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柒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2年2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过来改过去
11年后 改回老淮安
  始建于宋朝的镇淮楼是老淮安的象征。图为工人正在修补城砖 CFP供图
  老淮安要求将楚州更名为淮安的呼吁信
  快报记者 刘国庆 摄
  挂了11年的“楚州区”很快就会换成“淮安区” 快报记者 刘国庆 摄

  2001年2月

  县级淮安市

  更名为淮安市楚州区

  2008年8月

  一份更名呼吁信

  得到中央领导人的批示

  2012年1月31日

  省政府发文:

  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

  提起淮安,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一个人的名字——周恩来,因为它是周恩来的故乡。而对淮安稍有了解的人,则会说出更多的典故,比如它也是韩信、吴承恩、关天培的故乡。因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上个世纪80年代,淮安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是11年前,也就是2001年2月,因为区划调整的缘故,当时的县级淮安市被更名为淮安市楚州区,与此同时,当时的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所以准确地说周恩来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淮安市楚州区。

  这种别扭的说法,让“老淮安”人感到很憋屈,也几乎从11年前的被更名开始,今天的楚州区人,开始利用一切他们可以利用的渠道向上反映,要求把“淮安”两个字还给老淮安。有一种说法,就是在今天的楚州区,存在着一场持续不断的“正名行动”。

  今年春节过后不久,这场长达10年的“正名行动”终于有了结果:1月31日,江苏省政府正式发文:经国务院批准,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

  短短11年间,围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为何进行了两次更名?是出于经济考量,还是回归历史?是情感使然,还是像一些网友质疑的那样“无意义”、瞎折腾?为此快报记者前往淮安进行了走访调查。

  春节后省政府发文

  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区

  今年1月31日,江苏省政府正式发文:经国务院批准,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可能是涉及地区的名声并不算太响亮,所以针对这条消息,国内发布的媒体并不多。但是,楚州更名,在淮安当地却是一件持续了10年、在当地民间和官方都高度关注的事件。

  在这次更名之前,淮安市还有过一次更名。2001年,当时的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时,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楚州区。那一次的更名,在淮安、楚州当地引发了不小的风波。楚州当地数百名老干部一批批往省里乃至中央递交信件、材料,请求将楚州区的名字改回为淮安,他们认为是昔日的淮阴市抢了淮安的名头。更名一事在当地网络论坛一直是热点之一,经久不衰。两年前,有国内媒体特意对此事进行了调查报道。

  从1月31日江苏省政府正式发文至快报记者抵达淮安市的2月9日之间,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区的消息已经在当地网络上被再次炒得沸沸扬扬,但是在楚州城区,记者丝毫没有感受到网络上的丁点气氛。楚州区政府的牌子还没有更换,大街小巷的各种有着“楚州”名头的牌子也还是一动不动。

  在离楚州区政府不远、楚州古城区关于韩信的一个著名景点胯下桥下,聚集着一群晒太阳的老人,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老淮安人。当听到记者说,楚州区的名字将改回为淮安,不少老人脸上露出不敢相信的神情。紧接着才显出异常兴奋,围着记者问这问那。

  但是在楚州区政府和一些退休老干部之间,楚州区改回淮安区却是大家争相传讯的一件“大喜事”。楚州区政府某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其实最早是从论坛上看到那条消息的,后来在一家媒体上也看到了一篇几十个字的报道。

  2月9日中午,记者见到曾担任过淮安县(今楚州区)县委副书记的祝以信。今年80岁的他,和记者见面时脸红过耳。一问之下才知道,中午的时候他正和一些老干部、老朋友在一起喝酒庆祝更名的事,“我们这次特地是为了庆祝改名,聚到一起喝酒的。”

  祝以信还告诉记者,在刚过完年区里召开的一次大会上,当区委一位主要领导在会上透露“楚州区很快就要改名”这一消息时,全场立即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2001年的那次更名

  “是借用淮安地名资源”?

