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发现 将军秘事之廿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中国八航校第一任校长李发应
  李发应任空军第四航校政委期间慰问苏联专家及其家属
  1965年李发应(左)在昆明机场迎接越南军事代表团
  1947年李发应在绥蒙军区42团任团长(后排左一)
  李发应任骑兵团长时的照片
  快乐的晚年生活
  八航校35周年庆典上,李发应与歼5教练机合影

  ■编者按: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的红星园里,长眠着唐亮、杜平、饶子健、刘飞、刘先胜、聂凤智等百余位开国将军和老红军。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堪称一部壮丽的史诗,其中的篇章,既有战争年代的叱咤风云,也有和平年代的柔情大爱。《发现》周刊联合《铁军》杂志、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红星园·将星闪耀”系列,一一为您介绍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李发应(1915—2000):安徽省霍邱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二一七团宣传员、排长、连长,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二七一团政治处主任,师特派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警备第六团一营政治教导员,绥蒙军区第九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绥蒙军区骑兵旅第三团团长,第三师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第四航空学校政治委员,第八航空学校校长,空军第一军副军长,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副主任、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11月4日在南京逝世,安葬在雨花台功德园。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组建起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部队,中央军委批准在全国各地创办了7所航空学校。由于当时空军缺少政工干部,毛主席专门批示,从各野战军中为航空学校挑选政治委员。当时的第一野战军第一军三师政治部副主任李发应,被选中担任位于沈阳的第四航校政委。

  包括他在内,7所航空学校的第一任政委们见证了空军创立和发展壮大的历程,也为新中国的空军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后来都被授予了少将军衔,人们称他们为新中国的“航校七政委”。

  □本版主笔 见习记者 郑文静

  随部队离乡 十九年未见老母亲

  李发应出生在安徽省霍邱县三流集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饱受地主欺压。九岁那年,深秋的一天,李发应给地主家放牛,因为太困在田边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天已经黑了,牛也不知道去向。这个九岁的孩子深知会被地主毒打,吓得在水塘里躲了整整一夜,听见有人叫他的名字也不敢出来。直到第二天,听说牛找到了,他才回了家。

  童年的贫苦生活练就了李发应倔强的性格、坚韧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顽强精神。

  1929年10月,14岁的李发应参加了少先队,脱离生产配合游击队打击敌人。11月,他加入了共青团。1930年6月,李发应调到区保卫局,领到了武器,成为了一名战士。战士李发应很快参加了县游击队,并随游击队合并到了红25军73师。1930年10月,李发应随部队离开家乡。因为怕父母伤心,李发应没有告诉家人。但是,母亲还是听说了消息。她连夜冒着大雨,涉过齐胸高的河水去见儿子,可惜儿子的部队已经走了,而且一走就是十九年。

  十九年间,李发应南征北战,虽然思念母亲,思念亲人,却始终没能回家看一眼。他知道当年参加红军连累了家人,猜测父母恐怕已经不在人世了。解放后,见他经常提起父母和家人,妻子钟尚林便提议他给老家写信问问情况。结果收到信的家人欣喜若狂,因为李发应的父母还健在,只是对李发应已经期盼了十九年。

  战斗中负伤 首长鼓励他往前走

  当年,李发应参军后,由于年纪小,被分到红25军73师217团长枪连担任宣传员。后来凭借在战斗中的表现,先后当上了排长和连长。

  1933年1月30日,李发应随部队攻打四川南江。经过3天激战歼敌3个团,击溃8个团,于2月1日占领了南江县城。在战斗中18岁的李发应左小腿负了伤。

  18日,由于敌人集结了38个团约6万人向我军发动反击,部队主动撤离了南江县城。在快速转移的过程中,李发应因为小腿负伤未愈,逐渐落在了后面。他拄着木棍一瘸一拐硬挺着往前走,可是行走不便,速度慢,渐渐地前面不见了红军部队,后面就是敌人的追兵。李发应的心中万分焦急,但是又饥又渴,实在是走不动了,只好一屁股坐在了路边。

  就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一位红军首长带着警卫员,骑着马,从后面过来了。首长见他腿上包着绷带坐在路边,便关切地问:“小鬼,你负伤了?”李发应哭着告诉首长,他负伤了,走不动了。首长让警卫员解下一袋干粮递给李发应,鼓励他说:“部队没有走远,你一定要坚持,要赶上部队。”靠着首长的鼓励和留下的干粮,18岁的李发应硬是带着腿伤,追上了大部队。

  这段经历,在后来的战斗岁月中一直深深激励着李发应。他一直想感谢那位首长,可惜连首长的姓名也不知道,成为终生的遗憾。

  医疗条件差 没麻药直接取子弹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由原来的四个师扩编成四个军。以七十三师为基础,连同南江、红江、广元等县的独立团、独立营扩编为红军第三十一军,李发应任第三十一军党务委员会干事。

