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发现 将军秘事之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1年6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国中将张藩 他把日军俘虏改造成了解放军
  1940年6月,新四军挺进纵队副司令员叶飞(左一)、政治部主任吉洛、参谋长张藩(右一)
  1956年1月,毛泽东视察军事学院,接见学院军以上领导,右一为张藩
  日向胜向张藩墓敬献花篮
  张藩和彭克结婚时的照片
  张藩将军身体力行带领大家干活

  张藩(1909-2002):湖南浏阳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红军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纵队、第一师兼苏中军区参谋长,解放军纵队、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军事学院副院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等职。参加了湘鄂赣边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率部参加了郭村、黄桥,反清乡反扫荡大反攻、宿北、鲁南、淮海、渡江和上海等战役战斗。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编者按: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的红星园里,长眠着唐亮、杜平、饶子健、刘飞、刘先胜、聂凤智等百余位开国将军和老红军。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堪称一部壮丽的史诗,其中的篇章,既有战争年代的叱咤风云,也有和平年代的柔情大爱。《发现》周刊联合《铁军》杂志、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红星园·将星闪耀”系列,一一为您介绍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2002年3月2日,开国中将张藩与世长辞。临终前,他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遗嘱。遗嘱的内容,将军的二儿子张宝宁记忆犹新,“父亲说,人是一种物质,从自然中来,回自然中去。灵魂是精神的,可以延续到后人的思想里,而肉体只能回归自然。他提出,死后不要留骨灰,将骨灰撒入地下,化作肥料,让树木吸收,变成清新空气,改善环境,为人类尽最后一点心。”

  儿女们将父亲的骨灰洒在了他生前最喜爱的桂花树下,洒在了他曾经战斗过的江苏大地,完成了父亲最后的心愿。他们完全理解父亲,“九死一生的革命经历,塑造了他执著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

  “扁担队”救下一位长衫先生,竟然是毛泽东

  张藩出生在著名的鞭炮之乡——湖南浏阳,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北伐军所到之处,军阀统治被推翻,工农群众运动热火朝天。16岁的张藩积极参加乡农民协会,一心向往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浏阳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18岁的张藩没有被吓到,他组织了20多名挑夫组成“扁担队”,扶困济贫、伸张正义,在浏阳张家坊一带颇有影响。就是在带领这支扁担队期间,张藩遇到了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的毛泽东。

  那是1927年秋收起义前夕,张藩带着“扁担队”正在张家坊的一个路口歇脚,突然一位书生模样的先生匆匆走来,打听去江西铜鼓的路,张藩他们指路后,来人又匆匆离去。这人离开后,一伙团丁追赶到来,询问张藩他们,有没有一个穿长衫的人从这里经过。见此情景,张藩他们猜测,刚才那位长衫先生,肯定是革命党人,就毫不犹豫指了另外一个方向。

  这位穿长衫的先生,正是毛泽东。当时,他是从浏阳去江西铜鼓发动群众,路过张家坊时,被国民党民团抓住,伺机逃脱后,又被团丁搜捕追赶。“扁担队”的好心相助,帮助毛泽东顺利脱险了。不过,张藩压根没想到他们救的这个人竟然是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后,张藩看到谢觉哉撰写的《毛主席张家坊遇险》后,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白酒当麻醉剂,剪子当手术刀取出子弹

  1929年,张藩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九死一生的革命征程。

  1935年1月,时任湘鄂赣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张藩,奉命去湖北南阳新县传达指示。返回途中,在蒲圻等待交通员护送时,由于叛徒出卖,他和时任湘鄂赣军区参谋长的严图阁等同志被敌人的手枪队包围在了一栋房子里。面对炒豆子般的枪声,张藩和严图阁沉着冷静,果断地决定分头突围。张藩机智地从烤火盆里操起两根一头还在燃烧着的炭棍,高喊冲呀、杀呀,夺门而出。他双手挥舞着的着火的木炭打在几个敌人的头上,敌人一时傻眼了。等他们反应过来时,张藩已经乘机越过水沟,跑到了一个山丘上。见此情景,敌人赶紧一面狂追,一面举枪射击。子弹嗖嗖地飞向张藩,一颗打进左臂,一颗划过腰部,一颗从右手食指擦过,另一颗则打在上衣口袋里的一块银元上,幸免于难。

  张藩和其他几位同志冲出敌人包围后,隐蔽在了半山腰。后来,受伤的张藩转移到了深山的一个茅棚里隐藏。他化脓的胳膊,肿得碗口一样粗,急需治疗,可是深山老林里,既没有麻药,也没有手术刀,顶多只能用盐水洗洗伤口,在山上找些草药敷敷。情急之下,卫生员到老乡家借了一把剪刀,又买来一瓶烧酒。等张藩喝完一瓶烧酒,卫生员赶紧开始手术。烧酒虽然厉害,但是和麻醉剂完全是两回事,张藩咬牙忍着剧痛,让卫生员用剪刀打开伤口,把子弹拿了出来。