  69岁的金兆峰退休前曾担任过老淮安县民政局长、淮安市楚州区政府办副主任、楚州区审计局党组书记等职务,如今在楚州区老区开发促进会任副会长。淮安此次名称被改回来,楚州民间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些年来像金兆峰这样一批老干部的执著呼吁、“请愿”。

  “我们没有什么组织,就是一些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有几百人吧,大家都很希望能将老淮安的名字改回来。这些年里大家就自发地往市里、省里、甚至中央写信呼吁,也有的在网上呼吁。”2月9日上午,在楚州区区政府四楼的老区开发促进会的办公室里,已经得知淮安改名成功的金兆峰侃侃而谈。

  之前有媒体报道,2008年8月,一份由包括淮安县、老淮安市和楚州区众多县处级离退休干部联合署名的呼吁信,得到中央领导人的批示。这封呼吁信称“周恩来故乡干群希望把‘楚州’改回‘淮安’”。金兆峰则证实这个说法。

  金兆峰介绍说,楚州区在1987年前为淮安县;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计划单列,由原淮阴市代管;2001年2月,又经国务院批准,撤市建区,更名为淮安市楚州区,也就是“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淮阴市楚州区”。刚改名时,他们虽然耿耿于怀,但一直没采取任何举动。据楚州区另一位老干部介绍,当时,大家都感到很突然。慢慢的,坊间有了关于改名的说法。

  “现在的楚州,我们本地人还一直自称叫老淮安,老淮安太有名,首先,不用说,周总理故乡,另外还有很多名人,包括韩信、吴承恩等等,都是我们老淮安的名人。”这位老干部说,据说当时的淮阴市市委书记赵学凤(赵学凤后来因贪腐获罪)到北京去搞活动,淮安市委书记也去了,当时淮安市归淮阴市代管,当给人家介绍的时候,说这位是淮阴市市委书记,这位是淮安市市委书记,结果人家一听淮安,就知道是总理故乡的书记,便一定要让淮安市市委书记坐台上,把赵学凤很不当一回事。“据说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他,大家都说这事是以后更名的主导因素。”

  除了这种不乏政治考量的坊间传说,据说2001年的淮安更名还有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考量。当时,淮安市的一份文件指出了更名的逻辑:“充分利用原县级淮安市的

  历史人文等资源,提升本地区整体知名度。”当年的苏北,唯有徐州、连云港两市经济较为发达,但其辐射力和带动力难及包括淮阴、盐城在内的广大区域。作为长期以农业为主的淮阴地区,渴望大力发展工业和旅游服务业,需要利用知名度来招商引资。而“淮安”恰是当地最重要的资源。

  名字被借走了

  经济却没被带动起来

  尽管对改名心里有意见,就像金兆峰说的那样,楚州人,也就是老淮安人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太大动作。直到2005年左右,眼见改名后的楚州区和淮安市区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楚州一些老干部便陆续提出看法,认为应该将名字更改回来。

  在他们看来,之所以要将名字改回来有两个原因,一是还原历史真相:淮安指的就是“老淮安”,把名字改成楚州区,违背历史;二是当时政府将淮阴市改为淮安市、将淮安市改成楚州区时,主要是为了新淮安市利用淮安这个名号来拉动经济,但是对新成立的楚州区来说,淮安的名号被借过去了,但几年过去,楚州的经济却没有被拉动多少。“我们的经济原本在苏北是领头羊,但是改成楚州区后,不仅经济没见发展,地位却在不断下降。而且老淮安的一些资源也被拿到淮安市区了,如‘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对老淮安的认可,但现在‘老淮阴’却是淮安市的主城区。这个也太不像样了。”金兆峰说。

  “原来县级淮安市,由省里管。改名后,成为新淮安市管的一个区,由市直管,楚州区行使行政职能步履维艰。”金兆峰说,建区后,楚州大量的人权、财权、审批权都被“剥夺”,办点事情制约多多。

  金兆峰介绍说,更名也带来了地名混乱。老淮安更名为淮安市楚州区后,由于人们对楚州这个名称十分陌生,引发了许多“笑话”,如将旅客拉至安徽滁州的有之,信件邮件发错的有之,在外地工作的老淮安人回乡,先被拉至新淮安市区,再辗转到楚州的也有。同时,一些出租车司机也利用地名混乱趁机宰客。

