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有一个长沙窑的大执壶被称为“壶王”。但20日,在央视播出的《壶王真相调查》中,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公开质疑,“壶王”是赝品。
正在展出的“壶王”被认为是赝品,这是多大的笑话啊。况且,南宋官窑博物馆在征集“壶王”的时候还邀请了4位专家来做鉴定,有两位来自江苏,其中一位还是赫赫有名的“青花王子”张浦生。
昨天,现代快报联系上了正在澳大利亚的张浦生,他说,“我至今依然认为‘壶王’没有问题,非常震撼!”与此同时,当年的鉴定专家朱戢碰巧来南京办事,他向快报记者回忆了鉴定的全过程。
赝品?
那是个人看法
2005年,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筹建,张浦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伯谦、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小琦和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戢应邀去做文物“鉴选”。“当大执壶出现的时候,我感觉真的很震撼,真的很不错。”张浦生说。
面对杨静荣的质疑,张浦生笑了,“我在复旦大学教课的时候,他是其中的一个学生。我想,他再抬高自己,也不至于不承认我这个老师吧。”张浦生说,杨静荣说壶王是假的,那是杨静荣的个人看法,“他自己眼界不够宽,唐朝真的能生产出这么大的壶,他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没见过这么大的?
扬州出土过类似瓷器
“我最近走访了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看到了很多打捞上来的古沉船。在印尼的一艘沉船上,一共有6万多件从中国进口的文物,5万多件是长沙窑的。”
张浦生说,唐朝是一个非常强盛的时代,喜欢大、丰满、圆润,生产的瓷器也很大。像“长沙窑大执壶”这么大的瓷器并不罕见,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黄釉褐绿彩云纹罐个头也很大。
只有三位专家签字?
我们也是两年后补签的
在广电大厦,记者见到了赶来南京的朱戢,他回忆了当年的鉴定过程。
2005年,4位专家受邀赴安徽淮北在收藏者丁仰振家鉴选文物。当时,4位专家共选出大大小小400多件真品,每一件文物,大家都要进行讨论、“挑刺”。如果存疑的就注明“存疑”,不会以某个专家说了算。“这件‘壶王’刚拿出来,张浦生就连连说‘好,好,精品’。我们4个人一致认为是真品而不是赝品。”
在对“壶王”的质疑中,涉及到为何4位专家做鉴定却只有3位专家签名。朱戢说,当时南宋官窑博物馆并没有要求现场给出鉴定意见。2007年,张浦生和朱戢均在杭州讲课,博物馆邀请二人一起在文物清单上出具鉴定意见,“当时朱伯谦已经签过名了,我和张浦生在杭州,顺道去签名的。至于冯小琦,可能是她远在北京,所以没签。”
窑址内没出过类似器物?
窑址内都是次品、废品
“壶王”被质疑是上世纪90年代后的仿品,杨静荣认为:窑址没出土过类似器物。朱戢说,唐朝国力强盛,瓷器远销海外,所以一些好的瓷器都出口远销了,而残次品则留在窑址内,因此,在窑址内没发现过很正常。
系太小没法拎?
唐代的系柄是装饰品
杨静荣还从“壶王”的实用功能方面提出质疑,杨静荣认为,如果装满水或酒后,抓起来的话,壶把承受不了壶的重量。
朱戢说,把手、系、柄不过是起装饰美化作用而已。“把手偏小,在唐代河南的黑釉瓷器中也很常见。长沙窑很多销往波斯等中亚地区,常用来盛装葡萄酒,搬运时往往捧在胸前或顶在头上,壶把不受力。”
另有声音
这个壶
确实有疑点
对于朱戢、张浦生两人的观点,一位安徽的文物专家说,这个壶确实存在疑点。
这位人士透露,收藏者丁仰振捐给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一共有680件文物,这些文物都是专家去挑选的。“丁仰振自己也不是很懂。”
在淮北,丁仰振的名气很大,专门收藏淮北运河出土的瓷器。长沙窑“壶王”是丁仰振从老百姓手上收过来的,并非出土。当时收集时,有人告诉他这是从运河里挖出来然后传到了老百姓手中。对此他深信不疑。
不过,当年长期从事安徽古运河挖掘工作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广宁研究员却并不相信有这样的“文物传奇”,他说,国家在运河挖掘了很多地方,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大、这么完整的东西。
昨天下午,记者找到李广宁,他说,这个壶确实有疑点。但至于疑点是什么,李广宁说,这几天已经有很多记者采访他,而且曲解了他的意思,他已经不愿意多说了。“这是学术争论,不该这样炒作。出了这种事,以后谁还敢去捐文物?哪个还敢去做鉴定?”
快报记者 胡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