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江苏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1年2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围绕收入倍增计划,江苏各地纷纷捧出“民生大礼包”
13市书记市长谈“1号文件” 和开年要事

  正在召开的江苏省两会,多项民生利好接连传出。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省13个省辖市早已运筹帷幄,谋划了一揽子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改善民生的举措。特别是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13市更是各有计划,有的提出了比全省平均步伐更快一步的倍增目标。而今年各市的“1号文件”也是各有侧重,虽然大多数书记市长都表示对“1号文件”没有做特意安排,但从中仍然能感受到一个个发展强音。昨天,快报记者采访了13市的市委书记或市长,听听他们的“1号文件”和开年要事。

  ■江苏启动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

  2010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293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118元。7年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达到45000元以上和18000元以上。要达到这一目标,江苏居民收入每年需增长10%左右。

  增收要“一步一个脚印”

  南京

  市长 季建业

  [富民]

  城镇居民收入六年倍增

  连续两年,南京市委市政府的“1号文件”均锁定了“民生”。对此,季建业表示,民生问题是党委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要把敬畏人民、敬畏法律、敬畏权力的理念落实到工作中去,就要倾听民声、了解民情、掌握民意、改善民生。

  据悉,今年南京的“1号文件”列出了保障改善民生的十大目标任务,包括全力保供市场平抑物价、着力改善城乡出行条件、努力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等“民生细节”。“十二五”期间,南京提出了“双倍增”计划,城镇居民收入六年倍增、农村居民收入五年倍增。对此,季建业坦言压力很大,但为了“南京能走得快一点”,就只能尽力干,不空干。他透露说,在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方面,二三月份将要广泛组织“百企万户”、“百村万户”调查。通过抽样分类调查,看看城乡居民收入有多少、来源是什么;在摸清实际情况和城乡居民意愿基础上,看看有什么办法让收入翻番,从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实施意见,指导增收计划落到实处,“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

  在今年的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季建业曾公开批评机关干部在办公时间玩掼蛋。为此,他透露,市政府常务会议已经讨论决定,3月份所有的公务员都要进社区、农村、企业,联系市民,了解民情。“这不是一时之计。”季建业表示,南京准备建立政府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快报记者 鹿伟

  民营经济要做大做强

  苏州

  省委常委、

  苏州市委书记 蒋宏坤

  [富民]

  收入5~6年倍增

  今年苏州市委市政府的“1号文件”是《关于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为何锁定民营经济话题?“很简单,因为民营经济在苏州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占到了50%左右。”蒋宏坤向记者介绍,占全市经济半壁江山的民营企业,已成为苏州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主力军,无论从富民的追求、从强市的角度,还是从苏州未来更长远发展来看,都有赖于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苏州必须把发展民营经济摆上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新年市委市政府发出的第一份文件,就是关于这方面。“我们的民营经济,不要做代工企业,要做大做强,创更多的品牌。”蒋宏坤说。

  居民收入方面,苏州的水平在江苏全省最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已超过2960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也达到了14000多元。起点高基数大,也意味着倍增的难度相对而言,比其它城市要大一些。以城镇居民收入为例,翻一倍就是人均年收入达到近6万元。对此,蒋宏坤表示很有信心:苏州的居民收入仍然会保持高速增长,预计用五六年的时间,就实现倍增计划,要高于省里的“7年倍增”的速度。“无论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是整个城市的建设,苏州在各方面都要力争保持全省领头羊的位置。”

  快报记者 孙兰兰

  最低工资线五年翻番

  无锡

  省委常委、

  无锡市委书记 杨卫泽

  [富民]

  居民收入五年倍增

  无锡市今年的“1号文件”囊括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地方换届选举等多项涉及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内容。其中,“全面启动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备受关注。针对江苏省实现收入七年倍增的计划,杨卫泽表示,无锡自加压力,争取在五年内实现目标。他表示,政府将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预测预警三项基本制度,提高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同时为保障低收入群体收入,无锡将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力争五年翻一番。