  “我们的无形资产被掠夺了,‘淮安’因为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影响,以往国家部委和省级单位曾给予我们多方面的关注和扶持。但现在一些资金下来,首先会被市里拿去一部分。”金兆峰说。

  他笑言,楚州人外出招商或接待来楚客商,首先要费许多口舌解释名称的来龙去脉,结果对方还是感到莫名其妙。老淮安成了“无名小卒”,以鲜为人知的楚州区名义外出招商,争取项目和资金难度很大。“2001年的更名,是弊多无益的变更。”另一位在场的老干部总结。

  今年80岁的祝以信曾担任过淮安县(今楚州区)的县委副书记。 祝以信回忆说,2001年淮安改名为楚州时,当时很多人和他一样不理解,也很不高兴。以至于政府门前挂的牌子要换成“楚州区”时都没有人愿意去做,但是牌子终究要换,后来只是喊了几个工人去换的。在祝以信看来,改名就是割断了历史,也不符合民意。

  “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名字一改,好像历史都改没了。”这种看法不仅仅只存在于像祝以信、金兆峰这些老干部中间,很多老淮安人都因此感到很是憋屈。

  重做“淮安人”

  这是一种割不断的情结

  金兆峰认为,楚州区改为淮安区,虽然说离他们一开始呼吁的直接改回淮安县(市)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最起码安抚了老淮安人的心。“我们觉得这次名字改回来,在心理上得到补偿了,最起码尊重了历史,尊重了老淮安人民的意愿。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而政府也是有错必纠。”金兆峰说。

  张大鸣今年70岁,退休前是淮安中学的教导主任,也是土生土长的老淮安人。这些年,他一直在为楚州改回原名奔走呼吁。改名尘埃落定,张大鸣非常高兴。他说老淮安改为楚州区后,他觉得他们这个地方被边缘化了。“从城市建设上来讲,楚州区这些年的发展非常慢,道路、设施等都不能和淮安市的市中心,以及一些城区相提并论。”

  “同在一个城市,为什么我们这儿却不一样?”张大鸣说,如今楚州区被改为淮安区了,听说市政府也将搬到靠近楚州的板闸,这将标志着老淮安又能重新回到主城区行列。

  关于改名一事,快报记者在楚州城区也采访了不少市民。刘女士是楚州区兴文街上一名普通的童鞋店店主,在一个多星期前,她听朋友说起了改名一事。已经40岁的她,在此前的三十年左右,一直都称自己的家乡是淮安,2001年改名后,说起楚州,她总觉得很拗口。“这次改回来了,虽然说店里的营业执照啥的都要改,但我们觉得一点都不麻烦,这是高兴的事情啊!呵呵,淮安市淮安区,这名字说起来多顺口啊!”刘女士开心地笑着。

  在离楚州区政府不远、楚州古城区关于韩信的一个著名景点胯下桥下,聚集着一群晒太阳的老人,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老淮安人,听记者说起改名的事,不少老人都不敢相信。“这么多年了,我说我是楚州人,心里蛮别扭的。”胡鹤飞老人和其他老伙伴讨论着,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听说是一群老干部一直在争取,很感谢他们,帮我们这些老百姓圆了梦。”胡鹤飞说。老人称,近几年,楚州的发展也确实有了变化,但退休工资、低保待遇等与市里面相比,都有很大区别。“希望改为淮安区后,政府能更好地为老百姓着想。”

  谈到楚州区改为淮安区的事情,广告制作店的员工小王最为激动,改名后带来的一系列广告牌等的更换,无疑会给广告制作店等行业带来一时间的机遇。“虽然现在来找我们的企业不多,但是马上要把楚州改为淮安了,业务肯定会陆陆续续地过来的。”小王充满期待。

  2月10日

  楚州区本要举行挂牌仪式

  “这是楚州人民的一件大事情!”2月9日,楚州区一位政府官员说,本来2月10日楚州区会举行一个“淮安区”的挂牌仪式,他们也准备了一个方案,并将邀请各级媒体前来报道。但因为市委书记和区委书记都在南京参加省两会,导致仪式不能如期举行。

