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私募基金业的发展,相关产品300万的资金门槛已逐渐降至普通投资者可接受的100万、50万。
记者了解到,投资者目前可通过银行、券商、信托、第三方平台以及私募基金公司官方网站等多个渠道购买到私募产品。虽然今年以来私募整体表现不佳,但一些投资方向相对“另类”的产品表现突出,最高收益率超过30%。
定增类产品业绩优异
哪种类型的私募产品今年最赚钱?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对837只今年前成立的私募产品7月前的收益统计显示,排名第一的是博弘数君旗下的博弘1期,该产品今年前7个月收益高达30.85%。
据介绍,博弘1期优异的走势与博弘数君采取的定向增发策略密不可分。博弘数君采取“指数化”的定向增发投资策略,即参与市场上绝大多数定向增发股票的投资,以取得接近于定向增发平均水平的收益。由于定向增发相对于二级市场普遍拥有一定折扣,定向增发后又会利好上市公司,再次提振股价,所以,在建仓初期就会有一个相对二级市场价格的“安全垫”。
除了博弘数君外,在定增领域比较活跃的私募基金还有证大、凯石等。不过,定增类产品本身有流动性的局限性,相较于一般私募产品,定增类产品的封闭期相对较长,如博弘数君的产品就有15个月的封闭期。
“对冲基金”收益稳定
在今年动荡的A股中,另有一类私募表现突出,它们有些类似对冲基金。
随着去年股指期货业务的开放,一些私募基金公司也开始发行结合股指期货的基金产品。在这方面的创新中,市场中性策略成为私募基金公司的优先选择之一,如民森投资、朱雀投资等就已募集成立了相关的产品。一位私募研究人员介绍,这种产品的特性在于,一方面通过股票或ETF等建立多头仓位,而空头方则通过股指期货对冲掉系统性风险。“其优势在于,市场的上涨下跌本身与业绩表现并无关系,基金希望努力获取的就是剔除波动性后的收益。”
从上述两家公司已成立的产品来看,尽管今年股指出现了很大的波动,但相关产品均很好地对冲了系统性风险,并获得了收益。上述研究人员表示:“这种与指数的弱关联性以及承受低风险追求绝对回报的特性,对于一些比较稳健的投资者以及需要配置以分散风险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可通过多种渠道购买
“通过我们公司官方网站确定购买产品后,我们会将资料与合同寄给客户,客户确定购买并将资金打到我们信托账户,将资金凭证邮寄给我们,我们再把份额凭证寄给客户。”新价值投资的客服人员介绍,通过私募基金公司的官方网站购买私募产品是比较可靠的。
除了私募官网外,目前银行、券商、信托公司均有代理部分私募产品的发售,但一般产品种类并不多。此外,目前国内还有好买基金、私募排排网、中天嘉华、展恒理财等众多第三方平台,相当于是私募产品“超市”。好买基金工作人员介绍,投资者如果想更多选择,更多理财咨询服务的话,就可选择第三方平台。“因为第三方平台上的私募产品最多,投资者可以有多种选择,并得到高质量的投资顾问服务。像好买基金平台,汇集了逾60家私募基金公司的上百种私募产品,并且提供免费的线上线下一对一的投资顾问服务。”
购买私募基金渠道问题解决后,费用也是不少投资者关心的话题。融智评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琴介绍,购买私募产品时,首先有1%的认购费用。其次每年有1.5%~2%的管理费用,如果帮投资者赚到钱后,利润部分有20%左右会被提走。“也就是说,一个投资者拿100万出来购买一个私募产品一年,需要先交1万元的认购费、1.5万~2万的管理费用。如果赚到钱了,利润部分是跟公司二八分成。如果没有赚到钱,只要交纳认购费用与管理费用。”陈琴透露,通过不同渠道购买到的私募产品费用差不多。“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私募产品一般至少有6个月的封闭期,如果在封闭期内回购的话,一般要交3%的强制赎回费用,建议投资者不要轻易强制赎回。”
快报记者 刘芳
投资攻略
“1期”产品往往表现好
好买基金最近研究报告指出,随着私募基金公司旗下产品的扩容,“1期”产品大多成了各公司的旗舰品牌,有超过7成的“1期”产品表现优于公司产品的整体业绩。因此分析师建议,投资者可重点关注私募基金公司的“1期”产品。
7成私募“1期”领涨
为研究私募公司旗下不同产品业绩的差异情况,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了有5只以上产品、成立满1年的私募基金公司。在纳入统计的22家私募基金公司中,有15家公司首只产品近一年收益超过公司产品平均收益率,占比约7成。
“私募基金公司的‘1期’产品领涨现象确实存在。”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朱世杰介绍,首只产品领涨现象最明显的是新价值,新价值1期近一年的收益率比公司产品平均收益高17个百分点。“另有尚雅、金中和、泽熙、凯石等公司上述差距超过10个百分点。”
为何产生这样的现象?朱世杰表示,基金经理是产品收益的关键因素。“以新价值为例,该公司目前拥有5位基金经理。新价值1期在2009年度夺得私募亚军,仅次于罗伟广的新价值2期,2010年4月起由现任基金经理陈延泰接管。“在近一年的市场中,新价值整体偏重中小盘,仓位较重,总体上损失较多;而新价值1期则仓位较轻,加上陈延泰仅管理这一只产品,总体规模较小,能够灵活操作。
买不到“1期” 怎么办?
私募“1期”领涨效应明显,但实际情况是,对于一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私募基金公司,由于产品名额满、基金封闭等原因,投资者很难买到“1期”或者成立较早的老产品。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如何挑选到好的私募产品?
朱世杰介绍,对于买不到“1期”的投资者,可考察基金公司各产品以往业绩的差异,对于差异较小、明确采取复制策略的私募,投资者购买新产品并无大碍。“其次,对于有不同基金策略的私募公司,投资者要根据自身风格选择基金,而不是根据某段时间某种策略基金涨势较好来作为选择标准。再次,对于设有多基金经理的私募公司来说,可以关注可能成为后起之秀基金经理的产品,这些产品由于管理规模小、操作灵活,有时业绩甚至反超老产品,凯石旗下许友胜管理的国投凯益、睿信旗下王丹枫和李振宁管理的睿信成长1期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此外,朱世杰建议投资者,还可以关注一些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私募,这些公司的首只产品不仅能买到,而且处于高成长期,其中能保持良好业绩的公司今后可能发展成为行业翘楚。
快报记者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