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记者 胡玉梅在中山东路为你报道
清朝末期,安徽省政府因财政亏空发行公债,被英国怡大洋行大量购买。当时,安徽省政府无力偿还,债款风波历经几年,最终不了了之。而这个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涉外债款案也被收入民国外交部卷宗。昨天,南京图书馆首次推出了《馆藏民国珍贵文献珍本展》,一大批民国珍贵史料被披露出来。
载入卷宗的涉外债款案
在南图负一楼大厅的展柜里,“皖省欠还怡大洋行债款案”静静地躺着。“这是当时中华民国外交部流传下来的,连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都没有,非常珍贵。”南京图书馆一位工作人员说,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卷宗,并不是普通的印刷品。
卷宗内都记录了什么?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民国期间安徽省政府和英国怡大洋行引发的一个债款案。1910年,安徽为解决财政困难,发行了120万库平银公债。英国怡大洋行认为这是控制安徽地方财政的一次机会,出资购买110万库平银公债,占发行总额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但很快,清政府就被推下台,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柏文蔚出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由于政局变化和财政窘迫,直到指定还款日,安徽省政府都不能支付怡大洋行本息。于是,英国怡大洋行立即通过英国驻华公使馆进行交涉,声称安徽违背信约,请求中央政府予以干预。
尽管,外交部出面干涉,但当时的安徽财政实在无力偿还。于是安徽省政府对当时的外交部说,“此项借款,关系重大,现正列入敝省预算案内交省议会核议”。这个债款项目就一直拖着,最终中央财政部出面来帮忙解决。但直到1922年,安徽尚欠英国怡大洋行公债本息84万元没还。
专家说,清末民国初期,各个省份的财政都很匮乏,经常有这种涉外案子,而且交涉起来很麻烦。“安徽省的怡大银行债款案是比较有名的,史料价值很高。”
戴望舒“处女作”亮相
戴望舒因一首《雨巷》而出名,被称为“雨巷诗人”。在戴望舒成名前,曾经写过多首诗,处女作便是《凝泪出门》。
“昏昏的灯,溟溟的雨,沉沉的未晓天,凄凉的情绪,将我的愁怀占住……”这是《凝泪出门》中的内容,读起来显得有些稚嫩。而刊登这首处女作的杂志叫《璎珞》,1926年出版发行,由戴望舒和施蛰存等人共同自费创办,可能出现了经济上的匮乏,只出版4期。可贵的是,杂志虽小,而且当时的名声也不够响亮,但南图却收藏了《璎珞》的全套,如今堪称是孤本。
民国文献修复工程巨大
展柜里民国文献看了让人心酸,它们个个酸化严重,有的用手一碰就会掉纸屑。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陈立说,这次在南京图书馆第二届阅读节期间推出民国文献展,其实目的是唤起人们对民国文献的关心。民国文献是1911年-1949年之间的出版物,南京图书馆藏有民国文献70多万册,如果要把这些民国文献都修复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据介绍,目前全国的民国文献都面临纸张酸化严重的难题,“只要轻轻一碰,就会掉很多纸屑子。”它们为何这么脆弱?南图专家说,民国期刊文献和古代的纸张相比,没有古代纸张好,古代书籍都是用宣纸,而宣纸对工艺特别讲究,保存起来相对好。民国文献采用的是当时最为先进的印刷技术,纸张酸性大,年代久远了之后,就成了“易碎品”,而且治疗民国文献的酸化办法,目前还在探讨中。“都是保密的配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