  “2001年2月10日改为楚州区的,原本2月10日也要改回来,正好11年。”这位官员也是老淮安人,谈到此事,非常激动。他说,虽然时间推迟了,但是仪式肯定要办的。

  据这位官员介绍,近年江苏省对老淮安的发展一直很关注,省里还专门出台过促进楚州发展的政策。从淮安市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规划来说,大淮安市要打造苏北特大城市,形成三淮一体,要把楚州真正融入进去。“虽然没有正式发布消息,但是淮安市政府和我们楚州这边,大家都知道,今后市政府可能搬迁到靠近楚州这边的板闸,也就是为了让楚州区融合进淮安市,促进楚州更快发展。”

  “可不要小看市政府搬迁,市政府来了后,也就是说城市建设的重心往楚州偏移,对楚州来说,城市建设将获得更多的推动力,比如市政建设等市里都会掏钱,中心放到楚州这边来了。大淮安市主城区建设东扩南移,淮安市开发区和楚州区开发区也进行融合。当然,这些也正是我们老淮安人的期盼,”这位官员表示,改名后,不仅仅是换一个名字,还要有一些配套的措施、政策出来。淮安的经济开发区和楚州的经济开发区相连、市政府搬过来后带来的两个城区发展相连成片,从而推动整个大淮安市的发展,这个也是我们淮安全市人民的期盼。

  淮安市区

  市民、官员反应平静

  相较于楚州人对于改名成功的兴奋和喜悦,淮安市区市民、政府官员的反应比较平静。

  淮安市淮阴区市民小王今年27岁,大学毕业之后,她回到淮安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家就安在淮安市最繁华的万达广场附近。说起对楚州区改为淮安区的看法,小王直言有点烦。她说,就拿坐车来说,她此前去楚州区,都会在市区这边坐拼车的出租车。“2001年刚改名的时候,出租车师傅会喊,到‘老淮安、老淮安’,后来慢慢慢慢叫‘楚州、楚州’,现在不知道他们该叫什么了,又叫淮安了吧?不对,这里才是淮安呢。叫楚州?人家现在不叫这个名字了!”小王说。

  淮安市政府一位30多岁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其实从市政府发展的规划战略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目前市政府所在地的主城区发展相对较好较快,这几年市政府城市建设的方向其实也正是往东、往南边推进,推进的结果就是和楚州区连成片。“改名不改名,城市建设发展都会是这个方向。”

  学者:淮安淮阴本一家

  何必硬分你我他

  季祥猛是淮安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也是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秘书长。他很了解淮安的历史文化。据季祥猛介绍,淮安历史文化悠久,有六大文化符号,一湖(洪泽湖)二河(淮河、运河)三人(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韩信、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吴承恩、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周恩来)。季祥猛说,淮安市政府目前正在把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亲民文化、以《西游记》为背景的创新文化和以大运河为基础的开放文化发扬光大。他认为把楚州区改为淮安区是很正常的事,“因为那块地方本来就叫淮安。”但是,他对于外界相传淮安市和淮阴抢了“淮安”的这个名号的说法并不认同。

  “要我说,淮阴淮安本一家,何必要分你我他,淮安市、淮安区、淮阴区历史上都是融合在一起的,不存在把淮安区的这个‘淮安’名字抢了。淮安的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共有的文化,不是哪个私有的。关键是要看作为后人的我们如何传承这种文化。”季祥猛认为,如今不管是将楚州区改为淮安区,还是当初的将淮安县改为楚州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淮安市的人能利用这份历史文化把共有的家园建设好。

  网友质疑

  改名会带来浪费

  对于更名一事,在淮安当地的网络论坛上,除了一部分网友表示赞同外,也有一部分网友提出了质疑的声音。一位网友发帖说,听说楚州区即将更名为淮安区,颇感痛心:痛心之一,因为大量的社会财富即将因为这一决定而浪费。原楚州区的每个单位都将因此而不得不办理更名手续,招牌要重做,公章要重刻,信封、信笺、文头纸等要重印,许多道路指示牌要重做。不仅楚州本地,全国各地向楚州有交通班车的,都要因此而更改地名,等等;痛心之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与淮安有关的人说到淮安时,又要颇费周折加以说明。当年淮阴市改淮安市、县级淮安市改楚州区时,就曾在很长时间内不厌其烦地向别人解释“老淮安”与“新淮安”的关系。而当人们已逐渐清楚的时候,又要不厌其烦地向别人解释“大淮安”与“小淮安”的关系了;痛心之三,所有这些浪费和周折显得毫无意义!也许有人会罗列出一系列更名理由,但是,当初将县级淮安市改楚州区时,有关部门肯定也是说出很多理由的。那么,有关部门能不能把这两次更名的理由都拿出来晒晒,看看到底哪个理由更充分?其实,地名与人名一样,无非是个代号、标志而已,花费如此代价地改来改去,有何意义?

