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步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下一篇 4 2010年1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吉他杀死法西斯
  《时代的噪音》
  张铁志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

  早在2004年,张铁志就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著作《声音与愤怒》,这本书“颠覆”了人们对于音乐评论的刻板印象——它将目光瞄准了音乐与社会运动的关系。时隔六年,张铁志带着他的第二本音乐评论作品《时代的噪音》又出现在人们面前。在张铁志看来,时代在变,但“摇滚乐中反抗的力量从来没有削弱过”。

  《时代的噪音》深入检视了20世纪至今西方重要的“抗议歌手”群英谱,探索来自民间的“抵抗之声”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关系,讨论音乐到底如何能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除此之外,本书还从侧面刻画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反抗史”:从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与工运早期阶段、三四十年代的左翼运动、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60年代的反战运动和民权运动,七八十年代的经济转型和里根的新自由主义,以及90年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等等。因此,可以把这本追溯音乐历史的书当作一本“音乐抗争史”来看,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不管是欧洲,还是美洲,音乐都以它不屈的精神留下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和动人的旋律——我们不应该忘记。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声音与愤怒》比较侧重于记录音乐介入社会的事件史,而《时代的噪音》则是书写人的故事,讨论那些音乐人的创作如何反思时代,如何面临与商业体制的挣扎等,张铁志试图更完整地呈现出“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微妙关系。当然,将“政治学”与“摇滚乐”融于一体,才是《时代的噪音》的最大特色。

  摇滚乐与特定时代有关,现代摇滚乐与青年文化反叛运动是一对“孪生兄弟”,1960年代的美国文化即证明了这一点(约翰·列侬、平克·弗洛伊德的摇滚乐与“垮掉的一代”的艺术和嬉皮士运动)。在张铁志看来,整个20世纪,摇滚乐的命运也一直与“抗争”有关:从20世纪初的工运歌手乔·希尔到20世纪末的反对独裁统治的PopMart巡回演唱会;从“唱人民的歌,为人民歌唱”的伍迪·格斯里,到“像一块滚石”的鲍勃·迪伦;从“掀起白色暴动的朋克”的冲击乐队到“用音乐杀死资本主义”的比利·布雷格;从“永不妥协的民歌之后”琼·贝茨到“相信民众力量的诗歌摇滚”帕蒂·史密斯……这些歌手们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经历了无数全人类共同的大事件,战争与和平,发展与落后,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无数的音乐人用他们的歌声来反抗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反抗”带来了音乐文化与社会关系牵牵绊绊的新联系和认识,这是人性的解读,也是世界文化与历史的切片。

  “音乐能够改变社会吗”——这是《时代的噪音》想要关注和探讨的核心话题。摇滚乐的精神中一直有一种反叛与不满的力量。崔健说过,“摇滚乐必须要以愤怒为基础”。但是,当下太多年轻人都只是把这种反叛与不满变成一种“空洞”的姿态。作者说,当民歌之父伍迪·格斯里在吉他上写着“这把吉他会杀死法西斯”时,没有人比他更相信音乐的力量;但在斯普林斯汀、琼·贝茨、冲击乐队乃至U2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巨星地位、商业体制与抗议信念的矛盾与纠结;而在乔·希尔、西格、黑人民权歌手和U2的实践上,我们则要反思,音乐的力量究竟在哪里?许多音乐人都有“一首歌可以改变世界”的信念,但并不是说在现实中一首歌就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然而,音乐从不曾失去力量,也从不曾失去追求美好世界的理想,这是音乐最伟大的魅力,即音乐或文化作为一种感性的力量可以冲击、影响人们现有的价值与理念。因此,张铁志深信:“音乐作为‘时代的噪音’,不只是在于其提出社会议题——还在于它既可以是美学上的噪音,也可以是‘异议’之声。事实上,不论是音乐的先锋性对主流美学的挑战,或者是在虚伪时刻对真诚人性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反抗的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音乐人确实意欲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思时代,甚至介入历史。” 潘启雯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读步天下 B6 吉他杀死法西斯 2010-11-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