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中华民族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长期以来,大屠杀给人们留下很多屈辱的记忆。
但是昨天,南京一位85后民间抗战史研究者胡卓然找到实例,日军屠城时,南京军民依旧在抵抗,而且炸死了一名日军将领。胡卓然也因对南京大屠杀史的历次贡献,加入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会,成为了唯一的“85后会员”。11月30日,他又接到研究会邀请,在“12·13”学术会议上公布他的发现。
对此,“南京大屠杀研究学会”副会长、南师大教授经盛鸿表示,胡卓然的这一发现很有历史价值。
□快报记者 毛丽萍
疑惑
两个日军炮兵联队攻南京,仅一个联队长被频频提及——
还有一个炮兵联队长在哪?
胡卓然是法学硕士,2005年开始研究抗战史。
一次在查阅南京大屠杀史时,他注意到,在1937年12月进攻南京的日军部队序列里,有一个野战重炮兵第六旅团,这是日军第十军直辖的炮兵部队。
“南京的城墙很结实,也很厚,正是因为这个旅团有‘三八’式150毫米口径榴弹炮,凭借猛烈的火力摧毁城墙,才使得日军破城而入。”
胡卓然说,这个在日方战史中也确有记载,但让他疑惑的是,这个日军野战重炮兵第六旅团下辖有第十三、第十四两个联队,可是第十三联队的联队长桥本欣五郎被频频提及,而第十四联队的联队长井手龙男却鲜为人知,这是怎么回事呢?
桥本欣五郎在日军之中算是一个人物,率部参加了占领南京和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在二战结束时,是以预备役大佐的身份被列为甲级战犯,成为了二十八名日本甲级战犯名单里唯一一个没有将官军衔的军官。1948年11月12日,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了无期徒刑。
而和桥本欣五郎一起执行攻击南京任务的井手龙男,却没啥“名气”,甚至在占领南京后就“销声匿迹”了。
“井手龙男担任联队长的野战重炮兵第六旅团第十四联队是配属给在南京大屠杀之中犯下滔天罪行的两个师团的——该联队下辖的第一大队配属给了南京大屠杀元凶之一的谷寿夫担任师团长的日军第六师团作战,第二大队配属日军第一一四师团作战,南京城墙上著名的城门‘水西门’,就是遭该联队第一大队的榴弹炮直接击中而被摧毁,从而使得日军步兵蜂拥而入,冲进了南京的市区。这个井手龙男怎么就消失了呢?”胡卓然觉得蹊跷,他决定搞清楚其中原因。
实证
胡卓然从海量日方资料中,找到了这个联队长的下落——
井手龙男被迫击炮弹炸死!
胡卓然说,真相是他从海量日方资料中研究出来的。他告诉记者,有常去日本的民间抗战史爱好者向他提供了大量新发现的日文资料。
其中一本发行于1939年《支那事变忠勇列传——陆军之部》第二卷,出现了关于他一直在考证日军野战重炮兵第十四联队长井手龙男的文章,文中叙述了其毙命的详情:
“十四日下午,(井手龙男)在野口少尉以及佐佐木锻工长等人随同下,进入部队视察部队集合情况,在步行至兵工厂西侧位置的学校校门北方大约十米处之时,于第五、第六中队的炮车之间的位置,遭到了发射位置不明确的敌方迫击炮弹攻击。这一次袭击导致他以下出现了四名战死者,另有九名不同程度受轻重伤者。他本人的右胸口上方也遭到了致命的重创。并且在他的脸颊、双手、头部以及大腿处也不同程度受了伤……在十五日上午七点左右,事态突然发生变化,同日上午八(时)三十分他在江南的战线上陨落了。”
文中“兵工厂”即金陵兵工厂。记录显示:大屠杀开始第2天,即1937年12月14日,井手龙男等5名日军被一举炸死于金陵兵工厂附近,另有9名日军被击伤。
记录的真实性如何?编纂此书的“忠勇显彰会”是当时日本“为表彰和宣扬战死的最为忠勇的官兵的突出事迹而专门设立的官方性质社团”,该卷书“向天皇、皇后、皇太后三位陛下进献”,其记载无疑是当时日方最权威的官方说法。
印证
在中方资料中,有“迫击炮连”守卫金陵兵工厂的记载——
中国军民炸死了日军将领!