  杨卫泽表示,实现收入倍增还要注意提高高层次劳动者在总量中的比重。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无锡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是金融业,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饮业,前者的工资是后者的4倍多。他认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劳动报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从而提供更多的中高层次就业岗位,是实现富民、倍增的关键步骤。无锡的目标是争取实现未来五年每3名劳动力中有1名是人才,“这将对人均收入提高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对于保障房、学前教育等民生热点,“1号文件”中也作了相应部署。杨卫泽说,无锡正研究落实利用存量拆迁安置房发展公共租赁房的实施方案,不但能扩大新就业人员租赁房渠道,还能增加被征地农民财产性收入。

  快报记者 沈晓伟

  让常州人“宽余安康”

  常州

  市长 王伟成

  [富民]

  “富民帮困”是重要工作

  “‘富民帮困’是今年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要让常州人民能过上宽余安康的生活。”王伟成说,即将召开的常州市两会,“富民帮困”也将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

  围绕这一目标,首先是要进一步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通过就业富民、创业富民、保障富民、改革富民以及增收富民,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城乡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展开一系列落实措施。“一开年,这项工作就要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王伟成说。

  其次,王伟成则坦言,在富民增收的工作中,还必须注意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虽然常州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虽然人均GDP超过了10000美元,虽然常州人的日子好过多了,但还是有一个困难群体。“我排了一下,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还有6万人,在最低生活保障线边缘的还有4万人,加起来有10万多人。如果他们生活困难,我们的‘小康’就不全面。”王伟成表示,今年要以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建立以政府救助为主体、社会救济为补充的救助体系,对十类困难群体采取一系列补助和保障措施。这十类困难群体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线内的群体、边缘群体、住房困难的群众、困难职工、有困难的残疾人、有困难的老年人等。

  快报记者 郑春平

  就业和社保排第一

  镇江

  市长 刘捍东

  [富民]

  居民收入五年翻番

  “虽然镇江的‘1号文件’还没有出来,但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排第一位的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刘捍东介绍说, “要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确保城乡居民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在收入方面,到2015年将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

  今年,镇江将大力扶持创业,新发展私营企业6000户、个体工商户9000户,新增注册资本500亿元。着力提高居民工资性、经营性及财产性收入,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加快富民步伐。同时,完善保障体系,将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等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狠抓社保扩面征缴,确保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健全城乡低保自然增长机制和困难群体物价补贴响应机制,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十二五”期间,镇江将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统筹协调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职工特别是基层一线职工的工资水平。建立和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全市逐步执行省一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缩小城乡、行业之间的分配差距。

  快报记者 项凤华

  富民、惠民、安民

  南通

  市委书记 罗一民

  [富民]

  居民收入七年倍增

  “民生问题涉及面很宽,但有三个方面最重要:富民、惠民、安民。”罗一民对此总结得很精炼,直指民生问题的关键。据悉,2010年,南通所辖各县(市)全部达小康,成为全省江北首个整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地区。

  对于江苏今年启动的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罗一民坦言,从南通实际情况看,“有压力、有挑战,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做到,也必须做到。因为收入是最关系民生的一个问题,也是大家期盼最强烈的问题。”据悉,南通城乡居民收入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居民储蓄存款突破3000亿元,列全国地级市第6位。“尽管收入倍增有难度,但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倍增的目标能够实现。”罗一民自信地说。

  “怎么增收呢?就是要增加工资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罗一民表示,其实就是要靠就业和创业。南通的就业基础比较好,例如失业率连续12年低于全国全省水平,可见其就业颇为充分;创业的基础氛围比较好,因为南通这几年一直在发展民营经济,致力于创建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我们一直在鼓励推进全民创业,这就为创业创收提供了基础。”

  如果说富民主要靠居民个人劳动致富的话,那么惠民则更多的需要靠政府的引导、调节和扶持。罗一民介绍说,惠民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尽可能让公共服务均等化,即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快报记者 项凤华

  在苏北打造“苏南板块”

  盐城

  市长 李强

  [富民]

  收入5~6年倍增

  “对盐城来说,城乡二元结构调整变化的问题亟待破解、研究。”李强说,一直以来,盐城承担着商品粮以及各类蔬菜的供应重任,农业在盐城的经济结构中占到16%,所占比例是全省最高的,这也意味着农业人口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经济发展转型,以及老百姓的收入增长。

