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大学毕业的谢世平正式迈进精神科,转眼24年过去了,当身边一批同样拥有博士学位的朋友同学或转行或经商,逐渐远离这个领域时,他仍然坚持做一个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他说,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同情心应该排在第一位。没有一点悲天悯人的情怀,没有一点对生命和人性的敬重,干不了精神科医生这行。
坚持这条路默默走下去
一面是精神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一面是现有精神医学人才的严重流失。身为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主任的谢世平和记者聊到这个现象时感叹,由于待遇比不上综合医院普通专科的医生,工作压力大,一些医院所处地理位置偏远,因此医学院校毕业生大多不愿意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现有的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也相当严重。
坐在精神科病区办公室内,透过对面的玻璃窗能看到里面来来回回走动的病人,与普通病区不同的是,这里铁将军把门,有规定的探视时间。“精神科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在服务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测,随时都有突发事件发生,最可怕的情况是,当一个病情控制得较好的老病人,他突然发病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会让医护人员防不胜防”。精神科大夫挨打是家常便饭,谢世平笑笑说,他的工作服每年都被病人撕坏好几件。
精神科医生在世人眼中是神秘的,谢世平认为精神科医生并不神秘,只不过他和他的同事治疗的是一群特殊病人,尽管一些熟人和朋友相继转行,他仍然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人各有志,比较很多其他职业而言,我认为我更适合当精神科医生”,谢世平说。
精神病人的辛酸他最懂
当了二十几年精神科医生,谢世平看到了许许多多精神病人的故事。“精神病人的一生是用血和泪写成的,所以我们这个社会就更应该多些理解和宽容”。谢世平说,他深刻同情病房里的每一个病人。
谢世平对记者说,不是精神科的医生,真的很难理解精神病人的痛苦,发病时他们在自我创造的世界里生活着,有自己的快乐也有自己的恐惧。治疗恢复后绝大多数人无法回归社会,逐渐沦落到社会最底层。谢世平讲述了一个他和病人之间的故事,一个南京籍病人,曾因精神疾病住院治疗,一次巧合他与这个病人在饭店相遇,病人当时装作不认识谢世平。“我当时发现他身边有好几个人,可能是他的新同事,精神病人在公共场合都不愿与精神科医生打招呼,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患过这个病,担心被朋友和同事排斥。我是精神科医生,病人的心理我能充分理解”。后来这个病人来谢世平的门诊复诊时特意提到此事,谢世平特意给他一个台阶下,告诉他,他遇到的那个人不是自己。
一定要对得起职业良心
挂过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专家号的人都知道,谢世平看病很认真,他一个上午只看十个病人,复诊病人时间略短一点,如果是初诊病人至少要看半个小时以上。谢世平说,精神科医生需要调动一切感官,针对每一个独特病患,去寻找每一个细微的致病线索。近的询问亲属,远的追踪到童年阴影,寻根究底后对症下药,跟踪反映并随时调整治疗策略,每一个步骤都在考验着医生的自信心和治病决心。
泰州一位患者家属在网上留言,他母亲患间歇性精神病,先在其他医生手里看效果不佳,换到谢主任的门诊看了几次,吃了他开的药,病情一直控制得比较好,家人不再担心母亲发病造成意想不到的事发生。谢世平笑着对记者说,他平时几乎没有时间上网看患者或家属对他的评价,不过他看病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给人看病。医生开药的效果好与否,和医生的临床经验是否丰富,病情判断是否准确都有关系。不过,谢世平也直言相告,现在能够影响医生处方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他坚持不管病人是谁,提笔写处方时,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良心。
[人物档案]
谢世平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现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脑科医院精神二科主任,兼任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江苏省精神科协会委员。从事精神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1年,尤其擅长于精神分裂症和难治性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对各种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有深入研究。获得“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一等奖”“南京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国家级和省级杂志发表论著多篇,参编专业书籍10余部。
□快报记者 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