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12.6公里的太湖湖岸线的滨湖区,是无锡全市蓝藻打捞和“湖泛”巡查及应急工作的主阵地,2007年至今,滨湖全区已打捞蓝藻160余万吨,占了无锡全市总量的85%以上。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自2007年至今,滨湖区水利局已相继投入1亿多元,打造出了一支机械化程度高、日处理能力强、从巡查到督查体系完整的蓝藻打捞及处置队伍。
□金辰 薛晟 文
滨湖区水利局 摄
滨湖水利蓝藻打捞量占无锡85%
从4月10日开始,滨湖区全面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沿太湖湖岸线、梁溪河沿线蓝藻和“湖泛”巡查、监测工作。从5月8日开始,随着蓝藻的出现,滨湖区的22支蓝藻打捞队伍开始了今年的打捞处置工作。令人可喜的是,自2007年以来,蓝藻集中出现的日期日渐延后,这也意味着无锡通过这几年来的控源截污和蓝藻打捞等太湖治理工作成效明显。
据无锡市滨湖区水利局的一份统计显示,2007年至2010年,滨湖区已累计打捞蓝藻137.2万吨,完成藻水处理36.7万吨,分离出藻泥7504吨。而今年以来,滨湖区已经出动打捞人员1.5万余人次、运输船4300余船次、运输车800余次,打捞蓝藻23万余吨,完成藻水处理14余万吨,分理出藻泥3400余吨。对此,无锡市滨湖区水利局局长陈立新表示,相比于2007年当时蓝藻打捞的人海战术,目前滨湖区在蓝藻打捞处置方面已经摸索出一套“组织体系网络化、打捞方法机械化、处理方式工厂化、工作机制常态化”的高效机制。
在滨湖区,针对112.6公里的湖岸线,共划分了28个打捞点,这些打捞点由沿湖的4个街道负责,梁溪河、骂蠡港等内河支流由区城管局负责,5个主体部门落实22支专业打捞队伍,这支打捞队伍的日常打捞人员有351人,另安排有415人的应急队伍。虽然和2007年相比,打捞人员数量少很多,但由于目前采用的是机械化收集蓝藻,所以在蓝藻打捞的成效上,着实让人刮目相看。目前,滨湖区有专用蓝藻打捞船32搜、运藻船3艘、运藻车24辆、吸藻泵49台。正是由于确保机械化设备的到位,今年,在短短的1个多月蓝藻集中出现的日子里,能够迅速处置,打捞起这23万余吨蓝藻,占全市的85%以上。
其实,这支高效的蓝藻打捞力量,只是滨湖区在针对蓝藻打捞过程中布置的5支队伍之一。在滨湖区的这套蓝藻打捞体系的5支队伍中分别包括:巡查组、监测队伍、打捞队伍、宣传统计队伍、督查队伍。有了这套体系,就能通过巡查对每天蓝藻生成的情况进行动态掌握,从而使得打捞工作能有的放矢,同时对每天的蓝藻打捞工作都要做好统计分析工作,督查队伍也会每天对相关区域的蓝藻发生、打捞情况进行督查核实,并如实填写《蓝藻打捞情况督查表》,为领导全面掌握情况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捞蓝藻 属地三包职责清
具体来讲,滨湖区对蓝藻打捞实行“属地三包,专业打捞,适当补贴,集中处理”的原则,以求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打捞蓝藻。按打捞范围分,滨湖区沿湖4街道负责沿太湖岸线的蓝藻打捞工作,共设立蓝藻重点打捞点28个;区城管局负责城区河道的蓝藻打捞工作。而每天,各个打捞点上的蓝藻发生实况,及当天打捞人员、设备、总量等情况,都会以书面和手机短信的形式,定时发到区水利局进行汇总分析,并及时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
打捞区域的具体划分为:
华庄街道:东起小溪港,西至无锡埭港。设4个重点打捞点:小溪港、许仙港、张桥港、无锡埭港及区域内沿湖水面;雪浪街道:东起无锡埭港,西至市委党校(不包括水厂取水口)。设5个重点打捞点:杨干港、壬子港、庙港、新港、黄泥田港及区域内沿湖水面;蠡园街道:东起大箕山咀,西至渔港喇叭口。设3个重点打捞点:大箕山环山河河口、二号站、渔港喇叭口及区域内沿湖水面;马山街道:东起渔港,沿十八湾,经东大堤、东半山至西大堤与武进交界处。设16个重点打捞点:杨湾、孟湾、三湾、削刀湾、盘湖湾、闾江口大堤、闾江口、东大坝北闸口、水厂取水口、千波桥(古竹运河)、檀溪湾、上海纺工、东泉、月亮湾(七里堤)、灵湖码头、万丰湾及区域内沿湖水面;区城管局:负责蠡园、河埒、荣巷、蠡湖4个街道的市级目标管理河道蓝藻打捞工作,重点打捞梁溪河、骂蠡港及支浜。按往年的蓝藻打捞经验,太湖蓝藻多发生期在4-11月,盛发期在5-10月,因此,打捞蓝藻的主要时段一般为4月15日-11月15日,计215天。
在蓝藻打捞处置过程中,原则上打捞的所有蓝藻均送往藻水分离站或移动式蓝藻处理设备处理,分离出的藻泥运往指定地点。当蓝藻大规模暴发,藻水分离站和移动式藻水处理设备来不及处理时,送往指定的应急堆放点堆放。为此,滨湖全区共设6个应急堆放点:无锡埭港、黄泥田港、南大堤、三湾、盘湖湾(市管)、桃坞里。
藻水分离 日处理可达8500吨