  既是农副产品的生产大市,又是消费大市,城乡究竟该如何协调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他举了个例子,就拿去年菜价飞涨来说,对盐城来说,亦喜亦忧。喜的是,菜农日子能好过点,忧的是大量的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增加。今年,盐城将拿出一定的精力,来推动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目前有21个镇村正在做试点,将进一步推广。李强表示,盐城将用5年的时间在苏北大地上打造出一个苏南板块。

  居民收入方面,李强介绍,“十一五”期间,盐城的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3%~14%,5年下来已经实现了一次倍增,这样的速度在全省是最快的。目前,城镇居民年收入是2万元左右;农村居民收入为6800元左右,“我们比较保守的计划是用6年时间实现再一次的倍增,力争5年内就达到这个目标。”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城市将拓宽就业空间,推动创业计划;农村现在也比过去有底气了,农民的收入50%以上还是来自农业,因此要加快高效农业发展。

  快报记者 沈晓伟

  菜篮子工程“升级”

  扬州

  市长 谢正义

  [富民]

  收入六年倍增

  今年扬州的“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生推进幸福扬州建设的意见》锁定“民生”,这已是扬州连续10年发布关注和改善民生的“1号文件”。

  扬州计划实现城乡收入六年倍增。谢正义表示,“十二五”期间,扬州将重点针对下岗工人、退伍军人和大学毕业生等三类人群,确保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达到10万个以上。今年扬州政府还将主动为下岗工人等人群提供就业机会,比如政府机构的保安、协管等工作岗位,“授鱼不如授渔,给岗位比给保障更重要。”

  谢正义介绍说,扬州市每年出台“1号文件”前,都要通过“书记信箱”、“市长信箱”、热线电话、网络等各种渠道征求百姓意见。他觉得其实老百姓的要求和建议总结起来并不复杂,“喝上干净水,呼吸新鲜空气,吃上放心菜”这三样是最基本的,却也是最重要的。

  为此,扬州启动新一轮的市长菜篮子工程,名为“1161”:保证在“十二五”期间,“1”百万市民每人每天吃上“1”斤蔬菜,其中“6”成自给,到2012年,新增“1”万亩蔬菜种植基地。除了吃菜问题,干净水和新鲜空气又怎么保证?扬州将建立健全城区空气和水源质量日报制度,建成市区大气灰霾监测项目,确保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多于320天。实现对8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51个重点污染企业、26家使用放射源企业、14个机动车尾气检测站的实时视频和数据监控。

  快报记者 沈晓伟

  老百姓居住品质要保证

  淮安

  市长 高雪坤

  [富民]

  收入六年倍增

  淮安市的“1号文件”围绕百姓关注的热点,将新一年安排的910个中心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中,列为一张表格,每一个项目的具体负责部门、投资金额及相关指标全部标明。其中关系民生的项目比如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等内容,一目了然,总投资超百亿元,犹如一份超大号的“民生大礼包”。

  对于江苏省七年收入倍增的任务指标,高雪坤表示淮安计划实现六年倍增。他介绍说,淮安对在职职工开展培训和再学习项目,增加他们获得更高劳动报酬的能力,并鼓励居民资助创业,从而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为帮助农民等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淮安还计划用2年时间基本解决人均年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农民脱贫问题。

  高雪坤说,老百姓最关心的两样事:收入和居住环境。“1号文件”对此下足了功夫。“提高收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对于百姓来说,经济发展后,收入高是好事,但同时面临环境被污染、居住品质下降的问题。对此,他认为,“不能票子多了,水污染了,天也变黑了。”要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做到“边发展、边治理”。为改善环境,“1号文件”中推出了大运河滨河风光带建设、市区水环境整治工程等。此外,为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淮安将组织实施58个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包括团结安置小区二期等在内。快报记者 沈晓伟

  创业富民是优先导向

  泰州

  市长 徐郭平

  [富民]

  今年收入要增长12%

  “泰州长江大桥明年将通车,这将加快与苏南的融合,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徐郭平表示,泰州今年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年净增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200亿元、新办私营企业7000家。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产业,支持中小企业“二次创业”,鼓励民营企业集聚特色园区。

