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2版:社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1年7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动车追尾事故
催人反思安全
速度勿用鲜血来换

  我们或许拥有了在这个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和速度,但光有硬件上的技术是不够的,只强调速度也是非常危险的,无论是列车的跑速,还是项目上马的速度,都需要学会理性控制。

  7月24日16点36分,“7·23”动车追尾事故后,由杭州开往福州南方向的D3115次列车已正点发车,整条路线开始正式恢复通行。杭州市火车站党群办方面表示,这趟列车上共有500多名乘客。此过程速度奇快,也令人奇怪。在事故的核心原因、责任人还没有查清,特别是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查找隐患的时候,这种发车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冒进”?要知道,按照国际航空领域事故遵循的“海恩法则”,一起重大的飞行安全事故背后有29起事故征兆,每个征兆背后还会有300起事故苗头。铁路部门拿什么证明相关决定是妥善的、是尊重每一个乘客的生命安全的?

  与此同时,即使是在发生了惨剧后,中国高铁技术先进说、安全说仍然不绝于耳。如在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表示,“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的,我们仍有信心。”这个表态引起了不少质疑。

  这并不奇怪。公众当然不允许铁道部丧失信心,因为部门的公开丧失信心近于渎职,但这并不等于就可以接受一种盲目的自信,更不等于就可以被盲目的自信遮住背后的忧患,遮住坐在贸然“恢复”的动车上的乘客的忐忑。

  关于整起事故的叙事,由此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既关乎死者家属和伤者的感受,又牵扯着无数公众的心态。“太阳照常升起”,高铁继续“刺激”,我们的铁路安全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局面下走一步看一步?

  无疑,我们需要做出沉痛的反思,而我们的反思还远远不够。

  事实表明,我们或许拥有了在这个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和速度,但光有硬件上的技术是不够的,我们的软件技术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起码人家的“磨合期”没有像我们这样狼狈。只强调速度也是非常危险的,无论是列车的跑速,还是项目上马的速度,都需要学会理性控制。

  当一直以来对外宣称的时速350公里改为300公里的时候,我们表现出了些许冷静,然而这样的冷静并不多见。2008年胶济铁路特大事故,列车严重超速就是关键原因。不冷静,不自控,就意味着生命的代价啊。对铁路部门来说,没有什么比保障旅客生命安全更重要的任务了,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必须要以人为本。

  问题是,我们敢保证时时刻刻都把这根弦绷紧吗?

  不妨从“雷击”这个话题说起。王勇平表示,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原因是雷击造成设备故障。而扫描近年来相关信息,不难发现,动车雷击事故可谓屡屡发生——2010年8月15日,合肥周边地区暴雨雷电,六安至武汉间的合武铁路发生故障,接收不到信号,D3001次等多趟动车被迫停在路上;2010年6月22日,由于强雷电暴雨天气,导致福厦线泉州区间接触网故障,造成一列动车部件受损需重新更换。受此影响,6月24日起至26日福州—厦门多次列车停运……2007年8月2日,受雷雨影响,京沪铁路沪宁段电气化设备出现故障,短时停电,造成部分列车断电,共计5趟动车组受到影响。“雷击事故”频频,则无法回避三大质疑:第一,动车何以这么娇嫩?如此娇嫩,安全性如何保证?第二,既然我们技术是最先进的,何以就始终不能解决雷击问题?第三,不是说我们的动车或高铁是全天候的吗?难道雷电偏爱破坏中国的高铁或动车?

  而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之前,京沪高铁故障“5天6起”也让公众异常紧张。

  无论出于民族自豪感,还是出于竞争的欲望,中国高速铁路的“轨道”都应该建立在务实、理性的基础上,连一个“雷击之困”都几年未解决,还有什么理由“带病”狂奔,就连惨痛的事故也不能让“快速处理现场”、“快速恢复路线”停下来?

  既怕陷入无知,又怕陷入无畏。就在7月23日当天,铁道部总工程师、高铁总设计师何华武还称,中国铁轨比日本欧洲更优质,“中国高铁的安全保障是可靠的。”那么多显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就敢摆出“天下无敌”的架势,这不是精神胜利法吗?而此前,专家坚持的“中国的动车不会追尾”也似乎抢占了话语高地。然而结果又如何呢?

  中国高速铁路贲张的血脉需要松弛下来,从盲目地求快和冒进中冷静下来,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科学地发展。也不是要一夜回到“绿皮车”时代,而是要改变盲目自信,从现在起,认真查找问题,虚心接受批评,切实领会教训,理性规划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社评 F2 动车追尾事故
催人反思安全
速度勿用鲜血来换
2011-7-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