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4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3 上一篇 2012年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持科技创业,解放人才和科技生产力
杨卫泽:南京要让智慧者富起来
  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在会上讲话 快报记者 路军 摄

  “九条政策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通过扶持科技创业,解放南京的人才和科技生产力。”昨天的恳谈会上,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这样表示。

  他一连用了三个“如果”,来说明科技创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果高校院所和国防科工企业不能成为科技创业的主体力量,如果你们的科技人才不能走出书房、走进企业,如果你们的科研成果不能走出围墙、走向市场,南京的科技创业就没有希望,南京丰富的科教人才和文化资源就难以有效转化。”他说,解放南京的人才和科技生产力,唯一的出路就是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真正让科研成果和科技人员走出围墙、走向市场。

  □快报记者 郑春平 鹿伟

  大学里“两门干部”不少

  杨卫泽认为,无论是高校的老师还是学生,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不等于有技能,因为关在学校里智慧和技能难以形成,而在社会实践中增长的智慧,提高的技能,对教学却很有利。

  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现在的干部不少是“三门干部”,即从家门到学校门,毕业后再到机关门。与此类似,大学里则是“两门干部”,即从家门到学校门。“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最后变成大学教师,一个家门一个校门。”

  “这种结构不是好的结构。”在他看来,如果搞社会学研究的老师,不去接触社会,搞应用科学研究的老师,不去应用实践,这样的老师至少是知识不完整的老师。

  不过有人担心,如果老师三年内去创业,回来跟不上学校的“节拍”,落伍怎么办?“我们认为让老师创业不会落伍,三年内可能知识落伍,但智慧和技能会进步。”他以斯坦福大学老师创业的例子论证说,如果搞工商管理或应用研究的老师去创业,回来后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教授更有针对性。

  南京有三类无形资源

  南京的资源禀赋不错,可什么是最宝贵的资源?杨卫泽表示,在宁的高校、科研院所、国防科工企业所拥有的科研、教育、人才资源是无形资源,这三类资源是南京最宝贵的资源,无论从江苏还是从全国看,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最具竞争力的优势资源。

  他如数家珍般报出了一连串数字:从江苏看,国防科工企业占江苏的60%,高校占40%,省以上的科研成果占60%,省以上的科研机构占70%。单看科技教育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综合角度讲,在全国至少排前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我们要达成一个共识,即南京具有的优势不是有形资源或物质资源,而是无形资源。”不过,他强调无论是有形资源还是无形资源,不创造一定的条件,不采取一定的手段,不通过一定的过程,就不可能自动生成或者创造财富。这也给南京提了一个课题:创造什么条件,采取什么手段,通过什么样的过程,使得无形资源能够为南京创造新的财富。

  三个数字好看却有假象

  “我们要看清一个基本事实,南京有三个占比在全国至少是最高之一,但背后要看到不争的事实和存在的问题。”对此,杨卫泽一一进行了分析。

  一是高校、科研院所、国防科工企业占南京常住人口比例、建设用地比例是全国最高之一。例如,全市800万常住人口,大学生就有80万;全市四五十所大学,平均一所2000亩。这样算来,高校、科研院所、国防科工企业占了总人口数十分之一以上,占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十分之一以上。然而,“不争的事实是高墙深院中的高校、科研院所、国防科工企业和墙外的社会融合度并不是很高,协同创新关系也并不是很好”。

  二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也是全国城市最高之一,去年达3.1%。其中大学和科研院所占比最高,达50%,为95亿。然而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数字,却并不令人满意。杨卫泽表示,首先数字并不大,南京一年的城建投入为600亿元,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加起来200亿。

  “投入不等于成果,成果不等于产品,产品不等于产出。投入不等于有科技成果,即使有科技成果,不等于能创造财富。”杨卫泽当场算了一笔账,假定95亿元其中50%可以转化,再假定里面的50%在南京转化,在南京转化的成果里有50%能成功,“三个50%,折扣一打,即12.5%×95亿等于12、13亿元,这些能转化为生产力,可就算10倍产出,才多少呢?”