  对于更名将要花费不少钱更改身份证、招牌、公章等一事,楚州区政府一位官员坦承,改名后会有很多事要做,如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身份证。“这都得换吧,楚州有120万人,如果一个人因为改名要花十块钱,那得多少钱。还有牌子、公章、印章、路标等等。”他说。

  对于改名要花钱的事,金兆峰说,“虽然改名后有大批的工作要做,要花很多钱来完善改名后遗留下来的问题,但老淮安人肯定觉得这个钱花得值。”楚州一些老干部也表示,当初改错了,当初改名时花了钱,现在又得花钱,但是“那是他们造成的,责任在他们”。

  对于网友质疑的这一问题,楚州区政府方面和淮安市政府方面未能予以回应。

  抓好改名契机

  加快楚州发展

  对话楚州区委书记吉子俊:

  抓好改名契机

  加快楚州发展

  2001年,地级淮阴市改名成了淮安市,县级市淮安更名为淮安市楚州区。一晃,近十一年过去了,今年初,经国务院批准,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2月10日,快报记者在南京采访了前来参加两会的省人大代表、淮安市楚州区区委书记吉子俊。

  柒周刊:楚州的名字用了11年了,为什么又要改回来呢?

  吉子俊: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淮安有悠久的历史,是一座集“名人”、“名著”、“名菜”、“名胜”于一身的名镇,养育了韩信、枚乘、梁红玉、吴承恩、吴鞠通、关天培等历史名人。而且它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各类文物保护单位近百处,周恩来故居、吴承恩故居、淮安府衙、漕运总督府、宋代镇淮楼、晋代文通塔、唐代东岳庙以及众多的名人故居、祠堂都闻名遐迩。“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二是大家都知道,淮安是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出生地是楚州,在江苏,大家都清楚,但出了江苏,周总理故乡是淮安,说楚州,人家就对应不起来了;三是楚州人对淮安这个名字非常留恋,热爱这个名字。

  

  柒周刊:那当初为什么要改成楚州?

  吉子俊:对改名,没必要去议论,过去改名是国务院确定,现在改名也是国务院确认,过去改名我们坚决服从,现在改名我们也坚决服从……当初有当初的理由,现在改回来,肯定也有它的理由。

  

  柒周刊:现在,网上有一种说法,称当年的淮安改名楚州后,经济发展不快,是不是淮安更名为楚州限制了发展?

  吉子俊:我觉得,发展是最重要的,特别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好又快地发展,才是我们楚州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心愿和期盼,更名不更名不是最重要的。离开了发展,群众得不到实惠,离开了发展,老百姓幸福指数难以提高,离开了发展,楚州没有地位,只有经济发展好了,楚州地位才会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才会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才会提升起来。

  

  柒周刊:“淮安”又要回来了,有没有什么打算,这个名字会不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吉子俊:我们一定要借这一次改名的契机,推动楚州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要以建设周总理家乡的优异成绩向各级党政组织向楚州120万人汇报。其实,无论名字怎么改,我们都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理清工作思路,认真落实推动楚州更好更快发展的各项措施,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各项重点项目建设,壮大楚州经济实力。要更加注重思想引导工作,努力凝聚全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增强发展楚州的动力和合力。要结合楚州实际,发扬优势,特别是充分发挥淮安相对较高的知名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以及人民勤劳智慧的优势,进一步开拓创新,加快发展。

  快报记者 毛丽萍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柒纵深 A8 改过来改过去
11年后 改回老淮安
刘国庆 毛丽萍 2012-2-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