在位于太湖梅梁湾北部十八湾西段的闾江口蓝藻分离站,一座近800平方米的厂房初看并不显眼,不过走近一看,厂房中间的约4米高的两个大水池才显出这里的与众不同来。从太湖里打捞上来的蓝藻水被运到这个藻水分离站,首先就要对藻水的浓度进行测算,如果浓度过高,还得加水稀释,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就会按配比投放药剂。通过药剂的作用,蓝藻就会逐渐和水进行分离,变成絮状物质凝聚在一起,然后通过气浮等方法,把蓝藻和水分离开来。
通过这样的藻水分离方法,原先呈碧绿色的蓝藻水,会被分离成藻泥和水,而被分离出来的水,通过肉眼观察,与自来水相比,清澈度也毫不逊色。经过检测,这样分离出来的水已经达到排放标准。在藻水分离站的排水口,一片草地和树木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藻水分离站排出的水就是通过这片湿地后回到太湖的。闾江口藻水分离站初建时的藻水日处理能力为2000吨,去年经过处理能力改造,提升到3000吨。
像闾江口藻水分离站这样的固定式藻水分离站,滨湖区有3座,另有日处理能力均为1000吨的壬子港藻水分离站和月亮湾藻水分离站。除了日处理能力5000吨的固定式藻水分离站,滨湖区水利局还陆续采购了藻水分离车和藻水分离船。其中有2辆日处理能力500吨的藻水分离车和1艘藻水分离船。为了加大蓝藻处置力度,8月初又耗资近1000万元购置了1辆日处理能力可达2000吨的藻水分离车。
据此统计,滨湖全区的蓝藻日处理能力可达8500吨,在全省首屈一指。而这些藻水分离站、分离车船等设备,以及打捞船、运输船、车等设备和人员工资等,从2007年至今,滨湖区水利局在蓝藻打捞处置工作上的投入,总额超亿元。足见滨湖区乃至无锡市对于蓝藻打捞处置的重视程度。
治蓝藻 未雨绸缪清淤泥
在蓝藻生成后打捞处置的同时,滨湖区水利局还未雨绸缪把工作进行了前置,做到“标本兼治”。从2009年开始,滨湖区水利局积极配合无锡(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始了对马山月亮湾进行生态清淤。位于梅梁湖湾与竺山湖湾交界处的月亮湾区域,面积10.51平方公里,距离贡湖水源地仅10多公里,属于敏感区域。无锡市水利局在对太湖“湖泛”进行监测时发现,月亮湾是无锡太湖水域最早出现“湖泛”的区域,而且发生面积、频次比其它水域严重得多。正因为如此,月亮湾清淤工程也被列为无锡市太湖水生态保护工程的重点项目。
在滨湖区水利局有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完成马山月亮湾生态清淤52.62万立方米、清淤面积1.75平方公里;2010年,完成马山月亮湾生态清淤105万立方米、清淤面积3.25万平方公里;2011年,完成马山月亮湾生态清淤75万立方米、清淤面积3.19平方公里。三年来,滨湖区圆满完成了月亮湾清淤工程的232.6万立方米的清淤总量,而据综合计算,平均清理1立方米的淤泥需花费100元。
众所周知的是,蓝藻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体现。如果说蓝藻打捞是“治标”的话,那么控源截污和对湖底清淤更是“治本”了。根据这3年从月亮湾打捞出来的232.6万立方米淤泥测算,等于消减了15.95万吨有机质,以及总氮4.46吨和总磷0.79吨。随着今年5月中旬月亮湾生态清淤行动的完成,也使得今年蓝藻生成的时间又延后不少。
受嘉许 太湖治藻挑重担
自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江苏省紧紧围绕“让太湖这颗江南明珠重现碧波美景”的目标,把太湖治理作为贯彻科学发展的重大任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对太湖蓝藻的打捞处置中,全省共有8座固定式藻水分离站,形成日处理藻浆1万吨的能力。其中,无锡市就建有7座藻水分离站,日处理藻浆能力可达9000吨,这还不包括日处理能力3500多吨的移动式藻水分离设备。可以说,在江苏,无锡的蓝藻打捞处置总量占了全省的9成以上;而在无锡,滨湖区的蓝藻打捞处置总量占了全市的85%以上。
自2007年以来,滨湖区的蓝藻打捞处置工作也受到来自省市各部门领导的关心与肯定。特别是每当到了七八月份,蓝藻生成高发期,来自省市各部门的领导经常直接到蓝藻打捞的一线了解情况。
7月26日上午,无锡市副市长陈金虎率市蓝藻办有关人员一行到渔港喇叭口蓝藻打捞现场,视察滨湖区蓝藻打捞有关工作。在详细了解了滨湖区蓝藻打捞工作的最新动态后,陈金虎表示,无锡全市蓝藻打捞工作,滨湖区在蓝藻打捞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市蓝藻办要积极实施黄泥田港藻水分离站和渔港喇叭口存藻池的建设,配合滨湖区做好蓝藻打捞工作。
7月28日,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一行在滨湖区视察了蓝藻打捞处置工作情况,对于闾江口每天满负荷运行的工作量,给予了高度肯定,并鼓励滨湖区再接再厉,加强打捞、运转、处理等环节的配套,进一步提高打捞效率和处理能力,为太湖蓝藻治理勇挑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