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柒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1年8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评弹“下海”
  江苏省评弹团团长姜永春长期在苏南一带“跑码头”
  苏州评弹被誉为“最美的声音”
  苏州的书场越来越多,演员甚至是供不应求

  8月19日下午1点,姜永春走上苏州相城区渭塘镇珍珠湖书场的舞台,这已是他连续第四天面向当地群众献艺。此前,他一连半个月在上海社区书场演出。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中,文化事业单位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演艺团体被推下海就要在海里学会游泳生存。“改制后,获奖不是唯一代表这个团体实力的标准。我们现在面对的是经营状况,每年能演出多少场子?利润能有多少,是否递增?演员的收入是否在提高?”

  文艺剧团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各地势在必行的大趋势。在全国各地的曲艺品种中,苏州评弹经历过一段低谷后,迅速走上了复兴的道路。如今在苏州,书场越来越多,演员甚至是供不应求。有一大帮创作队伍,为苏州评弹创作新书目。

  连日来,快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发现,随着改制的深入,也面临着发展瓶颈,比如人才的接力、消费对象的培养、政府支持的弊端等等。

  代表人物

  2个小时的演出门票仅售2元

  51岁的姜永春是江苏省评弹团团长,17岁那年从事了评弹艺术,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评弹的舞台。

  长期“跑码头”

  8月16日,姜永春从上海转场到苏州相城区渭塘镇,在当地玉盘社区珍珠湖书场做为期半个月的专场评话表演。8月19日上午,记者在玉盘社区办公楼见到了姜永春。房间内陈设很简单,他指着床边的行李箱告诉记者,他现在每次出门都要带上半箱的书以及笔记本电脑。

  “我的生活看似紧凑却也闲适。每天6点半起床,吃完早点后,照例开始看报或上网了解新闻。然后,喝喝茶,写点东西,再看看书。我这次带来的书中,《朝鲜战争》的故事勾起了我创作欲望,下一步作品就是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

  姜永春说,相城区渭塘镇正在搞“廉洁文化进社区”的活动,不久前玉盘社区通过苏州市评弹团请他来讲《廉政风暴》,这是他1997年原创的一部长篇评话书目,讲的是曾经轰动一时的陈希同与王宝森的故事。“这种专场演出在业内被称为跑码头,即演员们应邀去某个书场演出,演一个长篇一般都是半个月,这就意味着半个月都得在外生活。”

  “下午演出一共2个小时,在这之前,我需要花上40分钟凝神思考一下接下来节目中要讲的内容。演出结束后,我会去菜场买点小菜、买点小酒,回来忙活一顿可口的晚饭,这是我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姜永春说,在别人眼里跑码头是件很枯燥的事,因为除了每天下午2个小时的演出便无事可做了,但对他来说却很享受。

  当天下午1点,演出准时开始,姜永春穿着长衫大褂出场。他笑说,这身职业装把他捂得严严实实,这么热的天没有空调就惨了。除此以外,他只需带上一条毛巾,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便可以表演了,没有讲稿。

  听众们几乎提前一个小时就陆陆续续进场了。记者看到,听众清一色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说,提前进场一来是可以抢到前排的位置,二来可以吹吹空调。书场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这个社区书场有80个座位,往常上座率达到一半就算不错了,姜永春来的这几天,基本上都是满座,甚至出现过100多人进场需要加座的情况。

  珍珠湖书场管理人员说,该书场门票仅售2元/场,对听众来说,一本长篇听全了也只需要花30元钱。“这个价格自2006年书场开业起就没有变动过,相当廉价,即便是对老人也不会造成任何负担,完全由演员的功力决定上座率。”其透露,维持书场正常运营只能靠政府支持。

  17岁改行从事评弹

  1977年5月,姜永春被江苏省评弹团录取。说起录取一事,其不由得感慨起来:“说来话长啊!我的入行完全是个偶然。”

  姜永春说,他出生于苏州市区,父母都是普通工人。1976年,文革结束后,原江苏省文化局下属的各个剧团都开始招生。那时,他17岁,正读初二,在家人的支持下就报考了省话剧院,没想到竟然成了苏州市唯一一个被省话剧院录取的。

