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芙乐尔”号军舰退役之争,表面上只是在争论这艘百年巨舰是否具有军事地位,背后却反映了俄罗斯“去苏联化”的过程。
俄海军舰队的首脑决定“阿芙乐尔”号地位时,也是俄共发出抗议呼声时。虽然表面上只是争论这艘巡洋舰是否具有军事地位,背后却反映了俄罗斯“去苏联化”的过程。
确切而言,对于苏联的纪念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对苏联疆域的怀念;其二则是从意识形态角度,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怀念。争论主要围绕第二点展开。
刚独立的俄罗斯民主派们尽量和苏联拉开距离。他们通过媒体与其他国家资源(如教科书)推广新的生活方式:倾向欧洲,否定苏联。
《祖国历史:20世纪-21世纪初》说:“刚刚告别苏联的公民,在极端民主派媒体的影响下,学习西方国家的体制。人们把它们当作法律和政治生活,社会保障的样板。”
最怀念苏联时代的是老人家。他们是现在俄罗斯共产党的主要选民。老人家失去了在苏联的生活地位。当时的退休金很高,而且还有很多补贴,现在相对来说少了。年轻人可以去赚外快,但他们只能靠退休金而已。再加上很多老年人很难接受私有化的过程。“这块土地是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解放的,我们为了解放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而去奋斗,但为什么现在这块土地属于这个人,那块属于那个人?国家的土地应该是公有的而不是私有的。”库尔斯克的一位老先生如是说。
“最近我常常想:我们把多么伟大的国家丢了,这个国家叫做苏联。这是一个又伟大又独立的国家,它可以不管别人决定自己的政策。当时没有失业,没有恐怖主义,没有民族冲突,人们的交往很容易理解,感情真实。”一位30多岁的俄罗斯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这段话。
苏联解体后,十月革命节被改为“和谐和解日”。前几年,俄罗斯节日调整的时候,把11月7日的节日也给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11月4日的民族统一日。
但俄共等左翼政党和组织仍将每年的这一天作为“十月革命”节进行纪念。在俄共主导下,上世纪90年代,国家杜马通过决议,认为苏联解体的决议是非法的。
俄共中央主席久加诺夫说:“11月7日对全体俄罗斯人民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日子,应该了解并记住它。”而和十月革命息息相关的“阿芙乐尔”号去年夏季的派对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起了俄共的愤怒和抗议。俄共指责在军舰上开晚会是亵渎神圣的革命历史文物。
但财阀普罗霍罗夫反驳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仅是一件历史文物,这艘军舰早已不是十月革命的象征。俄罗斯应对十月革命认真反思。
俄罗斯之外的去苏联化
苏联的纪念有两个含义:一是从意识形态角度,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怀念;二是对苏联疆域的怀念。与此相对,“去苏联化”也有两个层面:一是意识形态上消除苏联时代的特征,维护现有的政治体制,这主要发生在俄罗斯;二是消除俄罗斯的影响,防止大国沙文主义再现,维护民族和国家主权独立,这主要发生在除俄罗斯以外的其他加盟共和国。
“阿芙乐尔”号的退役自然是第一层面“去苏联化”的表现,但近年来,第二层面“去苏联化”的表现也层出不穷。
塔吉克斯坦 人名“去苏联化”
2007年3月,塔吉克斯坦总统埃莫马利·拉赫莫诺夫宣布,将他的姓“拉赫莫诺夫”中的俄语后缀“诺夫”删去,改姓“拉赫莫”,埃莫马利·拉赫莫诺夫称这样做会使他的名字听上去更像塔吉克斯坦人。他还以新名字出席了26日的政府会议,呼吁全国人民向他学习、更改俄罗斯式姓名。
莫马利·拉赫莫出席政府会议时颁布禁令,规定今后新生儿在注册姓名时必须选用地道的塔吉克本土姓名。
乌克兰等国 地名“去苏联化”
2007年9月,乌克兰准备将基辅市大约130条街道变更名称。这些街道将完全消除乌克兰苏联时期的痕迹。
基辅市副市长鲁季克指出,基辅市共有大约1800条街道,其中包括4条列宁大街和4条绍尔斯大街。这已经是乌克兰过去一年内掀起的第二次更名浪潮。8月24日,乌克兰独立日前夕,根据卢茨克市(西乌克兰)政府决定,该市将改变几条保留苏联时期痕迹街道的名称。
爱沙尼亚独立后,新政府主张尽快变更街道名称,还给这些街道爱沙尼亚革命前的名称。邻国拉脱维亚也不例外。
在更名事件中最为突出的要数格鲁吉亚。为了纪念去世的总理祖拉布·日瓦尼,格鲁吉亚将加加林广场和加加林街改为祖拉普布·日瓦尼广场和祖拉普布·日瓦尼街,斯大林在世时的斯大林河岸街则以格鲁吉亚首任总统加姆萨胡尔季阿的名字命名。
更有甚者,2005年,格鲁吉亚在美国总统布什访格期间出现了以布什命名的一条街道和六个胡同。
立陶宛 禁止苏联国旗国歌出现
2008年6月17日,立陶宛出台一项新法律规定:禁止在公开场合、群众游行、集会和请愿时打出前苏联国旗、出现前苏联国歌。
爱沙尼亚 拆除“苏联红军纪念碑”
2007年4月,爱沙尼亚下令拆除首都塔林的“苏联红军解放塔林纪念碑”。这座青铜战士像是纪念二战期间死在纳粹德军手上的数百万苏联红军,基座下的烈士墓安葬了1944年苏联红军解放塔林时牺牲的13名战士。在俄罗斯人眼中这座纪念碑神圣不可侵犯,但不少爱沙尼亚人却视之为苏共占领爱沙尼亚长达半世纪的屈辱象征,必欲去之而后快。 快报记者 潘文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