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发现 身边科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1年8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可以移植记忆的
果冻
  芯片植入大脑中,记录下神经活动信号,再传导到体外的电脑控制系统

  最近,有媒体报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记忆果冻”。只要将这种“果冻”植入人体,我们的大脑就可瞬间获得前所未有的记忆。这意味着,到那时候,学生将不再为记不住教科书上的东西而伤神了,法官和律师们也用不着绞尽脑汁去记住那些繁琐的法律条文了。记忆果冻真有这么神奇吗?

  本版主笔 见习记者 唐蕾

  “记忆果冻”

  是什么样子

  液态镓铟合金制造,软软的、滑滑的

  所谓的“记忆果冻”并不是真正的果冻,而是一种新型的存储器,利用液态镓铟合金制造而成,外形上软软的、滑滑的,很像超市里卖的果冻。因为特殊的形态、材质,记忆果冻在潮湿的环境中仍可正常工作,因此有望将它植入人体,与细胞、酶等共同作用,形成特殊的记忆装置。也就是说,记忆果冻实际上是一块可以植入体内的电子芯片。

  怎样将“记忆果冻”植入人体呢?答案很简单——和植入电子芯片差不多。

  现在很多城市都推出给宠物狗植入电子芯片的业务,芯片中储存了宠物主人的信息,一旦狗狗走失,扫描电子芯片后,就可联系上主人。

  在人体内植入芯片也已成为事实。这些超微型的芯片往往只有米粒大小,被植入人体后,就好像长在身上的身份证,记载着携带者的基本信息。把电子芯片植入心脏病、糖尿病患者体内,当他们发病,神志不清无力回答医生问题时,只要扫描芯片,医生就可迅速了解病史,展开抢救。而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又可以迅速找到芯片携带者身处何方,对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芯片植入甚至可以帮助残疾人料理自己的生活。通过植入芯片,获取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根据大脑运动皮层不同区域的兴奋状态辨别这些信号,将其传导到电脑控制系统中,患者在电脑控制下可以完成简单的动作。

  看来,电子芯片植入人体是可行的,但大多数植入的芯片只是一个防伪条形码,一刷就证明了携带者的身份。记忆果冻则不同,它像一个大容量的U盘,存储了丰富的信息,直接植入人体,增加我们的记忆。也就是说,它不是被动记录,而是存储后积极地参与整个大脑的活动。

  如果说记忆果冻是一只U盘,那么它的USB插口在哪呢?

  记忆果冻

  它的USB插口在哪

  脑科医生:目前还没人能找到

  既然是增加记忆,记忆果冻必然是利用大脑的机能,那么它是直接植入大脑中吗?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直接将芯片植入大脑了吗?

  记者就此采访了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李箕君,李箕君告诉记者:“就现有技术来看,这可能还是停留在理论假说阶段。人的大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大脑中有1010-1012个神经元。可以说,在对大脑开发利用的很多方面仍是未知的。到目前为止,没有科学家敢说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一领域的难题。”对人脑是否可以成为记忆果冻的载体,李箕君表示了怀疑。

  记者翻查资料后发现科学家一直都致力于在人脑中植入芯片。早在1874年,科学家就曾想把一副电极植入一名大脑被瘤体侵蚀殆尽的妇人头里,不幸的是实验失败了。但后来这种方法被证明可行,通过在大脑皮层植入电极的方式,科学家使一名盲人重享光明。

  2005年,美国科学家在一名四肢瘫痪、声带麻痹的女病人大脑中成功植入了一枚4毫米见方的电子芯片。芯片被植入患者脑部的运动皮层区,患者想行动时,芯片上比头发丝还细的电子传感器就记录下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辨别出大致的意思,再将信号传导到体外的电脑控制系统中,转换成电子装置可以执行的命令,从而帮助患者完成简单动作。也就是说,借助大脑中的芯片,残疾患者只要想想就可以完成简单的动作。

  据了解,科学家通过模仿人类大脑海马体,这一形成记忆的关键部位,已经研制出了记忆植入体的原型。理论上说,这种电子芯片就像U盘一样,只要插入大脑中,就可以将记忆一并植入人脑了。

  记忆果冻会让大脑“下岗”吗

  计算机专家:人脑仍是记忆果冻的指挥官

  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高阳老师,他认为尽管目前的科学还没有实现直接移植记忆,但记忆果冻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有了记忆果冻我们就可以把一套大百科全书直接存储进去,然后植入大脑,但如果有一天我们想将这些记忆移除,或者用别的记忆来取代它,那该怎么办,还需要将记忆果冻取出吗?”

