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4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0年8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季建业:南京履职一年
  “三中路”改造是季建业的亮相之作
  南京市以46亿元的大手笔购回纬七路隧道80%的股权
  本意为分流大桥车流量压力,但年次票制消息一出,引发争议
  作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南京最大一块棚户区改造已在下关全面启动
  季建业从罗格手中接过青奥会会旗 新华社发

  8月26日,新加坡青奥会闭幕式。季建业代表全体南京市民,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手中接过了青奥会会旗,有力地挥舞着。这一天,离他到南京上任正好一年。

  一年来,一市之长的执政与管理理念,正在方方面面改变着这座城市,而他,也在被这座城市所改变。

  上任之初,季建业曾在与网民交流时说,请给我一点时间。熟悉他的人评价:他的许多想法涉及长远,而他始终会倾注全力。

  

  快报记者 郑春平 鹿伟 孙兰兰

  ■上任后,他挑的似乎都是南京的软肋,而且还是多年难解的

  ■领导都爱看得见的政绩,可他却偏选雨污分流这样一个埋在地下的惠民工程

  “急性子市长”

  市民在灰尘、噪音和拥堵中质疑:“新来的市长性子这么急啊!”

  下属官员坦承:“季市长很少坐办公室,一开始我们常常跟不上。”

  建业赴建邺

  2009年8月26日,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季建业被任命为南京市代市长。

  那一天,季建业给南京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来自他的两句话:“进了中山门,就是南京人”、“建业赴建邺,广陵转金陵”。

  没有大道理,没有豪言壮语,简单却巧妙地传递出了自己与南京、扬州的关系和感情。

  虽然,扬州人发出了“老季不能走”的呼声,然而,对这位“扬州来的市长”,那时的南京人心里都没底。

  那段时间,南京和扬州两地的官员每当碰面,这个热门话题自然少不了。扬州人一副“娘家人”的口气:“我们老季到了南京,你们的压力会很大!当然,你们的城市变化也会很大,很好。”

  从2001年起,季建业在扬州相继担任代市长、市长、市委书记。一项网络调查显示,90%的受访市民希望季建业长期留在扬州。但在上任初期,扬州市民曾送给他“拆迁市长”的称号,其间争议显而易见。时间说明一切,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复兴后的魅力和生机,逐渐让绝大多数扬州人打心眼里接受了“老季”。

  “老季”到南京,一开始的反应似乎很相似。三中路改造、雨污分流等工程一铺开,南京人很快就在灰尘、噪音和拥堵中接连质疑:“新来的市长性子这么急啊!”

  南京的官员们,也接连感受到了这位新任代市长的“特殊风格”。通常而言,市领导上任,总要先花点时间“熟悉情况”,到各个区、各个部门走一遍,大小会议不断,然而季建业却“一来就干事”,而且还找了个“不讨好”的修路工程。

  对季建业的工作节奏,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起初也有些难以适应。“季市长很少坐办公室,一开始我们常常跟不上。”市政府办公厅一位官员说,季建业了解基层情况有个原则,汇报要听、材料要看,但一定会找时间自己去“跑一线”。“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上面,有时候都不通知我们,也不通知地方和单位,自己就出去了。”

  渐渐地,南京的官员们也习惯了“突然”接到市长打来的电话,大多数不是从办公室,而是在某条路或是某个施工现场打来的,说的常常是哪些哪些工作要做、还有哪些哪些问题要改进。

  南京市住建委主任周金良就是其中之一,“最晚的一次,季市长是夜里12点左右给我打的电话,当时他在中山东路的工地上。”三中路改造期间,周金良跟季建业见面最多的地方就是在“路上”,接到的市长电话每天至少一个。

  先修“三中路”

  季建业来南京报到的第一天,当晚就到中山东路转了转。这条路承载着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一直是南京人的骄傲。不过,由于修建地铁,这三四年来中山东路早已“蓬头垢面”。

  南京市住建委书记陈雷,那时是南京市市政公用局局长。她清楚地记得,“季市长把建委、市政、规划、城管、公安等部门叫到一起,要求在国庆节前,完成中山东路-汉中路景观改造提升。”当时已经是8月底,一来就是这么大手笔,时间又如此紧迫,大家心里都有点犯嘀咕。