  “当时负责招生的是田汉的女儿,省话剧团的田野。”姜永春回忆,录取后很快省曲艺团的招生老师找到了他。原来,省曲艺团招的一名评话演员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被录取,招生又结束了,但是评话演员不能空缺,于是省曲艺团开始打听同批招来的新人中是否有苏州人,他变成了唯一候选人。

  “曲艺团的领导问我愿不愿意来唱评弹,我那时候才17岁,懂都不懂评弹,以为就是讲故事。”当时,按省曲艺团领导要求,姜永春讲了一段《狼和小羊》的寓言,领导竟当即认定了他。能否成为评弹演员,一方面要看外形、嗓音条件、口齿是否符合曲艺人的标准,另一方面要看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姜永春有这方面的天赋,外加其是苏州人,说评话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我是被硬拽到评弹团的,这让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转了个大弯。”

  姜永春先随著名评话艺术家金声伯学艺,后拜马逢伯为师。继承的传统书目有《包公》《武松》。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他先后创作并上演了现代长篇评话《昆明血案》《廉政风暴》,得到了听众的喜爱和同行的称赞。

  姜永春说,从艺34年来,他始终坚持第一线的舞台演出,从不间断。当演员的时候,他每年演出300场左右,当上团长后,也保持着每年160场以上的演出。这些年,他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奖项,如今在江浙沪评弹观众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和上乘的票房纪录。

  评话“船小掉头快”

  2006年,苏州评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有关评弹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媒体所关心的话题。

  姜永春说,“保护”这个词很刺耳。他始终认为评弹还没有濒临灭亡,就像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在苏南调研评弹艺术时说的“评弹有市场,没效益”。姜永春告诉记者,以前,苏南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书场,现在苏州大大小小的书场仍有60多家。“尽管评弹的听众偏老龄化,但是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这一人群正在不断壮大,新的听众不断补充到评弹票友的行列中来。”

  “评弹一直在发展,不仅演员在个人的小圈子里发展,还跟着社会的进步在发展。以评话为例,它船小、块头小,掉头快。”姜永春表示,评话的创新应该是很灵活的,并且是可以立刻适应环境变化的。目前,评话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以前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现在说国际形势、各国政要。“哪怕是刚刚出的书,评话演员可以立刻将其改编并表演出来,只要内容站得住脚、经得住内行的推敲,就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创新。”

  压力大,收入也多了

  2004年,江苏省文艺院团率先实行改制,当时所有省级文艺院团合并成了江苏省演艺集团,正式与事业单位分开,演艺集团要去工商部门注册。 姜永春说,能登记就能破产,自那时起所有省级文艺院团都要自负盈亏。“这次改制让所有演员刻骨铭心。”

  “很多著名的演员走了,省评弹团的团长也辞职了,导致整个团4个月没有团长。”姜永春说,改制对演员的打击太大了,因为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改制前,演员们最重要的任务是获奖;改制后,获奖不再是评价院团强弱、演员艺术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还需要看每年演出多少场、利润是否逐年递增、演员的收入是否在增加。姜永春介绍,他是2004年6月份接任团长一职的。每年要与演艺集团签订《目标责任书》,年底还要拿出财务报表以证明是否完成任务。

  在收入完全和演出挂钩的情况下,选择留下来的演员们更加卖力了。姜永春告诉记者,演员的收入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岗位工资,这基本按照南京的最低工资标准发放,新演员只有850元/月;二是场次补贴,每场120元,这是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演出的补贴;第三则是出场费,根据个人能力获得,省团的演员出场费最低为150元。“如果一场不演,就只能拿最低工资,如果演足一个月,基本上可以月入过万。”

  改制后的7年,姜永春一直在分析改制的利弊。“整体感觉就是,很累、压力很大,但是收入的确比以前高了。”他认为,改制并不是政府在甩包袱,而是用市场来促进演出使其达到文化大繁荣。“把我们这些演艺团体推下海,政府并没有不问死活,我们要做的是在海里学会生存。在游泳求生的过程中,始终有艘救生艇在你附近。”

