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世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国流行文化 陷入复古泥潭?
  1992年以来,美国流行文化的改变微乎其微 资料图片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的流行文化——时尚、艺术、音乐、设计、娱乐等——基本上每隔20年就会发生一次巨大的变化。但是现在,在科学、技术依然不断进步的今天,美国的流行文化却一直在重复过去,不再有创新。

  就在20年前,万维网还仅仅为学术界所知晓,电子邮件和手机还是新鲜玩意,转基因食品还不存在,“基地组织”和本·拉丹还没登上《纽约时报》……1992年以来,随着科技、政治、经济的发展,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奇怪的是,过去20年的美国流行文化与上个世纪的任何一个20年相比,改变的程度都小得多。这是美国当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悖论。

  没有本质改变

  从麦当娜到Lady Gaga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每隔20年流行文化就会发生变化,每个美国人都能迅速分辨出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电影(《码头风云》《桂河大桥》)、20世纪30年代的经典电影(《大饭店》《一夜风流》)与20世纪70年代的经典电影(《花街杀人王》《发条橙》)。当文学被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重新定义后,在此20年之前的名著——亨利·詹姆斯的《大使》、伊迪丝·沃顿的《欢乐之家》——看起来就好像是另一个时代的遗产。

  1992年至今,美国流行文化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划时代的变化呢?实际上,在过去20年中,电影、文学和音乐的改变微乎其微。Lady Gaga取代了麦当娜,阿黛尔取代了玛利亚·凯莉——她们之间都没有本质区别。

  对新事物缺少“食欲”

  牛仔裤运动鞋经久不衰

  看看大街上和商场里的人们——牛仔裤和运动鞋对所有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标准搭配,从1982年到1992年再到2002年都是如此。在如今的时代,什么东西都不过时,什么东西都复古,整个文化就像凝固了一样,再没有人有引领新潮的智慧。

  从宏观上来看,这可能是对科技、政治、经济不断发生巨变的无意识集体反应。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随着网络、智能手机、9·11、经济衰退扰乱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希望和梦想,人们对熟悉的流行文化的依恋就更胜以往。

  如果这种流行文化的“冻结”只是暂时的缓冲,那么或许人们最终适应了这个充满了巨变的新世界后,一切都会回归正常。或许流行文化的停滞会成为文化新模式的开始,一种对创新的持久性“食欲不振”。

  人人都是“设计师”

  爱风格,爱品位,爱复古

  艺术家一直是站在潮流尖端的人,人们总会跟随他们的脚步。20世纪80年代,家居办公(SOHO)的概念就成为一种文化重复的范例,如同连锁店般扩散到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小城市里。

  大众迅速接纳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品位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髦物件在美国开始大范围销售,盖普服装、宜家家居、邦诺书店、星巴克咖啡等品牌的门店都成倍增长。后来,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装修、时尚、烹饪类的电视节目成为新流行,《交换空间》《天桥风云》等电视节目涌现。电视剧《广告狂人》也空前火爆,真正令它成功的不是情节,不是角色,而是时代背景——由男人的三粒扣式西装、女人的细腰蓬蓬裙营造的醉意朦胧的20世纪60年代。

  与此同时,大量美国人已成为“业余设计师”,人们拥有的物品越来越道具化,穿的衣服越来越戏服化,居住、吃饭、购物、度假的地方越来越场景化。

  即将迎来新生?

  逐步走向衰落?

  美国人似乎陷入了恶性循环中——除了科技外的创新停滞,它令美国人拥抱过去,将现在变成了陈列过去的营利博物馆;它令文化失去了能够产生真正的新想法、新变革的创新的燃料;它阻滞了文化的快速变革,增强了经济和政治的稳定性。

  也许美国已进入一个固定文化时期的末期,一直重复过去的复古潮流即将结束,美国和西方世界正处于文化爆发的边缘。也许这是西方文化衰落的方式,不是瞬间凋零而是陷入泥潭中,经历一段长久、怀旧的悲鸣。

  □快报记者 李欣 编译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世界周刊 B1 美国流行文化 陷入复古泥潭? 2011-12-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