  第三,每万人拥有的在校大学生全国第一,每万人拥有的毕业大学生也是全国第一。不过,在南京就业的并不多。去年南京的毕业生有25万,其中在南京工作的73500人,还包括了外地大学生来南京工作的。

  “三个数字很好看,但千万不能被数字的假象迷惑。”杨卫泽强调。

  让人才创造更多财富

  谈到“科技9条”,杨卫泽表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校院所和国防科工企业是南京尚未充分开发的一座富矿,是南京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南京科技创业的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科技体制改革问题上,我们的原则是: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限制的,都要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凡是在别的地区行之有效的,都可以拿来借鉴,进行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他强调对政策予以细化落实,并各方形成合力,确保政策发挥最大的效率。

  杨卫泽说,南京要做最早让智慧者富起来的城市,“要让人才取得更多的财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焦点

  政策虽好,如何落实?

  回复:形成合力,制定具体细则

  “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实,否则再好的政策也毫无价值。”市长季建业说,落实好“科技9条”,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就南京市而言,一是确保各区县、各部门思想统一、共同协作、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科学有效地落实好政策。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强与省相关部门、各院校、研究所和企业的衔接与沟通,努力形成落实政策的最大合力。二是加快制定相关政策细则,让其更有操作性。

  实施范围有明确界定

  回复:特定区域才可享受优惠

  考虑到“先行先试”的实际情况,南京将“科技9条”的施行范围界定为,到南京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或校地共建大学科技园创办科技创业型企业的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事业、企业单位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到南京市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的在宁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

  教师会不会偏向经营?

  回复:不如看看硅谷和斯坦福

  在政策激发下,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一旦热衷于创业“开公司”,会不会因此而忽略学术研究?对此,市委书记杨卫泽用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的例子来说明,不必有此担忧。

  “硅谷的形成和发展与斯坦福大学密不可分。”斯坦福大学允许教师和研究人员每周有一天到公司兼职;允许他们有1-2年时间离岗创业或兼职,学校保留其职位等等。“斯坦福大学很多教授都是双重身份,既是教授,又是企业家。”该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极高,达到了80%以上。

  如何突破体制障碍?

  呼吁:各方携手,互动共赢

  有些科研院所和国防科工企业在体制上并不隶属于南京,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证“科技9条”的效率能够得到发挥?杨卫泽表示,从长期来看,“科技9条”有利于地方和高校院所国防科工企业的互动共赢发展。有些政策可能触及高校院所和国防科工企业的体制机制和各方利益,这就更需要高校院所和国防科工企业拿出决心和勇气,克服阻力和障碍,积极配合并对自身体制、机制、政策进行调整优化。他呼吁各方携起手来,共同突破机制体制障碍、互动共赢。

  科技9条

  1.允许和鼓励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事业、企业单位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3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

  2.允许和鼓励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事业、企业单位职务发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按至少60%、最多95%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拥有。

  3.允许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创办的企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按至少50%、最多70%的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高校、科研院所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按规定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申请设立企业注册资本在10万元以下的,其资本注册实行“自主首付”办理注册登记,其余出资两年内缴足。

  4.允许在引进的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创办的企业中,将市、区(县)属国有股份3年内分红以及按投入时约定的固定回报方式退出的超出部分,用于奖励科技领军型人才和团队。

  5.允许和鼓励以定制的方式,首购首用在南京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或校地共建大学科技园内设立的科技创业型企业创制的高新技术新产品。建立“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对首购首用单位给予适当的风险资助。

  6.新创业的科技创业型企业所缴纳企业所得税新增部分的地方留成部分,3年内由财政扶持该企业专项用于加大研发投入。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或通过省级以上鉴定的新产品,从认定之日起,3年内由财政按所上缴一般预算收入的相应额度扶持该企业专项用于加大研发投入。

  7.允许和鼓励在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在完成本单位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前提下在职创业,其收入归个人所有。

  8.在高校、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国有控股的院所转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企业股权(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激励以及分红激励试点。设立股权激励专项资金,对符合股权激励条件的团队和个人,经批准,给予股权认购、代持及股权取得阶段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代垫等资金支持。

  9.鼓励在宁高校允许全日制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凡到南京市大学创业基地创业的学生,进入基地创业的时间,可视为其参加学习、实训、实践教育的时间,并按相关规定计入学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核心报道 F4 杨卫泽:南京要让智慧者富起来 郑春平 2012-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