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作“中国反愤斗士”的廖保平的新作《打捞中国愤青——“中国崛起”潜在的阻碍和危险》问世了。这本书的中心词汇还是愤青,中国特色的愤青,他的“老冤家”。
这本书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时事、心理、常识等诸多角度入手(最重要的是常识),勾勒了愤青的白描,追溯了愤青的前世今生,探究了愤青的制造流程,论证了愤青的危险和尴尬;嬉笑怒骂言辞锋利,纵横捭阖有理有据,金刚怒目赐当头棒喝,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倾注了20余万字,其匠心、苦心、同情心、包容心、医者心(重症下猛药),以及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满怀悲悯的赤子之心,溢满字里行间。书中他还现身说法,不回避自己走过的愤青道路,坦诚面对热血、鲁莽而愚昧的青春,他的成长史、进化史,就是一个从愤青到奋青的绝好案例。书中收录了20多篇愤青拍向自己的板砖,犹见其气度胸襟。
拜教育所赐,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阶段是愤青,能否进化成一个心智健全的正常人、普通人,具备起码的常识、理性和逻辑,全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新的知识,吐掉有意无意吃进去的狼奶,把自己的大脑夺回来,升升级。被人诛心、自我否定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不这样就只好一辈子没头脑地“不高兴”下去,,直到在残酷的现实教育下才幡然醒悟,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须知愤青的血总是很热很热,暴力一旦不仅仅停留在口腔和键盘,就是灾难。
廖保平在书中写道,面对批量产出的愤青,他有过气馁和无奈,但支撑他像堂吉诃德一样不懈奋战的原因,是他看到了一些朋友的转变。这让我想起一个外国小故事:退潮的海边,一个男孩捡起一只只搁浅的海参,把它们扔回大海。有人告诫孩子,没有用的,你救不了所有的海参,没有人会在意你的努力。孩子一边扔一边回答,有用的,它在意,它也在意。两年多来,廖保平不断和愤青较着劲儿,不知道有多少人受益于他。救人慧根慧命,这是多大的功德! 凝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