  发展瓶颈

  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匮乏

  原苏州评弹团副团长周明华对评弹事业有着同样的热爱,但和姜永春相比,对改制就没那么乐观了。

  “僧多粥少,专业院团的吸收能力有限”

  周明华说,苏州早在1987年就已经开始尝试体制改革,那是真正的企业化管理。那段时间,评弹市场正处于低谷,也不是非遗项目,得不到政府的任何扶持,逼得演员们纷纷转战企业,或者经商。“现在苏州评弹团依然是事业单位,但是改制一直在酝酿中,今年年底将有定论。”

  周明华说,评弹事业的发展最重要的莫过于人才,苏州是评弹的发源地,苏州全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9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9人。虽然他们已将生活的重心转向培养年轻演员,但苏州评弹仍然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现状。“一来,僧多粥少,专业院团的吸收能力有限;二来,体制当前,同属企业,不少优秀的毕业生为就业宁可选择进高级宾馆酒店表演。”

  金丽生是苏州评弹团唯一一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观点跟周明华相近,苏州评弹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

  在他看来,青年演员的表现与老一辈演员不可相提并论。少数青年演员存在“混日子”的思想。“他们内心并不喜爱这门艺术,一天的生活中,早上睡懒觉不练功、下午说说书、晚上喝酒聊天或者搓麻将搞通宵,他们认为现在的书场反正包场的多,人多人少一个样,何必吃苦卖力拼老命?”

  “政府出钱造了温室,长久来看弊大于利”

  为了让评弹有更多的演出平台,满足广大老百姓听评弹的需求,苏南各城市在社区里建了很多的书场,仅苏州就有大大小小的书场60多家。

  “政府投入扶持书场建设是件好事,可见其重视文化发展。但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好,书场、演员、听众各得好处,但从长久来看,对评弹事业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的。”姜永春遗憾地说,演员艺术水平的提高肯定是在竞争中提升的。明清时期发展至今之所以能够成就出各个流派的代表艺术家,并没有媒体的吹捧,而是靠听众说话的,如果听众不认可,演员恐怕就揭不开锅了。

  在姜永春看来,现在的书场没有竞争。姜永春说,现在的书场运营都靠政府扶持,光靠两三块钱的门票收入,恐怕连茶水、空调费都支付不起。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演员们也能稳稳拿到报酬。“有些年轻的演员,下午1点钟就要上场了,12:40还在呼呼大睡,12:50终于起身换装慢悠悠走进场,这哪能提升艺术水平?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态度之下,艺术水平只会萎缩。”

  对于书场管理,姜永春认为,可以建立一种演员收入与上座率直接挂钩的机制,这样起码能够鞭策演员们在艺术修为上有所提升。

  绽放生机

  评弹忙着

  国际造势

  “近两年,我们评弹团是喜事连连。”周明华语气中带着些许兴奋。其称,最令人欣喜的是,苏州评弹团精心打造的中篇评弹《雷雨》在北京、天津等地巡演十场广受好评。团里的优秀评弹演员盛小云又在法国举行的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上获奖。不久的将来,评弹团还会推出青春版《雷雨》,让年轻的演员闪亮登场。

  评弹《雷雨》的成功演出意义非凡。北大著名中文教授钱理群看完演出后激动地直说“太棒了”。他说,《雷雨》实现了两种变化:从上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的变化;从话剧到评弹的变化。“评弹版的《雷雨》从人性的角度来刻画,把曹禺隐藏在剧本里的潜台词挖出来,摒弃了过去的一些说教,充分体现了曹禺的精神。”在北大演出成功后,评弹版《雷雨》还走进了中国最古老的大戏院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戏院……

  苏州市文广新局艺术处处长徐白云告诉记者,近年来,苏州评弹艺术总体呈现了出人、出书、出精品的良好态势,在第四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上,苏州的获奖项目高达16项。

  目前,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学会副秘书长,苏州评弹团“当家花旦”盛小云还有一个计划:在全球孔子学院中推广评弹艺术,这将成为评弹打开国际大门的一座全新里程碑。

  □快报记者 陈泓江 王玲玲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柒纵深 A12 评弹“下海” 2011-8-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