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4版:封底对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1年9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闾丘露薇:对枪声已习以为常
  班加西的公路上,常常可以看到开着皮卡车、手持枪支的武装人员
  闾丘露薇 供图
  《利比亚战地日记》
  闾丘露薇 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年9月

  上一次和闾丘露薇联系是今年3月,当时她和她的报道小组正在日本地震灾区采访,她特地为快报撰写了一篇专稿。时间再往前,汶川地震时,也是她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在震中接受快报记者的采访。这是一个和危险作伴的女人,她的身影曾出现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伊拉克,她被誉为“战地玫瑰”。这一次是利比亚,她深入反对派的大本营班加西一个多月,除了发回正常的报道之外,她还以日记的形式完成了一本名为《利比亚战地日记》的书。在这本书里,闾丘记录了她在班加西的所见所闻,笔之所至,都是读者想知道和了解的。

  日前,快报记者对闾丘露薇进行了专访。闾丘表示:看再多关于利比亚的新闻报道,都比不上自己到第一线去体会、去判断。

  □快报记者 倪宁宁

  没有主动请缨

  这里需要有经验的记者

  柒周刊:这些日记,每一篇篇幅都很长,你是利用一天工作结束后、睡觉前的时间写的吗?这也是你工作的一部分?

  闾丘露薇:这些都是我每天在睡觉前写的,并不是我的工作,但是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我的工作只是报道新闻,也包括写一些文字专栏,但是篇幅都有限,有很多的细节,在新闻和专栏文字里面无法展现,我觉得有必要把它们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帮助大家更加了解当地真实情况。这样的记录,也可以帮助自己思考,因为在记录的同时,我刻意地要求自己不能够写成流水账,每天要有不同的点。我希望读者能够从中看到更加深入一点的东西。

  柒周刊: 在班加西,当你看到相似的场景会很自然地想起从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采访经历,你的战地采访其实一直在延续着,“去战地,找闾丘”,你怎么看待和评价自己的这份工作?

  闾丘露薇:这次“凤凰”一共去了十七人次的记者,在当地采访的,还有其他的中国记者。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再到这次利比亚,我看到的是中国媒体的进步,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些冲突报道当中。至于我的这份工作,我只能说,很幸运,因为我所在的平台愿意花钱和人力去采访这些新闻。

  柒周刊:这次去班加西,是你主动要求去的,还是台里的安排?

  闾丘露薇:我原本是要去接替的黎波里的同事,但是在申请签证的时候,找不到利比亚驻中国大使馆的签证官了,于是决定去班加西,因为我们在班加西的同事,同样也已经工作了颇长的时间。也算不上主动要求,当时掐指一算,应该也要轮到自己了,因为毕竟这样的场合,需要有经验的记者。

  柒周刊: 班加西和喀布尔、巴格达有什么异同?

  闾丘露薇:2001年的喀布尔是条件最为恶劣的一个城市,典型的没有发展,只有倒退的一个地方。巴格达其实非常的发达,至少曾经非常的发达,从当地的建筑、道路,甚至人的形态都可以看出来。至于班加西,很难想象,一个拥有如此丰厚的资源,同时地理位置又是如此优越的地方,居然是这样的破旧。

  柒周刊:电视记者和文字记者有很大的不同,你们这次一共去了多少人?是如何寻找和选择选题的?

  闾丘露薇:和我一起的还有一名摄影师和一名工程人员,因为需要携带海事卫星,除了传送画面,还有直播连线。至于寻找和选择选题,我首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关于利比亚的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结构,以及其他一些媒体人在当地的一手报道。我对于一些动态的新闻没有太大的兴趣,我更有兴趣的,是利比亚人为何要站到街头,要拿起武器。这些,在我的书里面都可以看到。

  不会时刻穿防弹衣

  对枪声已经习以为常

  柒周刊:如果你是一个报道都市新闻的记者,在城市能听到的最嘈杂的声音也就是节庆的鞭炮声,但是你在班加西、喀布尔、巴格达,听到的常常是枪声和爆炸声。当你在班加西听到这种声音时,你的感觉是习以为常,还是仍旧感到不安全?

  闾丘露薇:对于我来说,枪声已经习以为常了,尤其是明白当地的一些人把开枪当成庆祝或者发泄,所以更加无所谓,不会感到不安全。即便是离开班加西到其他城市,除了担心在一些城市还有狙击手,需要提高警惕,有些紧张;或者到前线,要随时留意是否会有攻击或者流弹,其他的时候,都比较放松。也许是因为自己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的缘故,经验可以帮助自己做出判断。比如穿防弹衣,第一次去这样的地方采访的同事,就会比较紧张,会随时穿着,而我就要看情况才定。

  柒周刊:出于专业的考虑,有没有想过让自己离战争更近些,再近些,与战士一起“行动”,报道一场战斗,而不是一次战争?