  由于手术中失血过多,张藩昏迷了一天一夜。后来在卫生员的照料下,他的伤情终于好转。不过,没等痊愈,张藩又回到军区所在地的平江黄金洞,坚持游击战争。

  对顽抗的日军下手特“狠”,对日军俘虏却悉心改造

  张藩的老战友施亚夫在回忆张藩时,称赞他很少打败仗,百战百胜。施亚夫提到,1943年秋,日军在得知叶飞不在根据地时,决定组织一次大扫荡,兵分18路向三分区进犯。张藩运筹帷幄,在鬼子扫荡初期避敌锋芒,根据地坚壁清野,游击队到处骚扰敌军,让对方束手无策。熬了五天,敌人只好收兵。而张藩却把主力埋伏在道路两侧,突然出击,将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仓皇而逃的日军连连惊呼,没想到张藩比叶飞下手还要狠。

  张藩的狠出了名,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让敌人连呼厉害的共产党将领,在对待日军俘虏时,却出人意料地宽容大度。

  1944年,张藩所率的新四军部队俘虏了一位名叫山本的日军下级军官。一开始,山本态度非常强硬,拒不投降,但在张藩他们细致耐心地做了许多工作后,山本终于被感化了。他参加了新四军,成了反战同盟的一员,并当起了炮兵教官。

  1946年,解放战争打响,上级派张藩前去组建部队,张藩带上了已经更名为日向胜的山本。日向胜为解放军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炮兵,也和张藩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上海解放后,日向胜到南京附近的汤山炮校任教。1958年,日向胜因为母亲病重,回到日本探亲。此后,直到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1981年,从事旅游业的日向胜才有机会回到中国,并与老上级张藩取得了联系。

  2002年,张藩去世的消息传到了日向胜那里,他携夫人赶到南京。在张藩夫人彭克等人的陪同下,他走进了张藩的灵堂里,一边凝视着将军的遗像,一边动情地说:“我来晚了。要不是你,我下辈子活得不会这么有意义……”

  爱上“真厉害”的女医生,

  铁血男儿也有柔情时

  张藩的夫人彭克,是一位传奇的新四军女战士,更是一位温柔坚强的妻子和母亲。高挑美丽的母亲,当年是如何看上个头比她还矮的父亲的?彭克八十几岁高龄的时候,孩子们开始好奇地向母亲打听。彭克将往事一一道来。

  1940年,22岁的彭克是新四军挺进队的卫生员,随部队住在七里长庄。有一天,她骑车路过首长驻地,看见一位首长站在门口,于是下车行了个军礼:“首长好!”当时,她只知道,这是新来的参谋长,但还没说过话。首长见她行礼,就笑着交谈了两句。

  后来彭克才知道,原来这位参谋长早已开始注意打听她了。首长曾问过卫生队的伤员:“这个高个子(彭克身高1米68,在当时女同志中很少见)女医生怎么样?”大家一致评价:这个医生很厉害,从不开玩笑,不吃病人的东西;但她看病好,换药手轻,大家都喜欢找她看病。

  不久后,张藩真正见识了彭克的厉害。当时,新四军的廖正国团长在战斗中负伤,手被手榴弹炸得血肉模糊。为了保住廖正国的性命,彭克当即决定:截肢。张藩观看了整个手术过程。事后如此评价:“这个女医生好凶,锯手时眼不眨,心不跳,一鼓作气就把手锯下来了,真厉害。我看了都心惊肉跳。”此后,张藩更坚定了追求彭克的决心。

  医院的院长知道了张藩的决心后,来做彭克的工作,但是被彭克一句话就顶了回去:“我是来抗日,不是来找对象的。”

  于是,挺进纵队司令员叶飞亲自出马了。在详细向彭克介绍了张藩的情况后,叶飞提出来愿意当他们的证婚人。彭克借口说婚姻大事做不了主,要问妈妈。叶飞大笑:“你参军问妈妈了吗?”这句话把彭克也问笑了。

  这以后,彭克和张藩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她渐渐喜欢上了张藩这位铁血男儿。1940年11月23日,他们结婚了。

  将军把“人民”“群众”“老百姓”

  这几个词看得非常神圣

  1981年,张藩从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的职位上离职休养。离休后,他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1991年夏季,华东地区发生水灾、1994年江苏发生大旱,他分别两次各捐献了1000元钱和几十件衣服。

  在张藩的眼里,“人民”“群众”“老百姓”这几个词非常神圣。有一年,子女们都回来过春节。当他们议论社会上风气不好时,假的东西太多,不少老百姓也变坏了时,张藩很生气。他把孩子们叫到一起,说:“人民群众永远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背离了人民群众,背离了百姓,就是背离了革命,就没有共产党的一切,就没有国家的一切。社会上那些丑恶现象,绝不是老百姓所为,而是背叛了人民群众的极少数败类干的……”讲到这里,他热泪盈眶,再也讲不下去了。

  这是一位戎马一生、九死一生的老革命者的肺腑之言,他的言语让子女们豁然开朗。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白雁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发现 将军秘事之九 A30 开国中将张藩 他把日军俘虏改造成了解放军 2011-6-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