  但是活还得干。8月30日,季建业上任的第5天,几部门拿出了两中路改造的初步规划方案。季建业还召集各部门开了个会。

  “他一口气提了很多具体要求,很专业,而且非常细致,一听就很内行!”比如交叉路口增加左行车道;公交站台要做成港湾式;交通四叉路口要全部预埋管道……就连树池的覆盖材料,他也考虑到了:要结实耐磨,因为这段路走的人很多,路边还会停放自行车;还得透水,保证大树根部可以自由呼吸……

  20天时间,全长5.65公里的中山东路-汉中路焕然一新。

  紧接着,10月份中央路-中山路-中山南路的改造也开始启动,历时40多天完成。

  施工中也带来一些问题。噪音、扬尘、道路拥堵……特别是三中路的改造,有7种管线要同时下地,动静很大。环保部门屡屡接到市民投诉,还对施工单位开出过罚单。  “那阵子简直脏死了,天天弄得人一头一脸的灰,还堵得要命。”家住三牌楼的市民老于说。不过,建成后的三中路确实变漂亮多了,感觉道路宽敞,车子也比以前好开了。“我们原来以为,这么拼命赶工期弄出来的工程,会是个豆腐渣的‘面子工程’,但事实上现在看下来,总体来说真做得不错。你看今年夏天几次大暴雨,三中路上的水,一会就排完了,基本没积水。”

  当时,周金良和陈雷,一个是建委主任,一个是市政公用局局长,两个人都得常往施工现场跑,经常是晚上10点多钟以后,远远看见走过来一个人,仔细一看,是季市长。

  “一般他都是一个人,跑到工地上看看进展、施工质量,向工人们问问情况,工人们根本不知道他是市长,我们也不知道他会去哪个点。”

  “啃骨头市长”

  画外音:这位代市长上任后,挑的似乎都是南京的软肋,而且还是多年难解的!比如多年来困扰所有南京人的“过江难”和下关大片破旧不堪的棚户区。

  沉重的老江口

  季建业晚上和休息日的时间大多用来“微服私访”。去年9月13日,星期天,季建业一大早出门,直奔下关老江口。

  沿着巷子拐几个弯,就到了长江边。人们常说在这里看南京,时间跨度足有半个世纪:一边是拥有“无敌江景”的世茂滨江等高档住宅,一边是大片大片破旧不堪的棚户区。多年来,南京并不是不想推动下关棚户区的改造,因为种种原因,这项面积多达200万平方米的工程始终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上任才不过半个多月,季建业来此调研的目的显而易见。

  大马路63号,一间39平米的房子里,挤着一家四代6口人。97岁的老人冯立樽从十几岁起就一直住在这里。

  “季市长去年来过我们家。”老人的媳妇王德秀说,那天冯老一个人坐在门口休息,季建业走来跟他聊起来。老人的耳朵不好,季建业就特意贴近了,大声地和他讲话,询问家里的生活状况,退休工资能不能按时发放,听说老人的家乡在扬州,季建业还开心地称他为“老乡”。“那天,老爷子给他唠叨了不少房子的问题。”王德秀说,“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市长。”

  从冯家出来往前走,里面是一条极窄的过道,很暗,黑黢黢的,门头还横七竖八地堆着杂物。推开一扇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这一家,真的是家徒四壁。30来平方米的屋子住着四口人,竟然显得空荡荡的。

  女主人周玉华说,去年季建业来到她家,呆了近半小时,问他们,想搬迁还是希望住在这儿,把房子出个新修修好。“我们当然希望赶紧搬,越快越好。”周玉华说,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到后来就没动静了……

  那天,季建业在老江口跑了两个多小时,后来他曾在其他场合用“心情沉重”来形容自己调研后的感受,并且又有多次去下关滨江一带调研。

  而现在,周玉华和她的众多邻居们终于有了盼头:今年,南京将下关滨江地区老城改造列入全市“九大功能板块”建设,全市最大一块棚户区改造已全面启动。

  待解的“过江难”

  这位代市长上任后,挑的似乎都是南京的软肋,而且还是多年难解的,又如:过江难。一直以来,这都是困扰南京市民的一大心病。在这个问题上,季建业采取的是他一贯的行事作风:密集调研后再决策。

  今年1月15日早上7点25分,季建业出现在新街口地铁站,随着拥挤的人群登上了一列开往迈皋桥方向的列车。上车后已经没有空座,季建业拉着扶手,站在车厢里。向身旁的乘客做起民意调查,“在哪里上班啊?”“每天乘车需要多长时间?”“住房情况怎样?”……出了南京站,他又换乘了157路过江公交线。车子刚发动,他就转过身,和后面的市民拉起家常。