  经济发展的同时,今年泰州还将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增长12%,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此,徐郭平表示,今年将突出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创业富民的优先导向,调整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着力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继续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净增城镇就业4.2万人。

  探索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继续扩大报销病种和药物范围,提高参保人员待遇。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全面落实农村五保政策,完善特困救助制度,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实现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保障与城镇职工基本保障接轨。出台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政策,新增170家省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全市新增保障性住房5770套,市区新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200万平方米以上。快报记者 项凤华

  最大亮点是大港口建设

  连云港

  市委书记 王建华

  [富民]

  居民收入七年倍增

  “重要的事情很多,过年过节工作也没停下来过。”王建华说,新的一年已经部署了很多工作,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大港口建设。“十一五”期间,连云港通过国际招标编制一系列发展规划,依次打响港口建设、园区开发、城市拓展、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六大战役。“十二五”期间,连云港要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建设大港口、兴办大产业中。

  在“十二五”的基础上再用5年时间,到2020年综合实力进入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中间集团。抢抓沿海开发战略机遇,早日在青岛与上海之间崛起一座特大型的海港中心城市。同时,连云港正在争取设立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区、保税港区等重大载体,希望早日建成沟通中西亚和东北亚、连接亚欧大陆和泛太平洋的世界注意力经济亮点。

  居民收入方面,2010年连云港的城镇居民收入超过22900元,农村居民收入超过7200元。“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36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按照省里的标准,我们在7年内肯定能实现居民收入倍增,力争增长的速度再快一些。”王建华表示,同时将加强价格监控,物价水平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快报记者 沈晓伟

  今年重大项目180项

  徐州

  市委书记 曹新平

  [富民]

  收入六年倍增

  “丰沛铁路项目、徐州电网扩建工程……今年徐州计划实施的重大项目达180项,年度投资597亿元。”曹新平表示,同时还将滚动实施超亿元工业项目300项,其中当年竣工120项。同时,用更大力度抓好招商引资。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重点现代服务业,强化专业化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继续抓好香港、欧盟、长三角、珠三角等境内外招商,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超10亿元和1亿美元的大项目。

  在增加居民收入上,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高度重视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大力推动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完成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抓好职工工资增加和困难群体帮扶等重点,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在市场物价调控上,加强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点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突出抓好产销衔接和区域合作,扩大由田间到市场的直销规模,努力压降流通成本;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政府调价项目,建立健全农副产品应急储备制度,确保各项补贴制度落实到位。

  在住房价格调控上,徐州将严格落实各项调控政策措施,完善商品房价格预售和备案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年内全市建设4150套经济适用房、586套廉租房、2850套公共租赁房,实施市区200万平方米的城中村及危旧房拆迁改造,对人均住房10平方米以下的家庭实现廉租房保障应保尽保。快报记者 项凤华

  农业大市水利是命脉

  宿迁

  市委书记 张新实

  [富民]

  居民收入五年倍增

  “我们今年‘1号文件’关注的是水利。”省人大代表、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昨天透露说,宿迁的“1号文件”还没正式出台,但主题已经明确,即与中央“1号文件”相一致,聚焦水利。

  宿迁作为江苏的农业大市,水利可以说是其发展的命脉。对此,张新实表示,今年政府将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水环境,把水患变水利。同时还要加大农民用水的组织化程度,通过水利专业合作社把水用好,从而提高粮食的单位产量,提高特色农业的灌溉水平。

  谈及改善民生,张新实坦承,“最大的难点和瓶颈在于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据悉,宿迁的居民收入已经连续7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去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幅均超过了15%,增速在全省是最快的。尽管如此,去年宿迁城镇居民收入12740元/人,只占江苏居民收入的50%、农民收入6815元/人,占江苏的70%。

  这样看来,“城镇居民收入与全省差距较大,基数较低,我们必须奋起直追,突破瓶颈。”张新实告诉记者,要提高收入水平,不能依赖省转移支付,不能仅靠政府基本保障,而是要动员激励全市市民干事创业、勤劳致富。对此,宿迁今年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比省里的七年倍增计划提前两年,难度大,但必须志在必得,缩小差距。”张新实说。快报记者 鹿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江苏两会 A4 13市书记市长谈“1号文件” 和开年要事 孙兰兰 2011-2-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