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1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见到南京亲人的那一刻,丁慰如老人的眼泪夺眶而出——
“今天,是我74年来最幸福的日子”
  102岁的“丁娘娘”(左)终于见到了南京来的亲人,那一刻,两人相拥而泣 本版摄影 快报特派记者 辛一
  吃到南京的小笼包,老人说味道变了
  丁慰如老人邀请记者(后排右一)一起拍了张全家福

  当86岁的施自怀老人从背后一把抱住还在洗脸的“丁娘娘”时,102岁的丁慰如老人愣了一下。面前的镜子里映照出的,是她想了74年的“小怀”的身影,74年的默默想念,在相见之时,唯有泪水是最痛快的表达。

  74年前的1937年,28岁的丁慰如在南京大屠杀前19天,坐上轮船逃离南京,自此与亲人失去联系。辗转大半个中国,最后定居福州的丁慰如老人,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来回忆故土和亲人。无数次朝北遥望的,是那座叫作“南京”的城市和生活在那里的亲人。

  为了促成老人和亲人尽快相见,快报发起寻亲圆梦行动,全程陪同并协助南京亲人远赴福州看望丁慰如老人。昨天上午,74年的心愿终于梦圆。在听到亲人声音的时候,老人每次都泪流不止。

  □见习记者 刘伟伟 福州报道

  想了几十年了

  两位老人相拥而泣

  前天夜里10点43分,施自怀老人走出抵达福州的列车,早就在站台等候的丁慰如的孙女李小佳一把抱住了已经86岁的“姨妈”。这个刚把自己的签名改为“我一定要带奶奶回南京”的孙女,没想到这么快就能见到来自南京的亲人。此时还被蒙在鼓里的丁慰如老人,正在家中,期盼第二天亲人的到来。

  夜里12点,当记者准备和施自怀老人道声“晚安”时,86岁的施奶奶突然像孩子一般撒起娇来:“小刘你说,明天我给丁娘娘一个惊喜好不好?”自从知道要来看“丁娘娘”后,几天都没有好好休息的老人,通红的双眼里,却闪烁着异样的神采。

  凌晨3点,施奶奶醒来,就再没合眼,直到早上6点多催促着女儿给记者打来电话。

  为了满足老人“给丁娘娘一个惊喜”的心愿,记者与施奶奶一行从酒店出发时,没有通知原本要来迎接的李小佳,而是打车直接到了丁慰如老人所居住的楼下。“丁娘娘呢?”两层的楼梯,施自怀一口气爬了上去。

  “奶奶在洗脸呢。”孙女李小佳显然没有意识到我们这么早到来,一脸的惊喜。施自怀老人拨开围聚在门口的家人,直接往洗手间走了去。“丁娘娘啊,你是我的丁娘娘吗?”老人从背后一把抱住自己的“丁娘娘”,眼泪夺眶而出。

  “你是小怀啊,小怀……”丁慰如老人颤抖着,从镜子里看着已是满头白发的“小怀”,怔怔地站着。

  “想了几十年了,终于见到你了。”

  “我也想不到还能见到你。可是我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恸哭声夹杂着激动和幸福,逐渐掩盖了彼此的话语。

  1937年分别之时,丁慰如28岁,施自怀年仅12岁。光阴流转74载,一切都已深深地刻上岁月的印记。

  亲人们站在洗手间的门口,泪眼看着两位拥抱的老人,没有人忍心打断这迟来的74年的拥抱。因为这一刻,她们足足等了74年。

  两位亲人依偎在一起

  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

  不知过了多久,亲人们担心两位老人支撑不住,让她俩赶紧坐下来慢慢聊。施自怀老人擦擦眼泪,牵起丁娘娘的手,将她领到了客厅的沙发上。一个喊“丁娘娘”,一个喊“小怀”,两位老人仿佛回到了当年,那些在一起嬉闹的时光。

  “叫‘小怀’是最亲切的,我几十年没听到这个名字啦。”施自怀老人也在一点一点打开封存的记忆,“那时候你跑很远给我买牛肉干,我都记得。”在她的脑海里,丁娘娘总是特别勤快。

  “我也记得,天热的时候,我带着你和小奋(施自奋,施自怀的弟弟)到缪记百货商店买东西。”丁慰如老人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我最喜欢小孩子了。”当年的丁慰如,借住在当时施自怀家里,帮忙照看她和弟弟。

  18岁母亲去世,20岁到姑母家生活,23岁开始到表妹或表哥家里借住,28岁离开南京。之后辗转大半个中国,最终在福州定居。丁慰如老人的一生,正像历史研究者们所言,“是民族苦难记忆的一个缩影”。