  “我那时还不知道他是新来的代市长。”在浦口工作的陈普每天都乘这班车过江,对沿途道路状况、拥堵地段、堵车原因了如指掌。季建业一听,来兴趣了。赶紧向这位“公交通”请教。听完之后,还热情地要和陈普互换手机号码,表示陈普以后对公交有什么建议,可以随时找他。这时,陈普才得知,原来刚才和他聊了一路的人是代市长季建业。

  以往的“微服私访”,季建业最多带一位秘书,这次却不同,随行的不光有副市长陆冰,还带了交通局、规划局、市政公用局等多个部门的“一把手”。不过,出发前他很正式地向市政府办公厅提出要求:不许透露身份,不能扰民,更不许带记者与摄影摄像器材。“可我们为保留素材还是偷偷录了画面。”办公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后来他们还为此被季建业批评了。

  而随行的部门“一把手”们,很快就明白了这次带他们一起“乘公交”的目的——刚到江北,季建业就召开了建委、交通、市政、交管等部门负责人座谈会,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感受,一同为缓解主城过江难问题“支招”。

  这次会上提出,应加快推进年次票制的出炉,减轻驾车者过桥过隧道的交费压力,从而分流大桥的车流量压力。

  不过,年次票制的消息一出,就受到了众多市民的反对。江北的居民自然拍手称快,但大多数主城居民一年也难得几次过江,“不过江也要买年票?”“捆绑式收费是否属违规?”很多市民表示质疑。一系列激烈的争议中,年次票制草案几经修改,报送至省政府后,目前尚无新的消息。

  与此同时,推动江南江北跨越式发展的工作仍在持续不断地推进。两条过江地铁相继开工,给了江北居民极大希望;5月26日,纬七路长江隧道通车前,南京市以46亿元的总价购买回该隧道80%的股权,从而百分之百地拥有了隧道股权,为今后城市交通实施统筹管理创造了积极条件。

  “另类市长”

  敢说实话:“其实我很清楚,60%的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是‘被拉高’的。”

  有人不解:“领导都爱政绩,雨污分流却是个看不见的工程,做得再大,路一铺,从外表什么也看不出来。”

  让人民满意

  在这次体验地铁公交的六天后,即1月21日的南京市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季建业高票当选为南京市市长。他就职讲话的题目是,《做人民满意的市长》。

  “我来南京工作5个月,已经融入了南京,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热土。”短短的8分多钟讲话,饱含深情。季建业还表态承诺:做一个执政为民的市长;做一个务实奋进的市长;做一个依法行政的市长;做一个廉洁从政的市长。

  就在他讲话的同一时间,会场外的另一个会议室内,已经挤满了等候多时的媒体记者——新任市长的媒体见面会将紧接着举行。“准备了太多问题想提问季市长!”当时,记者们兴奋又忐忑,季建业来南京才5个月,这么短的时间里“动作”不断,让媒体充分感觉他工作作风雷厉风行,个性魅力又很独特,甚至包括这样那样的争议,无一不让人关注。

  “我不会让你们失望。”见面会开始后,季建业一开头的话,就让记者们心头一热。那天的见面会,记者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提问,季建业的回答爽快务实,彼此敞开心扉,气氛十分热烈。作为见面会的主持人,“南京名嘴”东升也不免感叹,“市长口才太好了。”东升评价,季市长说起话来不回避、不兜圈、不耍官腔。

  通过这一天的就职讲话和相关报道,南京市民了解到的市长形象也多了一分亲和与感性。

  此前的2009年12月23日,季建业曾做客“市长论坛”演播室,与市民代表及网友交流时,他称,“我的工资大概也要十多年才能买一个小房”;此后的市人代会上,他在谈到居民收入问题时说,“其实我很清楚,60%的老百姓口袋里达不到每年公布的收入平均数,是‘被拉高’的”……诸如此类的坦率直言,很快被媒体和网站广泛报道、转载,也让季建业赢得了“实话市长”的美誉。

  不过,一位熟悉他的市级官员告诉记者,“炒”成这样远非季建业本意,“他确实爱说也敢说实话,他其实是个不张扬的人,也特别愿意与媒体和群众交流,因为他特别在意和希望市政府的工作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希望多理解

  最能体现这种愿望的,或许要算眼下正重点推进的雨污分流工程。因为,这项工程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关联也最大,阻力和不理解也很多。这项“看不见”的地下工程投资超过180亿,如果拿这笔钱盖房子可以建6幢目前南京最高建筑物紫峰大厦。

  “马路挖成这样子,又在搞什么名堂。”几天前,记者打车经过珠江路,每隔两三百米就有一块围挡,的哥董师傅忍不住抱怨。“到处都在挖,堵车都成家常便饭了。”

  已经完工的升州路,这里的居民也没感觉到有多少变化。“搞了好长时间,往地下埋管子,不是原来就有排水管道吗?”