  闾丘露薇:是否报道一场战斗,要看为何要报道一场战斗。为了显示这个职业的危险?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还是这场战斗对于受众了解当地情况非常重要?要把这些问题想得非常清楚之后,才决定到底怎样进行报道。

  利比亚人没有选择

  只有死或者自由

  柒周刊:班加西的老百姓是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

  闾丘露薇:我采访了不同阶层的人,穷人、富人、专业人士、女性、年轻人,等等,我就是希望能够多听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对于自己国家未来的看法。而从我所接触的这些人身上,我只看到一点,那就是在他们看来,没有选择:只有死或者自由。

  柒周刊:作为一个战地记者,怎么看待战争,这是一个怪兽,还是社会进程的一部分?

  闾丘露薇:战争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就拿利比亚来说,如果在民众走上街头之后,卡扎菲选择对话,就不会有这场战争。对于利比亚人来说,他们没有突尼斯还有埃及那样幸运,他们只能够通过战争来推动社会改变和进步。这并不是社会进程的一部分,只不过很多时候,民众没有选择。

  柒周刊:此次班加西之旅,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场景是什么?

  闾丘露薇:我只能够说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也就是那个名叫法斯的律师,他成了引发这场风暴的导火索。因为多次坐牢,一直从事街头抗争,所以看上去很草根,甚至在一些时候,反应有一点迟钝。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非常的本土化,不会英文,因为他读书的年代,卡扎菲不允许学生学习英文,他谈到人权、自由、平等,完全是出自自己的信念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冷静、懂得自我保护

  不要去用性命换新闻

  柒周刊: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的采访经历,让你成为了“战地玫瑰”,你觉得媒体把女性记者派到这种危险之地,是否是一种失策,或者说是一种残忍?

  闾丘露薇:媒体如果足够成熟的话,是不会按照性别来决定工作机会,而是按照能力。这一点,只有媒体的负责人心里面最清楚,派女记者去到底是因为欣赏她的能力,还是觉得更加抢眼。

  柒周刊: 这次你遇到了一些老朋友——战地记者,请介绍一下职业战地记者的生存情况?

  闾丘露薇:这些同行,其实是在采访阿富汗的时候认识的,不过,和我一样他们也不是职业战地记者,平时是需要采访其他类型的新闻的。真正的职业战地记者,这些年正在减少,因为对于正在面临需要紧缩开支的西方媒体来说,要养一批这样的人负担太重,也划不来,因为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来自现场的报道越来越容易,比如当地人的博客、公民记者等,他们提供第一手资料的速度是专业媒体人所无法比拟的。

  柒周刊: 一个合格的战地记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

  闾丘露薇:懂得自我保护,不莽撞,明白没有一条新闻值得用性命去换回;冷静,能够在混乱的情况下快速做出抉择;明白一点:事实并不代表真相;在混乱的信息来源下,善于发现漏洞和谎言。

  柒周刊:作为一个战地记者,想过最坏的结果吗?怎么排遣?

  闾丘露薇:没有想过,因为保证自己的安全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如果真的出现问题,而不是因为自己疏忽的话,那就是运气不好了,那谁也没有办法。

  柒周刊:记者、主持、作家,你身兼数职,你更喜欢哪个角色,还是喜欢兼而有之?

  闾丘露薇:记者,这个职业,让我有机会在第一线。比如,就算我看了再多关于利比亚的新闻报道,都比不上自己到第一线去体会之后,所做出的判断来得准确。

  想问卡扎菲

  为何向民众开枪

  柒周刊:10年前,你曾经去过利比亚,采访过卡扎菲,当时的情形怎样?

  闾丘露薇:当时是跟随中国领导人访问利比亚,在卡扎菲和中国领导人会谈之后,我和其他的香港记者,就在酒店里面采访了他。他身边的人很凶狠,但是他看到我们之后,手一挥,把身边的人赶走了,让我们提问。

  当时从他这个手势上看,我觉得这是一个极端自恋的人。

  柒周刊:如果有机会再次采访卡扎菲,只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

  闾丘露薇:我会问:为何下令向民众开枪?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封底对话 A24 闾丘露薇:对枪声已习以为常 2011-9-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