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6版:一周声色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1年5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要用“炒作说”拉平一切

  □韩松落

  高晓松醉驾的消息在微博上出现后,最初的一种反应堪称经典:炒作。

  依据是,高晓松醉驾的消息,和某部电影的发布会拴在一起——据说,他是在发布会结束后喝醉的,而且,出事后,在微博上搜索“高晓松”,同时出现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宣传海报。种种迹象,似乎已经足以让人断定,醉驾的消息是假的,是为这部电影制造的,即便是真的,它真正承载的任务也不过是——宣传这部电影。醉驾的危害,立刻被消解于无形。这也是许多社会事件的最终归宿——被娱乐化,一旦被娱乐化,只需要静待娱乐关注周期过去,围观者就会退去,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断言这是炒作者,可能忘了,2011年2月25日,我国《刑法修正案(八)》获得通过,并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其中的第二十二条,新增了危险驾驶罪罪名。高晓松即便再善于捕捉社会热点,乐于把自己和社会热点事件挂在一起,恐怕也不会数着日子,在这条新增的条目刚刚生效之后,急不可待地把自己灌醉并且造成四车连撞,就算他有能力摆平一切,毕竟这并非电影特效,这样亲身上阵的后果很难预料,他敢于上演翻版《阿郎的故事》,恐怕也没人会奉送一曲《你的样子》作为片尾曲。

  李海鹏说,有一种人可称之为拉平主义者,热衷于将所有的事物拉平,正和反放在一个战壕里,高和低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无视其中的差别,忽视人的不同需求。而“炒作说”,是“拉平主义”的重要工具之一,不论当事人为的是个人名利还是社会公义,不管事件双方是受益还是受损,都可以用“炒作”进行拉平,一声“炒作”,就可以轻易将芙蓉姐姐和郝蕾拉平,就可以无视她们之间的差别。

  但人们之所以敢于将与名人有关的一切新闻事件断言为炒作,更多因为我们的大环境,我们的周遭,已经渐渐沦为没有正负区别,恶行也一样引起注意,丑闻只会让当事人更加引人注目,低俗反而激发更多围观的兴趣。所以,炒作的方式日趋狂暴,丑闻的当事人,反而赢得更多的关注期待,身价暴涨,而这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是不可想象的,像莫少聪和孙兴,如果是好莱坞明星,吸毒事件将会是他们向下的拐点,但在内地,反而成为一个使他们片约激增的向上的拐点。

  所以,人们自然会想当然地认定,高晓松醉驾,可能是一次经过策划的炒作,或者,即便事前并没预谋,但事后却会有炒作行为追加上去,那部频频出现的电影名字,就是明证。“炒作说”就这样拉平了一切,“危险驾驶罪”施行后的第一起演艺名人醉驾事件,就这样被涂上了娱乐的色彩,让人对它能否得到严肃的执行,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一周声色 B16 不要用“炒作说”拉平一切 2011-5-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