查到了日本的历史记载,胡卓然并没有满足,他开始寻找中方资料,希望能与此相互印证,因为还有个问题,炸死井手龙男的迫击炮弹是哪来的?
胡卓然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整理的《1937年陆军第88师南京战役纪要》中找到:南京保卫战时金陵兵工厂所处的中华门到雨花台一带是72军88师防区,参战官兵多人在战后回忆中提到城破后退守金陵兵工厂。而且在中方的记录里,确实留下了有“一个迫击炮连”守卫金陵兵工厂的记载。
随后,胡卓然又从现代著名作家阿垅(原名陈守梅,南京保卫战时任88师连长)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南京》(现名《南京血祭》)中核实到了更具体的情况。
他告诉记者,《南京》虽然是部小说,曾荣获“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长篇小说一等奖,但书稿后载明其内容依据真实的南京保卫战情况写出。
在第七章开头,作者还专门标明“本章献给为自由解放事业战死的同学黄德美和同志巩克有、王洪钧”,显示该章节源自作者战友的实际经历。“黄德美,就是守卫金陵兵工厂的迫击炮连连长,是阿垅在中央陆军军官军校同期同学。”胡卓然称。
“阿垅写这篇小说时,他并不知道黄德美没有战死,1941年他给阿垅寄来了一封信,据此也可得知,该迫击炮连最后有剩余的官兵从金陵兵工厂突出了重围。”
中日记录形成了对应,胡卓然由此推断出两种情况:一种是,12月12日迫击炮连幸存的官兵撤出阵地后,携带迫击炮隐蔽在金陵兵工厂附近。目睹日军在中华门内外疯狂屠杀行径时,愤而发起了一次抗争;另一种可能是,迫击炮连撤出金陵兵工厂时,把未损坏的一门迫击炮藏在附近某处,在这一带的88师或87师部队别的幸存官兵,在14日启用了这门迫击炮反抗了日军的暴行。“无论是哪一种可能,中国军队幸存的官兵在1937年12月12日金陵兵工厂失守后,可以在日军重兵驻扎的地方掩藏长达2天,在12月14日突然向日军的暴行发起反击,都明显难以离得开南京当地老百姓的掩护和支援。这一次抗争,是中国军民一致发起的反抗。”胡卓然认为。对此,经盛鸿评价:“这是不屈的中国人民的一次反抗。”
井手龙男因死于此役,被日本军方从大佐追晋为陆军少将,此人是目前有证据可以明确证实的、中国军民在南京城不屈反抗之中炸死的唯一一个日军将领。
呼吁
在毙命地点
立块“振气碑”
胡卓然还告诉记者,井手龙男当年被炸死的地方,现在还可以找到。
胡卓然称,日方的文章中提到了“兵工厂西侧位置的学校”,根据40年代曾担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校长的杜文若回忆“抗日战争以前,兵工专门学校的校址在南京中华门外原金陵兵工厂的对面”,据此可以得知,井手龙男毙命处附近的那个校门就是当时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的校门。据介绍,该校是中国最早的军械院校。于1917年1月创办于汉阳,名为汉阳兵工专门学校。1932年9月由汉阳迁至南京金陵兵工厂旁的正学路新校址。这个学校也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军事工程技术高等教育机构,国内大批军工人才都毕业于此。南京沦陷前,该校于1937年11月奉令内迁株洲,1938年1月复奉令迁移重庆。
今天,兵工专门学校的五层楼校舍,还完好地保存于南京晨光机器厂院内,并入选第一批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这座历经沧桑而至今仍屹立的五层民国建筑,曾见证了屠城的兽军遭受到了有力反抗的场景,也见证了不屈的南京军民的英勇精神。
胡卓然说:“南京城里为南京大屠杀立的都是悲情碑,现在可以在这里立一个提神振气的碑了:侵华日军少将井手龙男毙命于此!”
资料链接
胡卓然研究成果
填补研究空白
胡卓然,1986年生,南京工业大学毕业,法学硕士,现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员。曾撰写学术论文,考证出1938年4月5日出版的第3期《世界展望》上,第一次出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个词语。这一填补南京大屠杀研究空白的成果仅是他最新成果之一。
他已和著名抗日史作家萨苏合作发表多篇文章,就在不久前,他帮萨苏考证出击毙了日军“满洲开拓团之父”东宫铁男大佐的中国军队具体是哪一支部队。这个成果以《“满洲开拓团之父”毙命平湖》为题刊登在2011年8月16日《中国国防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