  两位老人说话间,记者忽然发现丁慰如老人还没有穿袜子,大半个脚露在外面。用手一摸,才发现老人的脚冰凉。相见的喜悦,似乎已经让老人忘了所有的事情。“前几天奶奶的腰痛得厉害,一直躺在床上。”孙女李小佳告诉记者。而现在,“忆往昔”已经两三个小时,奶奶却没有丝毫的疲倦之态。

  吃到南京的小笼包

  老人说味道不一样了

  时间快到中午,孙女李小佳给南京的亲人和记者端来了“太平燕”——十几个肉燕和两个鸭蛋。“这是福州这边的规矩,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吃。”李小佳解释着,“鸭蛋要吃一个留一个,表示下次一定会再来。”“好好好,一定再来。”施自怀老人端起一碗吃了起来。一旁的丁慰如老人静静看着“小怀”,就像看着大口吃饭的孩子。“回去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们带一些。”老人叮嘱着孙女。

  不一会儿,李小佳给奶奶热的小笼包也已经好了。一碗醋,一笼汤包,所有人都期盼着看到丁慰如老人吃到“南京味道”的样子。“姜呢,怎么没有生姜。”丁慰如老人询问着,“吃汤包哪有吃姜的,就这样吃吧。”儿子李家德说。

  “不行,我要吃过去的味道。”没有见到生姜,丁慰如老人迟迟不肯动筷,甚至有些“生气”起来。“来了来了。”孙女李小佳把生姜丝放到醋碗里。微颤着双手,丁慰如老人夹起一只汤包,缓缓放进醋碗,然后用另一只手托着咬起来。

  牙齿几乎掉光,老人慢慢咀嚼着。但还没等她咽下去,所有人都看到了老人失望的表情,“完全不一样了,差得远了。”丁慰如一边摇头一边说:“不是,不是这样的。”两口吃完一个包子,老人放下了筷子,“原来的包子皮啊,很薄很薄,咬出来啊,一半是卤子。”丁慰如老人回忆的,是当年在下关和夫子庙的茶馆吃的包子。

  “我晓得现在的味道跟以前不一样了, 可毕竟是家乡来的。”一口汤包咬下去,老人尝到的,虽已不再是当年的味道,却感觉到了乡情的温馨。

  这一天是74年来

  最幸福的日子

  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半,丁慰如和施自怀两位老人一直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家人劝去午休都不听,就这么一直聊着。回忆那时的南京,那时的亲人。

  到了该准备晚饭的时间,丁慰如老人的儿媳妇和施自怀的女儿开始忙碌起来,一个准备福州菜,一个准备南京菜。“那个瓢儿菜啊,就那么清炒一下就行了,不要放其他的东西。”丁慰如老人嘱咐着,“这几年奶奶年纪大了,她90多岁那会儿还给我们做饭吃呢。”李小佳告诉记者,这几年奶奶身体已不如从前,不再“亲自掌勺”,可家人做的菜总不合她的口味,“老人家总是说南京的东西如何好吃。”

  清炒瓢儿菜(黄心菜)、芦蒿炒臭干、烤鸭……几道南京菜连同几道福州菜,很快被摆上了餐桌。丁慰如和施自怀老人这才从沙发上离开,坐到餐桌边。几道南京菜,全被摆放在丁慰如老人前面。“这个好吃。”一口漂儿菜吃下去,丁慰如老人终于吃到了想念的味道,“是这个味儿,是这个味儿。”

  “吃一口芦蒿,再来一块烤鸭。”86岁的“小怀”为102岁的丁娘娘一连夹了几次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叙旧聊天,开怀畅饮。被围坐在最中间的丁慰如老人,一直绽放在脸上的,是久违了74年的见到亲人的微笑。“今天,是我74年来最幸福的日子,感谢快报圆了我这一辈子的心愿。”102岁的丁慰如老人端起‘酒杯’向着快报记者说。

  74年的心愿,能这么快实现,是每个人都未曾预料的事情。或许,只有“缘分”二字可以解释。

  “咔嚓”,快报摄影记者举起了相机,定格了一家人的合影。尽管这不是一张完整的全家福,对于丁慰如老人来说,这已是最幸福的时刻。

  时间已是晚上10点多,快报记者在李小佳的卧室里写稿。房间外面,是仍然不肯睡去的一家人,和不时传来的阵阵欢笑。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核心报道 F11 “今天,是我74年来最幸福的日子” 2011-12-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