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国际原油价格跌得厉害,很多人盯着问,为什么国内油价不赶紧跟国际接轨呢?不是有什么成品油定价机制吗,怎么还不跟着降呢?
问得多了,倒是有专家出来说话了,但说的基本上是火上浇油的话。专家说,国际原油价格是降得厉害,但并不等于我们的油价就要跟着降,为什么呢?因为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参考的三大原油交易市场,并不包括前阵子一直在跌价的纽约市场,而国内参考的三大市场原油价格,并未达到“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的条件,所以结论就是:国内油价还不能降。
这个解释引发了一系列的继续追问:为什么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参考对国际油价影响最大的纽约市场?“连续22个工作日”是不是太长了,是不是失去了对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变动做出反应的最佳时机?“4%”的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幅度,是不是也定得太高了?
对于这些追问,管理部门至今并未做出回应。于是几大石化巨头也就乐得逍遥,继续按最高零售价卖油。这已经很让人受不了了,更让人无语的是,虽然专家口口声声说目前国内油价还没到降的时候,国有巨头也维持最高价不动,但民营和外资加油站这段时间却纷纷降价。所谓“国际油价暂时还不能带动国内油价下降”这样的论调,已经被证实为不折不扣的大忽悠。
本周,来自《广州日报》9月15日的报道显示,来自民营和外资加油站的降价活动还在继续,中石油和中石化也仍在按照最高零售价卖油,面对舆论如潮质疑,却丝毫不为所动。这个怪现象之所以得以持续,无非是因为对巨头们而言,行政与市场已经双双失灵。
于行政调控而言,有了“与国际市场接轨”这样的名头,行政调控就要部分给市场让路了,“跟涨不跟跌”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市场行为”;于市场而言,几大巨头控制了成品油批发大权,在供油紧张的时候,哪个加油站给油、哪个不给油,完全是巨头们说了算。那些平日里跟巨头们没搞好关系的民营加油站,脖子就这样被死死掐住了,所谓生死,只在巨头们一念之间。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前段时间闹所谓的油荒时会出现一波民营加油站倒闭潮了——巨头们通过批发权卡死你,实在是太容易不过了。民营加油站倒闭潮的背后,就是巨头们自身的加油站占据了越来越高的零售市场份额。以民营和外资加油站比较发达的广东为例,6000多座加油站中,中石油等巨头已经控制了其中的6成以上。广东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这样看下来,问题已经很清楚:巨头们不仅没有行政调控上的压力,也几乎没有了市场竞争的压力,不降价,实在是一点都不稀奇。民营和外资加油站虽然纷纷降价抢客源,但可以想象,在批发权被垄断、零售市场上也无法撼动巨头们地位的情况下,这只是茶杯里的风暴而已。搞不好,那些胆敢降价的民营和外资加油站,早已经上了巨头们卡脖子的名单。
我之所以说这样多,倒不光是为了表示对国内油价下降没信心,而是因为下面的这条最新消息——9月17日的《济南时报》报道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发改委正在研究推进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根据发改委此前向国内主要石油公司下发的征求意见稿,新定价机制的变化主要在两个方面:成品油调价间隔将从目前的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天;成品油定价权很可能将下放给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巨头。
新定价机制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让国内油价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意见稿中提到的“缩短调价间隔”和“下放定价权”,也是朝着“市场化”这个大方向走的。
按理说,市场化是能够体现供需决定价格这个基本市场定律的,但前提是这个市场本身是完全竞争的,也即不存在垄断。否则的话,如果市场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我们也就不需要行政调控和反垄断法了。回过头来看看国内的成品油市场,完全竞争却是泡影——几大巨头不仅垄断了勘探、原油进口、成品油批发这些上游环节,如今连零售市场的垄断特质也越来越明显了。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需要的不是进一步市场化,而是更强有力的行政调控。如果将定价权由监管部门下放给三大巨头,一个可以想象的后果就是:国内油价上涨最后的龙头也将失去——以前,巨头们还要通过制造油荒等手段逼宫发改委涨价,今后,涨价完全是自己说了算,要多方便有多方便。
油价关系到国计民生,既然定价机制要修改,要进一步完善,那么,大方向首先就要搞清楚,民众的意见更不可忽视,发改委征求意见更不能局限于“主要石油公司”,否则的话,必然会带来一大堆的后遗症。
□本报观察员 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