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高温、极端降水、特大干旱,去年是中国近10多年以来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强度、最大的一年。今年刚过去一半,极端天气来势似乎更加凶猛。水系发达,江湖广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竟然发生了跨年度的特大干旱。而到了6月份,暴雨来袭,又形成了罕见的旱涝急转,从而由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极端天气不仅在中国频频出现,它也袭击了世界上的众多国家和地区。
极端天气为何屡屡造访地球?它是否与全球变暖有直接的关系?为此,快报记者采访了著名气象专家、南京大学教授余志豪。余志豪表示,虽然极端天气成因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我们可以提早做好相应的减灾防灾工作。
□快报记者 倪宁宁
极端天气成因没有定论
星期柒新闻周刊:现在有一种说法是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又影响了天气的变化,这两者之间真的有因果关系吗?
余志豪:对这个问题,世界上的科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就目前而言,地球是我们可以发现的适合人类和高级生物生存的唯一星球。应该说它是人类宜居的地方。但是如果从地球47亿年的历史演变来看,有的时候,地球并不宜居。不仅如此,生存环境还相当的恶劣。地球曾经出现过好几个极度低温的冰纪。相当长的时期,包括恐龙在内,差不多所有生物都被毁灭了。后来依靠残存的生物,又慢慢演变,形成了现在这个局面。所以,有的科学家就认为地球有它自身的变化。
星期柒新闻周刊:这种观点有点“唯自然”论。
余志豪: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活动也在影响着地球。拿气温来讲,我们大量地使用石化的燃料,煤啊、石油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大超过了以前,超过了人类曾经有过的风调雨顺的时候。大概150年前,整个世界二氧化碳一年的总排放量大概是280PPM,当时地球上气候很好。工业革命发生100多年以后的今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达到了330PPM,或者更多,这就等于为地球盖上了一条被子。地球上的热量是靠长波辐射散发出去的,但是二氧化碳的特性使得澄碧辐射不能穿过它,这样地球上的热量就散发不出去,全球就变暖了。
这说明,人类的活动有可能改变地球的气候,或者说地球气候变化是由地球本身和人类活动两个因素共同促成的。
地球宜居平衡被打破
星期柒新闻周刊:人类的活动,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造成了全球变暖,但是它与具体的天气,比如降雨、干旱的发生,与极端天气的发生有因果关系吗?
余志豪:现在还不清楚。现在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活动对地球的总体气候产生了影响。当然总体气候是由一次一次的具体天气,由一次一次逐渐增多的极端天气和更多的正常天气综合起来得出的一个结果。但是,科学家们还没有弄清楚,为什么全球变暖了,极端天气就会频发。反过来,极端天气频发,怎么影响到整体天气的变化,也没有肯定的说法。
目前的情况是,极端天气的频发和全球变暖这两种现实是并存的。同样,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长与全球变暖也是并存的。现在有些科学家承认二氧化碳给地球造成的温室效应,但是仍然不承认它与全球变暖的因果关系。
星期柒新闻周刊:那么影响天气变化的具体因素是什么呢?
余志豪:主要是太阳。我们把大气当做一部机器,这部机器在接收了太阳的能量之后,它就会产生向上、向下,或者平移的运动。在向上运动中,它会把水汽往上带,带的过程中水汽会冷却,成为云,而水珠大了,就会形成雨滴。简单地说,就是海洋上水汽蒸发了,变成了雨,雨落在陆地上,流进河里,河水再流进海里,从而成为一种循环。而运转的主要能量来自太阳。
我们本来是白天吸收太阳的能量,晚上通过长波辐射向外散发热量。这是一种能量平衡的状态,也是地球宜居的一个原因。现在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了,晚间热量散发不出去,平衡就被打破了。
未雨绸缪,做好防灾措施
星期柒新闻周刊:既然极端天气发生的原因还没有定论,那么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怎么应对这种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天气呢?
余志豪:世界上有90%的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的原因是温室气体的超量排放。联合国为此召开了几次世界性的环境大会。得出的结论是,一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要爱护森林,因为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星期柒新闻周刊:目前极端天气预报情况如何?
余志豪:预报很困难,准确率很低。所以我们要加强监测。气象部门要更加增强责任心,雷达要24小时监测,及时发布信息。如果检测到了,通知晚了,还是会带来灾害。各级政府要做好防灾的准备工作,常备不懈。比如8月份如果连续一个星期出现35℃以上的高温,那该让电的让电;人防等设施应该向市民免费开放;各个单位的工作时间应该缩短。
跟老天爷对抗,这不科学;人定胜天已经被证明不现实。
星期柒新闻周刊:这个月初,南京和许多地方一样,因为暴雨发生了内涝,形成了“看海”现象。
余志豪:这个问题,一方面确实是雨量比较大,这是客观原因,但是我们也应该反思。反思我们的排水系统是不是做得不科学,做得太简略。我们大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和欧洲不能比。在欧洲,所有的管线都在一个人可以行走的管道里,你看巴黎的下水道,人可以在里面跑。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一遇到大雨,总要淹几个小时,采取的措施是用水泵抽。现在极端天气发生这么频繁,暴雨动不动就是多少年不遇,与其这么一次次反复抽水,不如改进排水系统。
地面上的建设看得见,地下的建设看不见,但是和地面上一样重要。一个城市需要地上、地下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