有些年老体弱的日侨在火车行进中患急病暴死,也由随车护送人员及时依据日本人的习惯,在车辆停靠时,火化了将骨灰交给亲人家属带回日本。

  1945年10月20日,首批遣返回国的天津日本侨民3400人搭车赴塘沽乘船返回日本。这样,中国战区大规模的遣返工作开始了。11月17日,第一艘遣返船从塘沽港起航,此后散在中国战区各地的日俘日侨陆续登船回国。

  一个真实的故事

  女军医毅然留华

  补赎侵华日军的罪恶

  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日俘日侨所做的一切,感动了那些真心忏悔的军人和无辜的日侨。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经盛鸿教授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故事。当年驻江浦汤泉据点的日军奉命撤回南京城,该部一名女军医佐乡渥洋子悄悄钻到一家中国人开的小商店中,毅然脱离了日军部队。后来她托人送了封信给部队,表明自己的心迹。战争夺去了她的丈夫,中国百姓问她恨不恨中国人?她回答:“我丈夫是死在东条英机手里的,是东条英机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不怨中国人,只恨东条英机,是他害得我家破人亡。”这位女军医决定留在中国,为犯下罪行的部队赎罪。

  而那些身在中国,亲身感受到中国人民善良与宽容的日侨们,在离开中国时,是那么的不舍。1945年12月3日,首批离沪回国的2000多名日侨,在虬江码头排队登上“明优丸”号,这艘运输轮将带他们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当“明优丸”启程东行,出了吴淞口,甲板上和船舱的窗边还是挤满了人,他们中有些人恋恋不舍地向着上海方向挥手,有些人已经泪流满面,“别了,上海;别了,中国”。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发现 最新探索 A26 1945年8月
123万日俘受到人道待遇
2012-3-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