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晚才知道奈良美智的大名。先是听好几个人说,我们共同的一个朋友邹倚天,当年著名的“红衣少女”,特别像“奈良娃”。我以为是夸她面嫩,像日本少女的意思。后来有一天一伙人聚会,去的那人家里有个巨大的烟灰缸,浅浅的像个盘子,盘底画着个大头娃娃,眼角上吊,一副不服的样子,很酷。我说,这娃娃像邹倚天啊。朋友们异口同声略显不屑地说:对啊,奈良美智。
从此知道了奈良美智。知道后才发现,其实在中国,他的作品早已多处可见,咖啡馆、小酒吧、小饰物、报刊杂志上的插图……好多大头娃娃造型,或是小动物,形象不一,又风格一致,冷冷的,酷酷的,不服状。乍见很容易说它可爱,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对——可爱总是和温暖、乐观这类形容词联系在一起的,但奈良美智的娃娃和小动物,和这些词语关系不大。
不少人评论过奈良美智,从艺术角度、哲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一来可见奈良美智备受欢迎,拥趸者众;二来可见他笔下这些娃娃、小动物看似简单,实则颇有奥妙。不过此刻我无意对奈良美智作品再作分析,倒想借他这本《横滨手稿》在中国出版的机缘,再来说说关于阅读的一点个人感想。
有一种阅读,叫此时无声胜有声,比如就像读《横滨手稿》。这本书,严格划分应该归到画册类,作者交给我们的全是画,一个字没有。这也能叫“读”么?
可以的。不少中国文人的笔记、日记中常有“读帖”一说,并不是指把一本字帖里的文章读下来,而是指读它的运笔、读它的间架结构、读它的气势、读它的筋骨,总之是一种更抽象地读。面对画册,当然也一样可以“读”。
只是这个“读”,和我们通常以为的“读”不大一样。通常以为的“读”,总是文以载道、求经国之大业这类的“读”;或者学以致用,求生存之道这类的“读”;再或者茶余饭后,求八卦一乐这类的“读”……总之都得白纸黑字。
早年去吃个饭喝个咖啡,还不时看到晒着太阳、目光涣散发呆的人,现在没这景儿了,人人一落座就抱着各种屏幕,让那些黑黑的字迅速占据大脑内存。甚至听一个朋友说,坐地铁,手边没书没报,没个字看心里没着没落的,这时身边的人手机短信声响,他下意识地脑袋就奔那些方块字凑过去了。
听不少人说热爱阅读,在豆瓣上翻看他们的阅读记录,简直吓死人,一本接一本马不停蹄,我替他们算算,基本醒着的时候,都在看方块字,本本都是最时髦的书、最热议的书。我挺佩服这些人,因为想象了一下,我如果这么阅读,大脑早崩溃了。
这是个资讯超常发达的时代,对于爱阅读的人其实有利,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阅读活动。可是,有利必有弊,弊处在于,我们的大脑太容易被那些方块字占满。面对一幅绘画杰作,我们居然会草草瞥上一眼,就去找各种文字介绍——就像有人拿到《横滨手稿》这样的书一样,不过只有十几幅画,草草翻一遍,十分钟足矣,剩下的时间,他们就扑向了GOOGLE,“奈良美智”,ENTER。OK,成千上万的方块字奔涌而至。
能不能让阅读慢下来?除了方块字,也阅读一点包括绘画、书法、篆刻这类更闲散些、空灵些的内容?我自己的体会是,这将非常有益于大脑健康。我读《横滨手稿》一整个下午,读完神清气爽,大脑含氧量暴增。杨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