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读宋朝的历史,乍一看去,有很多事情,总是很容易让人“读不懂也想不通”。譬如说,宋朝是一个由武将通过军事政变的形式篡夺政权组成的国家,按理说,这样一个“军人政府”应该实行“军人专政”。然而,它的军事与国防却“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它所实行的却是“文人专政”。尽管它是中国历史上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王朝,但这个国家却一直未能实现“富强”,而是极为异常地“富弱”……其中的许多人物与故事,在今天看来,也仍然非常生动。
[上期回顾]
赵匡胤对弟弟赵光义的野心一直没察觉,即便大臣赵普提醒他要提防,他都没有理睬。
赵光义当时是国家的“二把手”,而宰相赵普则是“三把手”。如果说,赵普告发赵光义,在赵匡胤看来不过是赵普出于对赵光义的嫉妒的话,那么,对于一封来自于基层群众的“举报信”,至少应该引起他的注意了吧?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太祖皇帝依然还是掉以轻心,不以为然!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据史料记载,一次,有位禁军将领向宋太祖秘密报告说,赵光义在晋王府肆意妄为,罗织党羽,放纵吏仆,结交豪杰,希望皇上引起重视,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由此可见,对于赵光义私结党羽图谋不轨的阴谋,应该说,当时并非没有大臣察觉。遗憾的是,在这件事上,赵匡胤这人太执迷不悟,竟缺乏起码的防范之心。结果,不仅不相信那位好心好意的禁军将领的密报,反而立即下令处死了这位对自己一向忠心耿耿的禁军将领。如此一来,无异于闭目塞听,把许多想进言劝他防范赵光义的人的嘴都给堵死了,从而极其愚蠢地铺就了自己走向死亡的道路。
当然,从种种情形推测,赵匡胤到后期对弟弟赵光义的阴谋似乎已有所察觉,只可惜,他老兄对此却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措施。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封建帝王的死都是一桩政治悬案,像秦始皇沙丘暴毙,隋文帝突然离世,雍正帝一夜暴崩等。而之所以会发生那么多的政治悬案,显然,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了皇帝这个职业委实是个高危职业,虽然表面上无限风光,但其背后,却潜藏着非常大的风险。
宋太祖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在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宾天,驾鹤西去?对此,由于正史语焉不详,讳莫如深,如《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令人难解的千古之谜,不仅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同时也为各种野史、笔记、小说和戏曲提供了极好的味精与作料。
关于宋太祖的死,传闻有许多种版本,其中,当以文莹《续湘山野录》最为著名。文莹是钱塘的名僧,《湘山野录》及续录主要记载北宋前期的一些见闻杂事,历史上著名的“斧声烛影”的传说就最早脱胎于此书。
相传,就在开宝九年的春天,已上了50岁的赵匡胤有一天在洛阳问卜于一个喜欢推测人之祸福的混沌道士,问自己“还有几多寿?”道士高深莫测地掐指算了算他的命后说:“只要今年10月20日夜晴,则可延长寿命12年,如果不是,应当赶快措办后事。”这话,无形中给赵匡胤心理上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据说,10月20日晚上,赵匡胤心情紧张地来到太清阁观望天象。开始,星光灿烂,天气晴好,太祖心中非常高兴。可是,好景不长,忽然间阴雨四合,雪雹骤降。太祖见势不妙,赶忙退回寝宫,召晋王赵光义入寝殿。光义入殿后,太祖屏退宦官、侍女,兄弟两人斟酒对饮。从殿外远远望去,只见烛影摇红,灯影下光义不时离席,似有不可受的情状。饮毕,三更鼓敲过,地上积雪已数寸厚。太祖步出寝阁,用柱斧戳入雪地之中,“嚓嚓”声清晰可闻,并听到凄厉的喊叫:“好做!好做!”说罢,太祖解衣带就寝,鼾声如雷。当晚,光义没有出宫,夜宿禁中。至五更鼓过,太祖猝死。
这便是历史上所谓的“斧声烛影”的大致情节。赵匡胤驾崩后,很快,21日一大清早,赵光义便迫不及待地在灵柩前即位,史称宋太宗。
由于“斧声烛影”已成千古之谜,所以,以上任何一种推测都有可能,但也全都无法确认。然而,从宋太宗仓促即位前后的种种异常情形来看,太祖之死,绝对与赵光义急于谋权篡位有关。
在我国古代,立储一直被认为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只要稍微有一点政治常识和忧患意识的封建帝王都会对此深图密虑,不敢大意。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宋太祖赵匡胤竟然将关乎“国本”的立储问题束之高阁,置之不顾?
太祖究竟为什么不立储?很有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形:在刚刚篡夺皇位后,由于立足未稳,再加上当时几个皇子年龄还小,立储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所以,赵匡胤决定从长计议,暂不立储。在今天看来,对二弟赵光义的信任与重用乃是赵匡胤别无选择的“选择”。因为赵匡胤即使再能干,作为赵氏家族公司的“董事长”,他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事无巨细,所以,只好也只有选择一个“CEO”来替他经营打理“公司”里的一些具体事务。显然,在这样一个封建家族式的公司里,这样的CEO绝对不能从外人中“选聘”,只能也只有在家族内部而且必须是在直系亲属中产生。
据史料记载,赵匡胤之长子与第三子早夭,在他篡位那年,次子德昭9岁,第四子德芳才1岁,而三弟赵廷美也才13岁,都还未成年,当然都不是合适人选,因而时年22岁的赵光义理所当然便成了赵氏家族公司CEO的最佳人选,也是唯一人选。
想必,在无人可用时,赵匡胤一心想笼络这个能干的弟弟,对他关爱有加,想使他感恩戴德,当自己的帮手。而迟迟不立皇储,其用意也许是姑且使赵光义有个盼头,好让他更好地为自己卖命。也许,在赵匡胤看来,等到皇子长大后再行册立,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可是,令他至死都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的身上,竟会发生“烛影斧声”这样突如其来的悲剧,由此导致在立储问题上他的如意算盘完全落空了!
当然,话说回来,太祖为什么一直不立储?千百年来,谜底一直无人能够揭晓。
如果单纯就能力来说,太宗赵光义绝对不在其兄宋太祖赵匡胤之下。可是,倘若说到人品,则赵光义显然不能与赵匡胤相提并论。相比较而言,赵匡胤为人较光明磊落、仁厚宽容,而赵光义为人则显得阴险狡诈、凶残歹毒。
同样是阴谋篡位,赵匡胤对后周皇室还算高抬贵手,慈悲为怀。可是,赵光义却不像赵匡胤那么心慈手软,他不仅干净利落地彻底结束了一向待他不薄的太祖的性命,而且,为了不留后患,随后又斩草除根,接二连三地发布了“死亡通缉令”,残忍地将太祖的两个儿子以及自己的亲弟弟等人一一害死。
据说,太宗极不合情理地即位后,先皇旧臣议论纷纷,人心浮动。为了稳定人心,一开始,赵光义不得不做出姿态,极力拉拢和安抚皇室内部和宰执大臣。据《宋史·太宗本纪》记载,继位不久,他便“以弟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先帝子德昭为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兴元尹、同平章事。薛居正加左仆射,沈伦加右仆射。”此外,太祖的3个女儿也都被晋封为公主,太祖与廷美子女统称皇子、皇女。
表面看起来赵光义也和他的哥哥赵匡胤一样有情有义,可是很快,等自己一旦站稳脚跟,他便撕下了伪善的假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