  市民不理解,专家和政府部门人士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这么大规模的雨污分流工程,在国内还没有,国外也很少见。”河海大学一位老教授告诉记者,国外一座城市的雨污分流工程,都要花上几十年的时间,南京现在要在短短几年时间做成,“这太难了,工程太浩大了。”

  一些政府部门的人士也有议论,领导都爱“政绩”,雨污分流却是个看不见的工程,做得再大,路一铺,从外表什么也看不出来,远不如建几座桥、修几条路、盖些房子来得“明显”。就连建设部门的一些人士也对记者坦言“战战兢兢”:动马路就会影响交通,影响老百姓出行,“麻烦事很多”。

  不过,有一点谁都没否认,就是雨污分流是解决城市水系污染的根本途径。

  作为“老市政人”,陈雷对雨污分流很了解。现在的城市管网是雨污合流,一到下雨天就容易内涝,为了排水泄洪,得打开闸门,将水排到秦淮河或者玄武湖里,污水就跟着雨水一起下去了。分流以后,污水送进处理厂,干净的雨水就可以对河湖起到生态补水的作用,城市的内涝也能有效避免。

  季建业在各种场合也多次提到,雨污分流是长远之计,“如果现在不做,以后再做成本更高,代价更大。”

  同时,他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理解,并一次又一次表达这种愿望。去年12月份在与网友的互动中他说,“我们现在忍痛一下,把雨污分流工作做下去,未来几年对城市环境和老百姓生活质量都有很大的改善。”

  今年6月19日,季建业来鼓楼区钟阜路2号小区视察。南京环境综合指挥部雨污分流组的明劲松记得,当时这个小区的雨污分流工程正在施工,一位老大爷推着自行车过来,季建业主动迎上前攀谈,还认真地向大爷解释,现在做的是什么工程,“可能暂时给您出行带来不方便了,还要请您谅解……”

  8月份他在网络访谈中再次提到,雨污分流工程就像“微创手术”,请大家暂时忍一忍,同时也表示,采用顶管工程等科学方法减少施工对老百姓的影响。

  “难缠市长”

  7·28事故现场发狠话:“到今天晚上12点之前,所有通知到的一把手必须到现场来‘补课’,哪个不来补课,就追究哪个责任!”

  新加坡大排档出考题:还没吃两口,他就盯上了市政府副秘书长、规划局局长赵晶夫:“晶夫,别坐着,你去问问人家的大排档是怎么管理的……”

  现场住4天

  在雨污分流工程中,南京地下管线的复杂与密集程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显现。而加剧管道排查迫切性的,并不是雨污分流工程,是7月28日发生的南京塑料四厂旧厂区的丙烯管道爆燃事件,这将是南京人心中长久难以平息的痛。

  当天上午,迈皋桥“嘭”一声巨响,连远在市政府大院内的人都吓了一跳,正在举行的市委全委会迅速获知了消息。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和相关部门一把手,十万火急赶往现场。然而到底是哪家的管线、什么管线出了问题,当时并不清楚。

  出了市政府大门,季建业第一个电话打给了金陵石化董事长张大福,询问是不是他们的管线,张大福说不是,“不管怎样,你先带技术人员到现场参加抢险……”协调、处置、落实,前往现场的路上,季建业的电话几乎一刻没停。

  那天晚上,事发地周边居民有的去了临时安置地,有的留守房屋破损的家中,这是难熬的一夜。

  从那天起,季建业也接连在现场住了整整四天。

  7月29日凌晨1点多钟,他带着工作人员又到了爆燃现场,察看燃烧点的火势。鉴于丙烯的特点,大的抢险过后,让管道中残留的丙烯安静燃烧完是最好的做法。

  看完现场,回到临时住处又开会落实一些工作,直到29日凌晨两点半。

  早上6点,市政府办公厅领导才合上眼,季建业的电话就打了过来,叫大家过去开会,“接完电话我心里一阵难过,记得夜里季市长开完会还带走了一沓子文件,是白天没来得及批的……”