  高阳告诉记者:“植入人体的电子芯片,都可以在体外进行控制。当我们想以新的记忆取代原有记忆时,只要在体外删除和存储,就可轻松实现了。但是我想记忆果冻还是有使用寿命的,工作一定时间后还是要从人体取出的。”

  高阳根据大脑的构造及电子芯片的属性,向记者简单介绍了记忆果冻在大脑中的工作原理。“人的大脑皮层中有微弱的电流存在,这在医学上已经通过实践证实了。记忆果冻就是在这种电流的刺激下开始工作的,当然这和神经元、组织液等一系列生理功能有关。因为特殊的合金材料,记忆果冻在大脑微弱电流形成的电子回路中,扮演着电极的角色,能在导电与绝缘两种形态间自由转换。简单地说,当神经元接收到要调出记忆果冻所载信息的信号时,记忆果冻就暴露在负电荷下,表层的氧化膜消失,成为导电体,大脑就自动调出了储存在芯片中的记忆;当合金暴露在正电荷下时,记忆果冻的表面就重新生成氧化膜,呈现绝缘状态,阻断了与芯片的连接。”

  “这也就是说,记忆果冻不是随时都在工作的,它不会让大量无关的信息同时充斥大脑,影响我们正常的思路。只有当我们需要这部分记忆时,大脑发出信号,它才会自动现身?”

  “正是如此。到目前为止,任何电子智能产品都是由人设计生产,并受人控制的,也就是说记忆果冻仍是受控于人脑,为人服务的。人的大脑始终是记忆果冻的指挥官,我们决定何时征调何种记忆,存储的记忆必须要服从命令的。当然,记忆是一个慢慢释放的过程,并不是说,信号发出,立马就能得到回应。”

  我们还是

  原来的自己吗

  假如人的记忆能被随意修改

  虽然记忆果冻植入人脑还处在理论假想阶段,但想到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可以随意移植记忆、拼贴记忆,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一旦人的记忆可以被随便更改,那他还会是原来的自己吗?

  曾经有这么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美国一名女子移植了一个18岁男孩的心、肺后,原本安静平和的她,变得男孩子气了,而且爱上了喝啤酒、吃炸鸡腿。更奇异的是,这名女子也获得了男孩的部分记忆,在梦境中她和男孩相遇,知道了他的名字,并根据男孩的记忆,成功找到了他的家人。男孩的家人证明,啤酒和炸鸡腿正是男孩生前最爱的食物。

  李箕君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在医学领域我们经常遇到一些病例,病人因为移植了他人的器官后,性格、爱好等发生了改变,甚至部分获得了他人的记忆。但是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对于记忆的嫁接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记忆只能是存储在大脑皮层中,为什么心脏、肺,甚至角膜、手这样一些器官被移植后,也使病人获得了他人的记忆?一些人认为人的部分记忆储存在细胞中,心脏或者其他器官的细胞中储存了相应的记忆,因此在移植器官时,把记忆也一并移植了。在科学上,这是站不住脚的。”

  同时,李箕君指出记忆是受大脑操作的过程,主观因素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记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理,我们认为从他人记忆中窃取的部分,有时可能是自我心理暗示造成的。认为移植了他人的身体,就会顺带连思想、记忆一并移植,在想象中,创造了有关他人的记忆。

  “也就是说,撇开记忆果冻不谈,现实生活中我们仍可能遇到记忆突然增强的状况?”

  “记忆增强的现象是有的,有的人好像一下子回忆起很久以前发生、早已被遗忘的事件,能够清晰地描述出其中微小的细节,甚至事件发生时的情绪体验也能被详细地回忆起来。”

  海量信息

  会把大脑挤爆吗

  记忆果冻或许能回答这个医学难题

  尽管,目前还没有“记忆果冻”被成功移植的案例传出,但此前,科学家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1999年,美国中学生凯利因为车祸损伤了大脑平衡器,走路时摇摇晃晃,为了让他恢复平衡能力,美国科学家为他植入了一块“复制的运动员记忆芯片”,芯片中存储了业余体操运动员西尼尔的记忆。手术后,凯利动作谐调自然,步履也不再摇晃了,甚至完成了一个优美的空中翻动作。但是这种记忆并没有保持很久,一周后,凯利的体操记忆慢慢模糊,但是仍能维持身体的平衡性。后来科学家将电子芯片取出,凯利就又变回手术前的样子了。

  凯利能完成一个优美的空中翻,或许与植入电子芯片有关,或许只是一次偶然。但是,这还是给了科学家们无限的信心。

  当然,如果梦想成真,又会引发另一个问题:一旦存储记忆成为事实,那么记忆会不会有被塞满的一天?人的大脑到底可以储存多少记忆,有没有容量的限制呢?

  李箕君明确地指出,对于大脑我们还有太多的未知,现在人类既无法回答大脑的利用率有多高,还有多少可以利用的空间;也无力证明记忆是不是有容量的限制。“我只能说,记忆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脑细胞,而这些脑细胞又随着生命的延长,呈现衰亡的趋势。应该说,身体越衰老,记忆的容量越少。”

  也就是说,人的记忆容量是有上限的,只是实际生活中,并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开发、利用他们的大脑,来证明记忆的“限”在哪里。有朝一日,记忆果冻真的成功植入人脑,到那时,或许我们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发现 身边科学 A28 果冻 2011-8-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