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下一篇 4 2010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农大教授保留了25年前奶牛蜱虫病涂片——
用我的办法,半小时测出无形体病

  南农大教授保存的一张含有无形体的奶牛血涂片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这两天,小小的蜱虫进入了市民的视线,因为这种山上草地随处可见的小虫子竟然导致了多人死亡。而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寄生虫专家施宝坤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从一头遭蜱虫叮咬的奶牛血液中发现了致病原因——无形体。

  25年前,他从奶牛血液中检测出无形体

  “这就是当时的血涂片,上面保存的就是被无形体感染的奶牛的血液。已经保存25年了。”昨天下午,在施宝坤的家中,这位寄生虫领域的老专家拿出了一片红色的涂片,表面有红色的印迹,边上英文字母写着“Anaplasma”。写有英文字母的纸片已经有点发黄,可以印证这个涂片的“年龄”已经有些久远了。

  “Anaplasma是无浆体的意思,也就是没有细胞浆,就是现在所说的无形体。”施宝坤说,现在有专家把“虫咬病”称之为无形体病就是因为这种虫子是没有细胞浆的,只有细胞核。“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把这个寄生虫称之为‘边虫’。”施宝坤解释,这是因为这种寄生虫喜欢在红细胞的边缘活动。

  发现这种无形体边虫非常偶然。施宝坤记得,1985年的时候,一个家住仙林的农民牵着一头奶牛,来到了南农大的动物医院。这头奶牛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浑身发高烧,兽医已经治疗很长时间了,但是没有见效。

  当时有五六个专家在分析这头奶牛的病情,但一直得不出什么结果。而施宝坤在做了血液分析之后,却查出了原因。“这可能跟我血涂片做得好有关。”施宝坤事后分析,因为这种无形体寄生虫是没有细胞浆的,如果涂片做得不够好,显微镜下很难发现。而施宝坤的手比较巧,他在做涂片时,先用酒精把玻璃片上的油污擦拭干净,在推片时,用力也非常均匀,这样可以不让两个红细胞重叠在一起,方便观测。正是这样的血涂片,在施宝坤通过显微镜观测时,发现了许多一粒粒的小红点,这就是边虫的细胞核,却没有细胞浆。

  “用我的办法,可快速诊断无形体病”

  确定为边虫感染后,施宝坤用土霉素、四环素等药品,把这头奶牛治好了。

  “蜱虫是边虫的主要传播媒介。”施宝坤说,蜱虫在咬人时,会把这种寄生虫输送到牛、羊或者人的体内,让人畜发病。而蜱虫是一种分布非常广泛的虫子,只要有山有丘陵或者树木的地方,就会有蜱虫的存在。所以,南京市民也有可能会受到蜱虫的侵扰。但除了蜱虫之外,还有哪些虫是边虫这种寄生虫的传播媒介,目前施宝坤还无法掌握。

  “我的这种检测方法,可以让医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诊断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得了无形体病。”施宝坤说,因为河南发生多例蜱虫致死病例,最主要的原因是医生不知道这些病人得了什么病,检测不出原因。施宝坤建议,只要一个病人莫名发烧,而且有到过山上的经历,就要怀疑是不是感染上了这种疾病,所以,医生抽血化验时,一定要把涂片做得更完善些,不能让两个红细胞重叠,这样医生就可以在半个小时内诊断这个病人到底有没有被这种寄生虫感染。

  快报记者 朱俊俊

  市民防范

  南京杀虫剂驱蚊用品热销

  最近几天,“夺命蜱虫”的相关报道格外引人关注。 昨天,记者走访超市和大市场时发现,原本9月底基本下架的杀虫剂、避蚊剂等又热销起来。

  在家乐福超市一分店内,一位老人在摆放杀虫用品的柜台旁转悠了好一会,看看筒状的杀虫喷雾剂,显然要找的不是这个,拿起一小盒蚊香片,看了好一会,最终还是放回了货架。最后他找来专柜销售员咨询,专给幼儿用的蚊香片有没有?一听说没有,老者只好失望地走了。原来该老者居住在小高层,屋内很少有蚊子,但也担心,万一有蚊子进来,咬到了孩子就糟了。

  而后记者又来到苏果等超市以及南京金桥批发市场,在和一些销售员的攀谈中,记者了解到,进入9月份,杀虫剂进入淡季,一些小品牌厂家的产品都已经退回原厂,就留一个大品牌留守柜台来弥补市场的需求,而最近夺命蜱虫的报道和秋蚊子肆虐又让需求有所回升。

  实习生 吴秋姗 见习记者 蒋振凤

  夺命元凶仍不明

  可能是无形体

  也可能是病毒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最近河南等出现由于蜱虫叮咬使人发病甚至造成死亡病例的情况。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李德新10日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此次河南发生的蜱传疾病具体致病病原体尚未最后确定。

  近几年来,河南、湖北、安徽、山东等省的局部地区相继发现并且报告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例,其中个别重症病例因为多脏器的损伤而造成死亡。目前中国疾控中心将这类疾病统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叮咬可能是传播这类疾病的一个主要途径。

  据了解,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等。李德新说,多种病原体可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包括无形体感染和病毒感染等。今年5月份,卫生部在河南、湖北进行监测的时候,监测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但这次具体由何种病原体引起,目前还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

  “不排除是无形体感染,但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因为已从病人检测物中发现布尼亚病毒。”李德新说。

  李德新介绍,2006年我国首次发现无形体,是一种细菌,之后中国疾控中心开始对人无形体病进行监测、研究,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开展这项疾病防控工作。

  2009年,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发现,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当中,有一部分人没有无形体感染的证据,“这提醒我们除了无形体以外,可能还有别的病原体。”李德新说,为此中国疾控中心今年在河北、湖南加强了监测,主要目的是研究致病发展规律。

  “疾病控制部门正积极地探查此次疾病的具体致病原因。”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指出,综合这类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探查的有关情况,目前发现该病还是主要以蜱虫传播为主。

  邓海华说,蜱传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以前就有,只不过是这次传播了新的病原体。对于蜱传疾病,我国已有成熟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蜱虫的叮咬是降低感染的最主要措施。

  专家提醒,预防这类疾病的主要策略就是指导公众,特别是一些高危人群减少或者避免因暴露而接触蜱虫,并且告知出现了症状以后一定要及时就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核心报道 A4 用我的办法,半小时测出无形体病 2010-9-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