  1935年1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决定收缩部队,准备强渡嘉陵江迎接中央红军。3月29日,第三十一军于苍溪以北的鸳溪口强渡成功,一举攻占敌险要阵地火烧寺,击溃敌刘汉雄部一个旅,向剑门关推进,歼灭敌军三个团,摧毁了敌江防阵地。这次强渡嘉陵江战役,历时二十四天,总计歼敌一万余人,攻克了阆中、南部、剑阁、昭化、梓潼、平武、彰明、川北等八座县城,是红四方面军战史上一次大规模强渡江河的模范战例。

  1936年10月,党中央为开辟西北至苏联的战略通道,指示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

  11月17日,第四、第三十一军奉命东移,在甘肃萌城、甜水堡阻击胡宗南第一师。战斗十分激烈,共打死打伤敌人六百余人,但我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战士们以白刃与敌搏斗,各级指挥员身先士卒,师长洪柴儒和273团团长、政委壮烈牺牲。

  在激烈的战斗中,李发应的左手中弹负伤。当时红军的医疗条件很差,也没有麻药。手术时,李发应咬着牙,忍着剧烈的疼痛,硬是让医生用手术钳将子弹取了出来。

  随身带党证 只有它绝对不能弄丢了

  1946年,李发应担任绥蒙军区骑兵旅3团团长,参加集宁战役。我军英勇顽强,歼敌1.2万人,但也伤亡惨重。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战士们受命各自突围。当时,集宁城外已经被傅作义的部队用铁丝网团团围住。无奈之下,李发应只好留下自己心爱的白色战马,带着战士们扒开铁丝网,前往后方留守处。妻子钟尚林在留守处听说部队伤亡很大,以为丈夫牺牲了。等见到了李发应,百感交集,一边默默流泪,一边帮丈夫缝着被铁丝网划破的上衣。

  战斗过后,李发应失去了所有的行李,唯有贴身装着的1934年红军西北军区党务委员会发的中国共产党党证保留了下来,并且在接下来多年的战斗中,一直贴身陪伴着他,经历数次大劫难。建国后,李发应捐出了这张珍贵的党证,让它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为后来人讲述革命年代的烽火故事。

  航校做政委 见证中国空军建设发展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为了组建空军飞行部队,必须要尽快地培养出自己的飞行员。当时,毛主席下了很大的决心,要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快速组建航空学校。由于一时没有合适的政委人选,毛主席批示要从各野战军中挑选合适的人担任。

  凭着丰富的基层、机关工作经验和优秀的政治工作经历,李发应最终被任命为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第一任政委。

  李发应到任后,与校长吕黎平工作配合默契,克服了很多初办时期的困难。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很快将航校组建并运转起来。并在最短的时间里担负起了飞行员的训练任务。

  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回国,途经沈阳,专门询问了第四航校学员飞行训练情况和苏联专家教学情况。在听完汇报后,毛主席满意地说:“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早点把翅膀练硬了,飞出新中国空军的军威来!”

  1951年4月,李发应奉命担任第八航校校长。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组织及机务保障方面,他都亲自过问。当时八航校各项工作都极为出色,培养出一大批空军高级指挥员和战斗英雄。这批飞行员在抗美援朝空战中和空军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8年8月,李发应任空军第一军副军长。1961年7月,李发应任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副主任、政委。1978年任南京军区空军顾问。1982年离休。

  爱说点俄语 在幸福新社会安享晚年

  离休后,李发应留在南京,安享晚年。五个女儿,一个儿子,还有第三代可爱的孙辈们,都很孝顺,时常陪伴在他的身边。

  “父亲的性格很开朗,喜欢跟孩子们一块玩。最有趣的是,他时不时还爱说点俄语。”儿子李忠笑着回忆。

  因为在航校的时候,李发应跟苏联专家的关系很好,学了几句俄语。到后来,儿女们带他出门旅游,看见外国人在说英语,他就来了兴致,说几句俄语自个儿乐乐。据学过俄语的大女儿说,发音还很标准呢。李忠说:“父亲身体一直很好,耳不聋眼不花,直到2000年11月4日,父亲患了感冒,上午我去看他的时候发现他精神不大好,到了晚上,父亲竟然离开了我们。父亲戎马一生,参加过长征,三过草地,受了不少苦,唯一让我们欣慰的是,在革命岁月流血流汗也流过泪的父亲,晚年的生活幸福安详。”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发现 将军秘事之廿八 A30 新中国八航校第一任校长李发应 2011-11-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