  早上7点,季建业带了部分工作人员,前往医院看望伤者。此前一个小时里,他开了三个会。工作人员突然想起来,季市长还没吃早饭,赶紧带上了一个茶叶蛋,外加一个硬邦邦的包子,趁着去鼓楼医院的路上吃了。

  “7·28的代价花得太大了,但是不能白花!”那段时间,大家不止一次听到季建业的这句话。

  7月30日下午4点,7·28事故现场,“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现场会”在废墟上召开。全市有关部门、施工企业、工矿企业、运输企业以及区县政府的负责人共400多人到场。此前有言在先,这个会必须是“一把手”到场。市政府秘书长魏克站在话筒前,拿着名单,高声点名,点到的人来了就打钩,没来就空着。遗憾的是,空着的不少,来的很多是代班的,也有20来岁的小姑娘,摇着扇子、打着遮阳伞就过来了……

  点名越往后,气氛越紧张。果然,季建业“发了狠话”:“到今天晚上12点之前,所有通知到的一把手必须到现场来‘补课’,哪个不来补课,就追究哪个责任!”

  现场鸦雀无声。那一刻,许多人都还是头一次看到季市长有着如此严厉的一面。

  “所有企业都要牢记,我们要安全地发展,不要带血的数据……”当天起,南京在全市范围内全面进行管线隐患的排查,并展开安全生产大检查。而在后来“补开”的市委全委会上,7月28日被定为南京市“安全生产日”。

  新加坡吃夜宵

  8月26日晚,许多南京市民守着电视机,收看新加坡青奥会闭幕式。63岁的市民老陈抽空泡了杯茶又赶紧坐回来,凑近了电视屏幕,眯着眼睛问:“我们季市长阿接旗了?”

  这次新加坡之行,接旗固然是重要日程,但是考察和学习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质花了更多的时间。与季建业随行的还有几个民生部门负责人,包括市政府副秘书长、南京市规划局局长赵晶夫,南京市住建委主任周金良,南京市交通局局长娄学全等。

  一到新加坡,季建业就交了“作业”下来:青奥会的事情不用跟着我,你们出去看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早上7点多,大家刚在楼下集中,就看到季市长已经满头大汗地回来了。”周金良说,市长还拍了不少照片回来让大家看,哪里比较好,哪些南京也可以学。

  大家一共领到了六七个题目:新加坡治理河道有哪些启示?新加坡的旧城区“牛车水”能给我们的老城改造带来什么借鉴?新加坡的公积金管理和公租房建设有哪些经验?新加坡图书馆的建设体现了公共设施哪些先进理念……要回答这些问题,不但要出去跑,回到南京以后还要写书面总结。

  从南京出发前,季建业也给了大家一个承诺:晚上请吃夜宵,新加坡的大排档。

  市长没有食言。其中一晚,11点多钟了,他带着大家到了一个露天大排档坐了下来。还没吃两口,他就盯上了市政府副秘书长、规划局局长赵晶夫:“晶夫,别坐着,你去问问人家的大排档是怎么管理的……”大家都会意地笑了,市长请吃饭,都是有“目的”的!

  季建业的这句交待,倒也正好应了赵晶夫当时的感受:新加坡这么发达,高楼鳞次栉比,却在一些繁华地段给大排档留下了大块地盘。“这个排档区约有千余家摊位和铺面,经营管理井井有条。”一个晚上问下来,赵晶夫饭没吃好,却连称收获比吃饭更值。

  “首先要在规划时就要有这个意识。”赵晶夫感慨说,再发达的国家和城市,老百姓同样需要过日子,需要大众化的放松和休闲,然而大多数城市包括南京,能够在寸土寸金下做到这么人性化的确实不多。除了大排档,菜场等设施也是同样的道理。另外,就是要学一学当地的管理,“千余家经营户都统一由物业去管理,卫生由物业统一打扫,也不会妨碍环境,出了问题就找物业。”

  回到南京后,住建委主任周金良这两天也正忙着写“书面报告”。他说,跑了一圈下来,大家都明白了季市长的一片苦心。最大的体会,就是城市的规划建设,说到底,还是要让老百姓从中受益。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核心报道 F4 季建业:南京履职一年 梁波 2010-8-31 2