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0版:读步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下一篇 4 2012年2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666,追寻被现实隐藏的真相
  《2666》
  [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

  波拉尼奥善于将文学写作行为本身变换成一个遍布兴奋点的迷局,甚至连作者都可以消失掉,成为“一位仅仅接受一部杰作指示的秘密作家”。从这个层面上说,《2666》的写作结构宛如一个个迷宫:前4部分(“文学评论家”、“阿玛尔菲塔诺”、“法特”、“罪行”),不同国籍、职业、社会地位的各色人等,围绕阿琴波尔迪这个神秘人物和墨西哥一起骇人听闻的连续奸杀妇女案展开,“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性的善恶在各种背景下的交锋展现得淋漓尽致。到第5部分(“阿琴波尔迪”)该揭示谜底了:小说开篇介绍的阿琴波尔迪到底是谁?原来,他曾经参加“二战”,与家人失散,他目睹酷刑,无数残忍的杀戮场景让他终身难忘,他开始写作……他被一家汉堡出版社社长高度认可与关注,文坛间传闻他极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于是,波拉尼奥用压缩20世纪复杂历史加黑色幽默的语调,讲述了隐逸作家阿琴波尔迪“书里书外”离奇的一生,同时也交代了连环奸杀女性案与他的关联:犯罪嫌疑人之一正是他的外甥。

  “混杂”的故事在波拉尼奥笔下一气呵成。但《2666》的迷人之处更在于叙述者如同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笔下的“巴比代尔”们一样,经常不知疲倦、不加节制进行“叙事外溢”,在任何一个意想不到的时间节点、任何一个尽管是极度“打酱油”的角色身上,都能伸展出一大段上天入地、博古通今、无比炫技的“废话”来。不仅如此,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对文学的“自我指涉”:书里的人物很多都是作家、评论家、诗人、记者和形形色色的文学爱好者甚至文学“骨肉皮”——有些是虚构的,有些却是或知名或陌生的真实人物;同时,行文中还裹挟了大量其他的著作,譬如《胡安娜修女的烹饪书》、《奥伊金斯是阿劳科人》、《欧洲沿海地区的动植物》、苏联犹太作家安德烈的秘密手稿等等,这些著作尽管很多都和作家阿琴波尔迪的全部作品一样纯属杜撰,但其中也不乏僻典;另外,还掺杂了很多关于文学的思辨,譬如对科塔萨尔“主动阅读”的调侃、对诗歌语言和小说语言的辨析、对“激流般不完美的巨著”的肯定等等。

  假如将波拉尼奥的小说视为一组交响乐,友谊、性爱、羞耻就是交替进行的主题,学术问题像永不停息的背景音乐,而不断出场的核心人物和貌似枝节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命运走向,则推动着繁密而又奢华的音符滚滚向前。譬如,大结局“阿琴波尔迪失踪了”……这位虚拟的隐逸作家不知所终,但在波拉尼奥的另一部中篇小说《护身符》中却交代了其下落,顺便解了“2666”这部书名的“扣子”:1333年,拉美发生大规模种族杀戮,玛雅文化从此失落,1333乘以2,到2666年又是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中间,善与恶,人性与兽性不断搏斗——苦苦追求个体价值的,最终被现实和灵魂所迷惑,而追寻真相的,在一番探索之后,居然忘掉自己应该提什么问题。因为,满眼都是死亡和迷失。诚然,《2666》部分继续延续着其之前创作的《荒野侦探》的主题:在失意之中对纯文学的追求。其实,两者都是关于失意和追寻的故事,因为对现实感到某种不可忍受的失意而追寻被现实隐藏起来的真相。

  波拉尼奥或许没有给人们以“希望”,但他所描写的脚下的城市和社会,暗示的却是整个人类的命运:如果说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那无可抗拒的猪尾巴,以及虫子们蛀空房间的轰鸣,隐喻着生命的悲哀与凄凉;那么,《2666》则换了一个新的视角,它告诉我们——人类疯狂地发展、疯狂地消费、疯狂急躁地享受生活……最后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自我毁灭”。人性恶,是小说真正的主角,它震撼了所有人,却始终躲在幕后。

  潘启雯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读步天下 B10 2666,追寻被现实隐藏的真相 2012-2-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